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16)
- 2023(7401)
- 2022(6210)
- 2021(5908)
- 2020(4675)
- 2019(10592)
- 2018(10540)
- 2017(19691)
- 2016(11075)
- 2015(12306)
- 2014(12710)
- 2013(12486)
- 2012(11441)
- 2011(10541)
- 2010(10879)
- 2009(10115)
- 2008(10192)
- 2007(9675)
- 2006(8772)
- 2005(8010)
- 学科
- 济(50248)
- 经济(50202)
- 农(48859)
- 业(39251)
- 农业(32601)
- 管理(27876)
- 企(18814)
- 企业(18814)
- 业经(17316)
- 方法(12926)
- 农业经济(12446)
- 制(12315)
- 中国(12279)
- 地方(11639)
- 土地(11591)
- 财(11253)
- 数学(11066)
- 数学方法(10911)
- 发(10847)
- 村(9625)
- 农村(9605)
- 学(9548)
- 体(9040)
- 发展(8840)
- 展(8818)
- 策(8238)
- 建设(7737)
- 劳(7251)
- 劳动(7249)
- 收入(7206)
- 机构
- 学院(158229)
- 大学(150410)
- 济(61806)
- 经济(60248)
- 管理(58954)
- 研究(51316)
- 理学(49298)
- 理学院(48780)
- 管理学(47954)
- 农(47915)
- 管理学院(47682)
- 中国(43744)
- 农业(35994)
- 京(32219)
- 科学(31106)
- 业大(30186)
- 财(28471)
- 江(28268)
- 中心(26485)
- 所(26220)
- 研究所(23007)
- 农业大学(22193)
- 州(21889)
- 范(21725)
- 师范(21555)
- 财经(21509)
- 省(21300)
- 北京(19504)
- 经(19377)
- 经济管理(18516)
- 基金
- 项目(96617)
- 研究(76646)
- 科学(74913)
- 基金(67222)
- 家(57572)
- 国家(56893)
- 科学基金(48221)
- 社会(47460)
- 社会科(44332)
- 社会科学(44315)
- 省(40489)
- 基金项目(35975)
- 编号(35196)
- 教育(34076)
- 划(31779)
- 自然(28739)
- 成果(28303)
- 农(28283)
- 自然科(27947)
- 自然科学(27943)
- 自然科学基金(27427)
- 资助(25755)
- 课题(23308)
- 发(22108)
- 部(21368)
- 重点(21208)
- 性(20465)
- 制(20067)
- 创(19745)
- 年(19395)
共检索到256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强调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份关于"三权分置"的重要文件,无疑将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在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调动广大农民种植与经营农村土地的积极性,我国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升 邓峰
在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从《资本论》的理论视角解析了"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的背景,以政策解读的方式分析了"三权分置"政策的内涵,以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分析得出"三权分置"政策的利弊,从资源配置理论、例证法和经济系统论等方面提出"三权分置"政策的配套措施。主要结论:(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和对平均利润的追逐等五个方面造成了农业的困境;(2)"三权分置"政策的内涵本质上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3)"三权分置"政策通过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土地经营权融资等方式促成农业供给侧改革"降成本"和农产品供需匹配等目标的实现;(4)"三权分置"政策也会造成土地流转抑制、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纠纷和"地租侵蚀利润"等不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面;(5)政策的配套措施包括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合理的农业补贴等方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燕芽 冯义强
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是有效保障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之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土地发展权制度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梳理国外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历史渊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现存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性质、归属及实现形式的观点进行驳析与补充,提出"民有村管"为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建议从法定土地发展权、规范征地权的行使、减少行政干预、重视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建立监督机制等环节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的有效实现制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颖 唐麦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实践中实现了自发突破,从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制度逐步调整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但当前中国相关法律尚未明晰、配套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特征,阐述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并认为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是根本,稳定承包权是前提,放活经营权是关键等结论。
关键词:
农村土地产权 “三权分置” 法律问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吴位凡 杨爱华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权分离"到当前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政策,都是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重大变革。文章从分析"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人手,立足政策目标转换为法律价值的问题,提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等权利,应设置用益物权性质的经营权并对不同主体的权利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吴位凡 杨爱华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权分离"到当前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政策,都是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重大变革。文章从分析"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人手,立足政策目标转换为法律价值的问题,提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等权利,应设置用益物权性质的经营权并对不同主体的权利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久富 郭贯成 韩述 陈思媛
研究目的:引入“关系产权”理论,丰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理论支撑,优化不同功能产权的实现形式。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关系产权”理论契合中国逻辑,显化了农村集体地权关系,推动了土地财产功能与保障功能的划分,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在耦合“权利产权”理论优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与宅基地“三权分置”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视角出发,与“三农问题”解决相结合,为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关系产权”理论厘清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佐证了产权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阐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实现“三权分置”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从而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以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身份属性,是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置的理论基础。土地承包权,是指农户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基础,以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同一地块为内容的综合性权利。土地承包权强调农户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同一地块的权利,包括了持续承包、继续承包、优先购买和补偿请求等权利内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从而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以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身份属性,是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置的理论基础。土地承包权,是指农户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基础,以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同一地块为内容的综合性权利。土地承包权强调农户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同一地块的权利,包括了持续承包、继续承包、优先购买和补偿请求等权利内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房建恩
研究目的:明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目标,探究政策目标实现的国家(政府)干预的路径和方式。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结合制度演进的进化博弈理论,归纳"三权分置"政策的目标;运用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国家干预理论,分析国家(政府)干预的路径和方式。研究结果: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特点。研究结论:国家(政府)应当以经济法干预理念,适时调整激励手段、激励策略、激励力度和激励方向,逐步实现"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房建恩
研究目的:明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目标,探究政策目标实现的国家(政府)干预的路径和方式。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结合制度演进的进化博弈理论,归纳"三权分置"政策的目标;运用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国家干预理论,分析国家(政府)干预的路径和方式。研究结果: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特点。研究结论:国家(政府)应当以经济法干预理念,适时调整激励手段、激励策略、激励力度和激励方向,逐步实现"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士俊
"三权分置"起因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体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而党和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既为土地流转清除了障碍,又对其施加了规范和约束,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诱致性与强制性演进逻辑,启示在"三农"工作中,要重视利用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加强有效率制度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绩效。
关键词:
农村土地 制度变迁 诱致性 强制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在现行法中,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的依据。由于不同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位不同,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中的承包合同在主体、客体、内容及订立程序等方面存在重大区别。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承包合同应当被明确为土地承包权的取得依据,是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实现途径,土地承包权自承包合同生效之日起设立。承包合同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法律适用、规范内容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承包合同不能适用《合同法》,应当由《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范,从而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是承包合同的主体,规定土地承包权的期限和内容,明确农户消亡是承包合同消灭的原因之一。在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合同没有必要存在。家庭承包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划拨方式,将土地经营权给予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四荒"土地经营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让方式给予土地经营权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方婷婷 吴次芳 周翼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经济学主导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形象表述,该学说能很好解释实践中农地流转现象。但经济学界对于"三权分置"实施可行性的解释,主要以西方产权理论为基础,以权能分离理论为指导思想。这种经济学逻辑并不符合当前的法律逻辑。法学界针对经济学界权能分离理论的"三权分置"展开了批判,提出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事实上是对农地所有权用益权能的再分割,有悖所有权的整体性特征。但法学界"基于文本寻找解释"的研究思路,决定了其无法对现实当中大量存在的违背规范性土地承包、农地流转的现象做出解释。在分析经济学和法学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理论解读的基础上,设定土地承包权为成员权,创设具有物权效力的土地经营权取代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土地产权制度符合物权分离逻辑,能够在法权构造上自洽,在立法技术和修法成本上具有优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肖卫东 梁春梅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从内容上看,"三权分置"的创新要义在于农户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这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内部权能的分离,更是其负载的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用功能的分离。但从本质上看,"三权分置"旨在重构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产权结构,不断促进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和螺旋式互动增进。在"三权分置"的土地产权结构中,存在双层"母权与子权""基础权利与派生权利"的产权关系。在实践中,有效推进"三权分置",要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本方向,其中,落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