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47)
2023(4536)
2022(3944)
2021(3809)
2020(3096)
2019(6670)
2018(6658)
2017(11740)
2016(6738)
2015(7425)
2014(7748)
2013(7219)
2012(6765)
2011(6086)
2010(6364)
2009(5793)
2008(5797)
2007(5413)
2006(4927)
2005(4477)
作者
(19469)
(16040)
(15910)
(15341)
(10256)
(7913)
(7355)
(6104)
(6104)
(6009)
(5783)
(5547)
(5385)
(5177)
(5036)
(4940)
(4872)
(4771)
(4765)
(4587)
(4102)
(4026)
(3977)
(3836)
(3678)
(3658)
(3607)
(3588)
(3263)
(3227)
学科
(22196)
经济(22170)
管理(16128)
(13065)
(10522)
企业(10522)
(7302)
方法(7111)
理论(7098)
(6940)
中国(6531)
业经(6235)
(5417)
农业(5195)
教育(5002)
地方(4973)
(4731)
教学(4627)
数学(4236)
(4214)
贸易(4210)
数学方法(4141)
(4051)
(3899)
(3881)
银行(3869)
(3698)
(3526)
财务(3515)
财务管理(3494)
机构
学院(93816)
大学(88713)
研究(30998)
管理(28768)
(27843)
经济(26855)
中国(23987)
理学(23094)
理学院(22712)
管理学(22044)
管理学院(21852)
科学(21212)
(19988)
(16793)
(16415)
师范(16244)
(16218)
(15774)
(15104)
中心(14420)
研究所(14330)
(13959)
北京(13162)
业大(13027)
技术(12798)
师范大学(12720)
财经(11773)
(11603)
农业(11475)
(11458)
基金
项目(55167)
研究(41888)
科学(41240)
基金(35935)
(31479)
国家(31136)
科学基金(25614)
(23910)
社会(23494)
社会科(21975)
社会科学(21971)
教育(20355)
基金项目(19284)
(19044)
编号(18862)
自然(16581)
自然科(16086)
自然科学(16078)
自然科学基金(15790)
资助(15581)
成果(15352)
课题(14189)
重点(12877)
(12829)
(12447)
项目编号(10929)
(10808)
(10681)
大学(10539)
科研(10432)
期刊
(41033)
经济(41033)
研究(27533)
中国(20718)
教育(16875)
学报(16140)
(14806)
科学(13970)
(13212)
大学(12241)
学学(11305)
管理(10765)
农业(9922)
技术(8619)
业经(8439)
(8186)
金融(8186)
(7707)
(6653)
旅游(6653)
(6653)
图书(5997)
经济研究(5871)
职业(5629)
(5554)
财经(5368)
学刊(5367)
旅游学(5359)
游学(5359)
问题(4958)
共检索到150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姜辽   陈益   李甜甜  
传统文学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价值观培育和引导作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学景观作为核心吸引物获得游客青睐。文章立足于旅游吸引物和文学旅游体验中关于文学景观的核心观点,在精神分析与符号学的启示下,借鉴Lacan三界理论,建立文学景观的审美三界论,以此作为文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及水泊梁山文学景观为案例,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并结合网络游记,对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1)旅游资源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质料,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时,需要将文学中的无形思想转化为可见的表征,由此带来文学景观能指的3次变迁;(2)文学景观是文学资源集聚的产物,不同质料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景观,“真实”与“虚构”之结合是文学景观的核心吸引力所在,文学景观能指链的运作在文学想象界与社会现实界中自由穿梭;(3)传统文学是深藏于游客内心的信念结构,是文学景观审美实践中的“传统技能”,支撑着文学景观背后的人类情感和意义,作为旅游吸引物能够极大地激发游客审美愉悦,传统文学中所蕴涵的神秘力量以无意识审美方式实现文学景观意义的流通与锚定。研究结论对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核心吸引物打造、文学景观设计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左冰  
文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跟踪调查和法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旅游吸引物权存在的事实和现实基础,提出从法律上确立旅游吸引物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对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立法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以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和旅游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性以及农民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清清  保继刚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全球化和流动性的加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文化变迁,探讨西双版纳茶王树的生与死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茶树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茶王树经历了3个阶段:仅具物理属性阶段,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出现阶段再到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增强的阶段。结合历时段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文章也提出了茶王树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与社区利益紧密相关、产权属性多元化的文化遗产类旅游吸引物,其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红  王湘  
旅游吸引物的系统论再分析与杨振之先生商榷林红王湘本文有感于杨振之先生的《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一文(见《旅游学刊》1997年第3期)而作。杨文用系统论的方法重新诠释、加深和拓展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对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杨文中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宁泽群  金珊  
本文从中外游客的需求动机和偏好的调查入手,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798艺术区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关键在于它自身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当地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产物,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这种特征的发现和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左冰  保继刚  
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从法理方面回应了张琼和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一文(简称"张文")的质疑,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指出:(1)吸引物权具有典型物权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不能归属于债权范围,用债权方式加以解决。(2)旅游吸引属无体物,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也可成为物权的客体。(3)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4)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一物一权"原则完全适用于吸引物权的定分。"张文"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作者:王宁单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文章阐述了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但具有客观属性、社会属性,还有象征属性。因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事物均可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旅游吸引物也一样。在旅游符号学的意义上,旅游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鹏  李向明  
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岗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权兼具旅游行业属性与法律属性,所以从单一的学科出发不能全面认识旅游吸引物的权属问题。旅游吸引物内容复杂,涵盖不同属性的物,无法从法学方面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立法或修法赋予其法律地位,而应充分挖掘现行法的价值,营造法律适用的旅游业环境,加强旅游行业法治建设。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规定分析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法律属性。解决此类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解旅游吸引物这一整体,将其按属性分类,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归类于不同部门法解决;二是明确由旅游吸引物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是引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