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8)
2023(11416)
2022(9518)
2021(8924)
2020(6969)
2019(16024)
2018(15982)
2017(28761)
2016(15951)
2015(18236)
2014(18227)
2013(17996)
2012(17285)
2011(16129)
2010(16512)
2009(15060)
2008(15140)
2007(13727)
2006(12605)
2005(11933)
作者
(46637)
(38586)
(38185)
(36460)
(24755)
(18586)
(17498)
(14971)
(14940)
(14088)
(13465)
(12926)
(12715)
(12548)
(12215)
(11970)
(11298)
(11220)
(11081)
(11067)
(10080)
(9465)
(9311)
(9050)
(8712)
(8699)
(8640)
(8590)
(7877)
(7824)
学科
(71908)
经济(71830)
管理(40780)
(36060)
中国(27013)
(26734)
企业(26734)
方法(21949)
(21096)
地方(20590)
数学(18040)
数学方法(17889)
业经(16747)
(15447)
(15422)
贸易(15402)
环境(15208)
(14942)
农业(14116)
(14097)
(14047)
(13834)
银行(13818)
(13479)
(13456)
金融(13454)
(13423)
理论(12442)
(11581)
地方经济(11281)
机构
学院(231458)
大学(229832)
(98390)
经济(96311)
研究(89085)
管理(76938)
中国(70457)
理学(62879)
理学院(61997)
管理学(61020)
管理学院(60568)
科学(52178)
(52067)
(46464)
(46092)
研究所(41112)
中心(39311)
(38092)
(36452)
(36025)
师范(35720)
财经(35317)
北京(34780)
(31925)
(31914)
经济学(31326)
(31096)
业大(29056)
师范大学(28573)
经济学院(27950)
基金
项目(138852)
研究(109148)
科学(108056)
基金(96913)
(83925)
国家(83135)
科学基金(69282)
社会(68361)
社会科(64641)
社会科学(64629)
(53854)
教育(50660)
基金项目(49588)
(45509)
编号(45199)
自然(39808)
资助(39737)
成果(39087)
自然科(38724)
自然科学(38713)
自然科学基金(38014)
(36254)
课题(33842)
重点(32594)
(31128)
发展(29968)
(29441)
国家社会(28800)
(28676)
(28150)
期刊
(125443)
经济(125443)
研究(81472)
中国(59104)
教育(38240)
(35979)
(35703)
学报(34609)
科学(32385)
管理(31580)
大学(26638)
(26376)
金融(26376)
农业(24622)
学学(24140)
技术(21895)
业经(20116)
经济研究(19873)
财经(19025)
(16660)
问题(16460)
(15139)
图书(14775)
(14081)
世界(13666)
国际(13665)
(12286)
论坛(12286)
书馆(11417)
图书馆(11417)
共检索到388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露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生态博物馆理论,借用生态博物馆理念在贵州省建立了第一批生态博物馆。随后,生态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距今已经有二十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生态博物馆几经兴衰,由于准备条件不足和理论滞后,造成一部分生态博物馆由最初的舆论热点到后来的发展瓶颈,管理瘫痪,以至濒于闭馆,一片批评和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回首"摸石头过河"的这二十年,总结和回顾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梳理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之根,对未来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改进和完善大有裨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海玉  刘晶晶  
近年来,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贵州、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在研究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投资现状和投资效应,并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投资和融资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后续发展和研究有所助益。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滨  
传统博物馆是启蒙理性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征集、保护、研究”形成专业历史知识体系,并将该体系呈现给公众,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播。但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传统博物馆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危机,其传统的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功能正逐渐削弱。基于此情况,博物馆应当尽快进行突破与创新。新博物馆学理念主张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其强调博物馆工作应当将工作从物质基础转移上社会公众上,这无疑为当代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晓琳  
文章在分析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比较,找出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今后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罗灵芝  
~~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胜达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保护、利用和管理好祖先留下文化遗产,推进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实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继亮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这对增加博物馆知识性、趣味性都有促进。本文拟结合中国财税博物馆"财富中国"展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入手,介绍多媒体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在陈列展览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应根据不同展览类型、展览主题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蔡劲松  
大学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当前,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虽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其认知与理念、研究与服务、育人与效果等都亟待提升。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博物馆只有树立担当意识,在借鉴海外著名大学博物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雪峰  
通过对民间博物馆吸引力的分析,指出其具备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民间博物馆的实际,提出"大视野、强互动、多形式、高品位"的旅游开发思路,并根据合作与组合方式的差别,提出"博物馆内部集合型"、"文化内集合型"和"文化外集合型"三种民间博物馆产品开发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永乐  
文章指出,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一,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应坚持动态保护、整体保护和原地保护的原则,其保护内容包括稻田养鱼复合生态系统、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景观格局。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世界农业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极有可能为世界农业遗产保护事业和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沛林  Abby Liu  Geoff Wall  
生态博物馆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展示方式,其基本理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文化内涵为展示内容。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其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中挪合作项目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以"长角苗"民族文化景观为特征,由12个相连的苗族山区村寨组成。馆区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了大量的参观游览者,在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展示功能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展示与保护内容的界定问题、文化保护与旅游...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柳丝  
在美国洛杉矶百年老城帕萨迪纳的小巷里,有一幢白墙红瓦的木制小屋。房前屋后,一圈大大小小的铁丝弯成的兔子围坐在矮矮的红砖墙上。树木修建成的一只巨型绿色兔子,立在门前的草坪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作揖行礼。一看见它,就到了兔子博物馆。博物馆内共有近3万只不同的兔子,是全世界收藏兔子最多的地方。毛绒玩具、陶瓷摆设,不同质地、各色款式,从首饰到餐具,从巧克力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总投资12000万元,建筑面积12568m2,布展面积4860m2的甘肃地质博物馆,内设8个常设展厅和穹幕影厅及临时展厅,馆外有矿石林和影雕文化墙。馆内收藏有国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和岩石标本共3万余件,展示有大夏巨龙、兰州龙和甘肃鸟等一大批国宝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