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98)
- 2023(2587)
- 2022(2139)
- 2021(1749)
- 2020(1310)
- 2019(2893)
- 2018(2819)
- 2017(5301)
- 2016(2779)
- 2015(2906)
- 2014(2821)
- 2013(2606)
- 2012(2499)
- 2011(2352)
- 2010(2398)
- 2009(2173)
- 2008(2022)
- 2007(1879)
- 2006(1731)
- 2005(1629)
- 学科
- 济(14816)
- 经济(14801)
- 管理(8139)
- 地方(7624)
- 业(7435)
- 企(5599)
- 企业(5599)
- 地方经济(5081)
- 中国(4720)
- 农(3777)
- 业经(3551)
- 技术(3079)
- 农业(2889)
- 方法(2789)
- 发(2708)
- 环境(2514)
- 数学(2364)
- 数学方法(2351)
- 融(2275)
- 金融(2275)
- 制(2219)
- 财(2148)
- 技术管理(2088)
- 银(2066)
- 银行(2066)
- 行(2047)
- 产业(2045)
- 发展(1997)
- 展(1995)
- 贸(1926)
- 机构
- 学院(37844)
- 大学(35917)
- 济(16594)
- 经济(16266)
- 管理(14084)
- 研究(13522)
- 理学(11866)
- 理学院(11704)
- 管理学(11576)
- 管理学院(11493)
- 中国(10087)
- 科学(7864)
- 京(7611)
- 财(7015)
- 所(6384)
- 江(6070)
- 中心(6046)
- 研究所(5715)
- 范(5502)
- 师范(5461)
- 财经(5390)
- 经济学(5244)
- 州(5225)
- 院(5110)
- 农(4805)
- 经(4797)
- 北京(4728)
- 经济学院(4682)
- 业大(4404)
- 师范大学(4330)
共检索到59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重要部署,科技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多次赴长三角地区调研,及时调度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产业、政府和由三螺旋产生的混合组织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剖析各类主体在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制度协同创新方面的非线性协同互动机制。
关键词:
三螺旋 区域创新 协同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 孙伟 刘崇刚 刘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各城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文章从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切入,系统阐述了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指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遵循经济集中、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平的空间优化准则。同时,重点梳理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及三省一市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行动计划等落实情况,分析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亚光 卢彬彬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项寅 李琳歆 张佳玥 韩琳 刘天雯 丁晓文
由于地区高质量发展会随时间变化及政策调整而呈现不同层次,因此,文章基于速度特征视角来测评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据五大发展理念及区域发展特点,从创新能力、产业活力、经济实力、城乡合力、保障能力、生态潜力六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2015—2019年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静态、动态测评。结果表明: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总体趋势良好,但各区县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江苏最为凸显而安徽最不明显;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区县多集中在苏浙两省,而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速快的区县主要集中在安徽;通过对静态、动态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将各区县划分为"标杆型、潜力型、衰退型、后进型"四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邢景丽 张仲梁
首先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指标体系进行创新性界定,以2015—2018年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三大城市群为参照系,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提升5.31个百分点,由2015年的100、2016年的104.5上升到2017年的110.6、2018年116.8;创新驱动指数、平衡协调指数、绿色生态指数、开放共赢指数、共享普惠指数和集约高效指数均呈上升态势,尤其在创新驱动、平衡协调、绿色生态三个方面的提升速度远高于三大城市群。G60科创走廊城市是长三角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其在创新驱动、平衡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共赢、共享普惠和集约高效六个方面的提升速度远超于其他城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铭之
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决定了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从"知识三角"生态系统的视角,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可通过协同科研、协同育人和协同产业化的深度互动实现以技术知识"生产—传播—转移"为特征的协同创新;而重构协同创新的组织格局、保障协同创新的利益共赢、提高协同创新的组织能力则是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武云亮 钱嘉兢 张廷海
文章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5—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环境规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并以绿色专利刻画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这一结论在选取空气流通指数作为工具变量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区域异质性上,苏浙沪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相对于安徽和外围城市,环境规制红利的释放更为充分;影响机制上,激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环境规制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呈现出与本地相同的"倒U"型非线性变化趋势,且对于经济上依赖性越强的地区,这种影响越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周子博
文章以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DSPDM)及面板门槛模型(PTR)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及地理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但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产业协同集聚因“虹吸效应”存在而对周围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在城市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及财政干预的约束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非线性冲击。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先正后负”的演变趋势,400公里为其有效溢出边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有助于完善“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熊娜 郑军 汪发元
加速推进交通高质量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之路。现阶段,长三角区域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为基础的综合立体骨干交通网基本形成,然而,也面临交通设施不均衡、区域交通网络缺乏协同性、交通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省际间存在障碍壁垒等困境。因此,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交通投资规模,提升交通协同能力,健全交通服务体系,完善交通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交通发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文勇
文章从高效、稳定、协调、持续、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长三角2010—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态势;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城市的行政级别或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关联;五个维度对总指数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持续、高效、共享、协调、稳定;各维度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长三角应重点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城市功能分工、健全保障制度等方面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时空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卫东 曾刚 朱晟君 曹有挥 孙斌栋 曹炳汝 崔璨 段学军 张京祥 孙伟 杨山 陈明星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为了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厘清未来的发展出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产业协同、交通组织、城镇体系演变、跨区合作、要素配置、流域统筹、一体化路径、绿色低碳发展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区间交通割裂、行政壁垒尚存、流域生态协作不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绿色经济体系较弱等突出问题。长三角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需要综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首先要创新机制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异,强化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基础支撑,更要突破行政边界的制约;其次要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配置,通过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来夯实一体化;再次要促进土地要素向长三角集中使用,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承载能力,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保证;然后要优化人口就业空间结构,加强城际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强化大江大河等重大流域的省际统筹与合作,共同提升长三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一体化发展;最后更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科研突破与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发展,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打造流空间世界级枢纽,以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上观点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刘一凡
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伴随地理距离增加,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呈现“由正转负”的阶段性变化,485千米为其有效溢出边界。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与外资流入均可正向中介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机制变量的调节下,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还存在梯度增强过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荣 伯娜
基于2010—202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均能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行政管理支出作用不显著;(2)各项财政支出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异质性,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强,节能环保支出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非中心城市作用不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节能环保支出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则会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财政支出结构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