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1)
2023(2181)
2022(1998)
2021(2046)
2020(1751)
2019(3143)
2018(3292)
2017(5409)
2016(3312)
2015(3908)
2014(4279)
2013(3896)
2012(3548)
2011(3165)
2010(3307)
2009(2877)
2008(3009)
2007(2897)
2006(2516)
2005(2364)
作者
(9364)
(7595)
(7435)
(7194)
(4807)
(3729)
(3564)
(2961)
(2931)
(2889)
(2582)
(2563)
(2493)
(2484)
(2352)
(2300)
(2243)
(2240)
(2181)
(2167)
(1969)
(1929)
(1862)
(1801)
(1799)
(1779)
(1686)
(1652)
(1598)
(1541)
学科
管理(9094)
(7975)
经济(7959)
(7387)
(6379)
企业(6379)
理论(3972)
教学(3708)
(3460)
中国(3372)
(3263)
教育(3238)
(2818)
业经(2614)
学法(2561)
教学法(2561)
(2416)
(2415)
财务(2406)
财务管理(2389)
地方(2205)
企业财务(2188)
学理(2135)
学理论(2135)
农业(2095)
(2073)
银行(2070)
(2001)
方法(1995)
(1920)
机构
学院(44206)
大学(41046)
管理(12796)
研究(12471)
(11702)
经济(11151)
中国(10583)
理学(9918)
理学院(9766)
管理学(9460)
管理学院(9380)
(9123)
(8906)
科学(8289)
(8021)
(7442)
技术(7365)
职业(7168)
(7033)
师范(6962)
(6645)
(6589)
中心(6393)
(5959)
北京(5953)
财经(5629)
研究所(5564)
业大(5496)
技术学院(5312)
师范大学(5131)
基金
项目(22260)
研究(19122)
科学(15559)
基金(12520)
(10510)
(10386)
国家(10225)
编号(10143)
教育(9910)
社会(9207)
成果(9081)
社会科(8491)
社会科学(8489)
科学基金(8200)
(7915)
课题(7532)
(6832)
基金项目(6306)
项目编号(5893)
(5476)
资助(5329)
重点(5135)
研究成果(5049)
(4914)
大学(4828)
规划(4825)
(4784)
(4783)
阶段(4767)
自然(4761)
期刊
(19149)
经济(19149)
研究(14129)
中国(13129)
教育(11610)
(8341)
学报(7051)
(6577)
管理(5594)
技术(5519)
大学(5311)
科学(5237)
图书(4692)
学学(4683)
(4476)
金融(4476)
农业(4084)
职业(4074)
业经(3939)
书馆(3598)
图书馆(3598)
财会(3452)
(3127)
(2919)
论坛(2919)
会计(2708)
财经(2703)
技术教育(2702)
职业技术(2702)
职业技术教育(2702)
共检索到76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京霞  
《诗经·秦风·蒹葭》是首怀人言情的诗作。它在《诗经》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我国爱情抒情诗的先河,被后人誉为"国风"的第一篇飘渺文字,受到历代的关注。但是,人们对《蒹葭》的研究多集中在抒情内容上,对抒情艺术涉猎较少,发展很不平衡。笔者认为,《蒹葭》的抒情艺术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自成体系,以精深的情景表现艺术和神辩的时空构思艺术建构起影响深远的思念抒情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郎琴芳  张宝兰  
纳兰容若与勃朗宁夫人在中英两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永存的篇章。文章基于《纳兰词传》和《十四行诗集》两个文本,从诗歌取材、表达技巧、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对两者的诗词表情艺术进行比较和共性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读者中西诗词鉴赏能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奇  
《诗经》的幽默性几乎表现在各种场合之中,其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诗经》的幽默艺术大致分为政治讽刺性幽默、恋人间调侃性幽默和日常生活喜剧性幽默三种类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立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段晓林  
《诗经》是诗人韩博推荐的唯一一本中国古代诗词类的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曾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不失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诗经》给我们展示的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画卷。其中有王公贵族的宴饮、祭祀、战争等政治生活内容;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从戎服役时的军旅生活场面;而更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晶晶  
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瞿秋白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抒情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抒情脉络,而且吸收、借鉴与转化苏俄文学,将其内化到中国革命中,开启了抒情与史诗交织的进程。瞿秋白牺牲前发出的“抒情”之音更展现了革命家的赤诚,表现了其对革命的坚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敦  
《诗经》语言精练形象,风格高雅,且多为四言诗句,经历代广泛传播,许多习用的语句已转化为成语。《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不少属于婚恋成语。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社会的婚恋习俗以及婚庆礼仪。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新荣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庞宇  
歌剧《阿列科》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代的成名之作,他继承俄罗斯抒情心理歌剧的传统,开启了对这种类型化歌剧品种探索的序幕。文章根据歌剧具有的风格鲜明、音响与情绪对应性明显的特征,从风格学、音响结构表现特征、表演美学等宽阔的音乐学视角分析歌剧的审美特点,希冀借此为歌剧创作与表演者提供宽阔的研究思路。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平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是续补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而承上启下的一部力作。文章通过采撷藏书诗中读书、藏书、治学相互融合的诗篇,呈现伦明存史明志的接受取向与学术旨趣,从藏书诗中体味藏书人与读书人的丰富阅历,领悟藏书人与读书人的深刻学理,对探寻近代藏书史以及研究藏书与学术互动关系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圣传  
作为"革命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文论家,当抗战以来的诗歌创作陷入放逐情感的"口号空喊"与缺乏"生命情愫"的形式摹仿时,黄药眠通过重返中国古典诗史及其"抒情"传统,试图在历史的互动中谋求抗战诗歌与中国新诗的理论出路。正是从"抒情"的基调出发,黄药眠对抗战以来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读和理论批评,不仅在"革命"话语语境中明确提出"抒情诗论"的主张,还从诗"情"、诗"美"与诗的"形象化"三大抒情面相上进行了学理建构。黄药眠的诗歌理论批评在"革命"与"抒情"之间既坚持文艺的"内在规律性"和诗歌的"情感特质",又集中准确地阐明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还较早地确立了诗歌批评的"审美标准"及"诗歌民族形式"的发展方向,并在针砭时弊中为抗战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革命"激进的政治话语语境中,黄药眠诗歌理论批评所发出的"抒情"声响,既蕴藏学理,又富于现实感,极具诗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殷恺  李玉民  
《诗经·鄘风·相鼠》全诗的重章复沓结构形式和韵律的回环呼应所表达的情感,一以贯之的"比""兴"联用和隐喻的表现手法均表明:第二章诗句"相鼠有齿……"中"齿"于诗中具有其实际意义,"齿"在章句中对应于"皮""体",喻意为廉耻。将该诗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分析,并放到社会发展的架构中考据、评价,显示出《诗经》时代牙齿外观在精神品德层面的重要象征意义,折射出我国先秦时期将完美的牙齿视为情操和人格标志的牙齿审美"比德"观。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湘苏  
于鹄诗歌虽不见经传,但是细细品读其存诗,多了份清雅自然,多了些纵横清逸,与其他隐士相比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清逸雅正,平淡自然;精于刻画,形神具备;体裁多样,诸体皆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莉娜  
朱湘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他给诗坛上留下了优美和谐的《采莲曲》、《昭君出塞》等优秀诗篇,在诗歌"三美"方面努力钻研进取,给新诗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