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74)
2023(17408)
2022(14563)
2021(13786)
2020(11019)
2019(25346)
2018(24900)
2017(46170)
2016(25116)
2015(28326)
2014(28293)
2013(27503)
2012(25493)
2011(23196)
2010(23312)
2009(20925)
2008(20472)
2007(17753)
2006(15619)
2005(14020)
作者
(70115)
(58254)
(58047)
(55083)
(37300)
(27884)
(26383)
(22828)
(22316)
(20817)
(19988)
(19770)
(18562)
(18434)
(18043)
(17953)
(17248)
(17060)
(16766)
(16746)
(14591)
(14141)
(14091)
(13428)
(13120)
(13095)
(12812)
(12790)
(11780)
(11588)
学科
(109519)
经济(109415)
管理(70044)
(63946)
(50388)
企业(50388)
方法(45302)
数学(40136)
数学方法(39528)
中国(36084)
(29590)
地方(26352)
(24033)
业经(23558)
(20483)
贸易(20464)
农业(20077)
(19852)
(19173)
(18930)
环境(17542)
(17136)
银行(17117)
理论(16771)
(16747)
(16510)
(16488)
(16441)
金融(16438)
技术(15661)
机构
学院(350461)
大学(348904)
(146911)
经济(143878)
管理(133377)
研究(122103)
理学(114020)
理学院(112689)
管理学(110557)
管理学院(109873)
中国(93978)
(75537)
科学(72469)
(66011)
(60295)
中心(56187)
研究所(54407)
(53884)
(52663)
财经(52359)
(48447)
业大(48397)
北京(48146)
师范(47998)
(47823)
经济学(45419)
(44863)
(42656)
农业(41719)
经济学院(40853)
基金
项目(235147)
科学(186609)
研究(175314)
基金(170619)
(148168)
国家(146912)
科学基金(126720)
社会(112449)
社会科(106704)
社会科学(106680)
(90858)
基金项目(88759)
教育(81697)
自然(79897)
自然科(78026)
自然科学(78008)
(76855)
自然科学基金(76583)
编号(71466)
资助(70257)
成果(57696)
(54534)
重点(53339)
(52452)
课题(50013)
(48977)
国家社会(47369)
创新(45741)
教育部(45388)
科研(44387)
期刊
(163898)
经济(163898)
研究(106277)
中国(75175)
学报(50732)
(50553)
管理(50533)
(49603)
科学(48563)
教育(44193)
大学(39425)
学学(36293)
农业(34451)
技术(33694)
(32332)
金融(32332)
业经(26969)
经济研究(26768)
财经(25484)
问题(22528)
(22101)
图书(20303)
(18996)
(17980)
统计(17657)
资源(17250)
技术经济(17222)
世界(16487)
(15915)
国际(15836)
共检索到536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和资源型产品生产输出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和特殊类型区域。作为中国资源能源供应的主体和基础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都贡献了重要力量。但因资源依赖性,资源型城市(地区)往往陷入“因资源而兴、受资源所困”的“资源诅咒”。放眼中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正>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研究的纵深结合,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海南师范大学程叶青教授、安徽建筑大学陈晓华教授、西南林业大学唐雪琼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陶伟教授共同策划组织了“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专辑。专辑的组稿得到了国内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的积极响应与参与。经专家评审,本专辑精选15篇论文,包括专家访谈、景观基因与景观修复、有机更新与活态化、多功能性与价值实现、旅游发展与地方营造5个栏目。
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国华  龙花楼  
新“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与人民美好生活意义重大。人—地—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和谐共存,深刻体现了中国新“三农”发展和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本质要求,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朝向“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朝向人—地—业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三农”理论研究、乡村发展实践与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当前破解新“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领域与重要内容。
关键词: 城乡和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卫东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但长三角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随着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合理配置地区资源、深化区域内部交流与合作是打破长三角地区不均衡发展局面、实现区域深度协同发展的关键。新时代以来,国土空间治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国土空间高效治理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为我们深入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引。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的潜力也在乡村。切实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乡村旅游是新时期弥合解决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乡村经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加林  
资源环境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对发挥海洋国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助推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共同组织策划了“海洋资源经济与战略”专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明星  赵荣钦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标志着中国正式确立了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简称“双碳战略”),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正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将贯穿整个发展新阶段,是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与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财   李燕琴   刘丽梅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文旅新业态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文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动力。截至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遴选和推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98个。随着疫后文旅产业快速提振和恢复,
关键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毛汉英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母亲河。在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流域自西向东跨越我国三大地形阶梯,并分属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经济地带,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黄河流域既包括上游的三江源、祁连山等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徐涌  
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科学的要素配置、持续的服务升级,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18年全国国库工作会议提出了央行国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一个时期,央行在依法经理国库的同时,要推动国库工作提质增效,为实现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型贡献力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家明  丁浩  
文章基于中国12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指数模型与DEA-Malmquist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空间异质性与类型异质性特征,环境规制倒逼技术创新的效应已显现,技术进步、人均实际生产总值、政府财政自主度、金融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贸易依存度和外资投入水平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滞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张文忠  张平宇  薛冰  安树伟  邵帅  龙瀛  刘艳军  陶岸君  洪辉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能地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要树立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弥补过去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宜居水平、经济活力,重塑城市社会空间网络;要充分借鉴“强链、补链、延链”等“链长制”方案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以上观点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高良   谢冰镜   邓敏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文梳理了“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历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对“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内在逻辑的探讨,并以陕西省实际状况和产业数据作为切入点,剖析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困境,进而探索“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加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增强固碳、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业、绿色贸易深化交流合作的实践路径。为确保“双碳”目标能够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积极落实绿色税收政策、探索ESG理念走向实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绿色投融资的保障措施。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建立了“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体系,期望为黄河流域等情况相似的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双碳”目标得到落实,助力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妃敏   朱俊杰  
共同富裕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道共同富裕,且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愈发增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浙江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实证研究,试图为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精神富有提供新视角。其“政府+”多元主体的运作模式通过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元化文化生活;搭建数字平台,精准供给、资源共享等提供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文章展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数字化改革的有益探索,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