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2)
2023(10901)
2022(8375)
2021(7230)
2020(5857)
2019(12807)
2018(11950)
2017(22953)
2016(11852)
2015(12934)
2014(12765)
2013(12442)
2012(11352)
2011(10118)
2010(10502)
2009(10436)
2008(9330)
2007(8522)
2006(7673)
2005(7359)
作者
(32365)
(27193)
(26639)
(25674)
(16925)
(12874)
(12130)
(10371)
(10098)
(9510)
(9260)
(8929)
(8660)
(8471)
(8469)
(8331)
(7922)
(7902)
(7820)
(7544)
(6728)
(6353)
(6327)
(6209)
(6102)
(6086)
(6030)
(5817)
(5389)
(5260)
学科
(48016)
经济(47921)
(41827)
管理(41558)
(33542)
企业(33542)
(26439)
金融(26437)
(23951)
银行(23945)
(23208)
中国(22205)
(19857)
(17988)
方法(16766)
业经(16218)
(15706)
数学(14731)
数学方法(14627)
(12622)
财务(12596)
财务管理(12575)
企业财务(12083)
农业(11821)
(11574)
中国金融(11095)
产业(10841)
体制(10086)
地方(9985)
信息(9415)
机构
大学(168892)
学院(168616)
(77189)
经济(75664)
管理(64052)
研究(54702)
理学(54676)
理学院(54160)
管理学(53546)
管理学院(53209)
中国(49593)
(42140)
(33572)
财经(32509)
(29533)
中心(27634)
科学(27564)
经济学(26719)
(25415)
(25313)
财经大学(24399)
经济学院(24295)
(22370)
研究所(22365)
(21434)
北京(21062)
金融(21060)
(20673)
(20448)
(19883)
基金
项目(111193)
科学(89705)
研究(85952)
基金(83454)
(70729)
国家(70121)
科学基金(61841)
社会(59517)
社会科(56722)
社会科学(56713)
基金项目(42903)
(42390)
教育(38440)
自然(35636)
自然科(34867)
自然科学(34861)
(34659)
自然科学基金(34275)
编号(34235)
资助(32622)
(28667)
成果(28626)
国家社会(26405)
(25298)
重点(24792)
(24369)
(23923)
课题(23317)
(23057)
教育部(22936)
期刊
(82646)
经济(82646)
研究(55516)
中国(37286)
(34433)
金融(34433)
(34430)
管理(24737)
学报(22033)
(21864)
科学(20459)
大学(18328)
学学(17221)
财经(17099)
教育(16502)
(14693)
经济研究(13939)
农业(13317)
技术(12901)
业经(12662)
问题(10549)
理论(8914)
(8732)
财会(8329)
国际(8045)
实践(7823)
(7823)
会计(7444)
技术经济(7413)
现代(7290)
共检索到266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何燕  李静  
文章使用我国2011-2018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减贫效应,并进一步构建固定面板中介效应框架,分析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担任的中介角色。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动态减贫效应;就业机会的中介减贫效应占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总效应的比重高达21.59%;该中介效应存在城乡差异与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就业达到的减贫效果具有异质性。结合当下减贫首要目标为防止相对贫困向绝对贫困转移的背景,文章从"授人以渔"视角出发,指出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现阶段减贫的侧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提升居民就业率,使其与弱势群体实现深度融合,从而达到防止返贫的效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建军  李俊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具备显著的增进效应。考虑多种模型设定、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问题讨论的稳健性检验均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并没有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来促进创业,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增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随后,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随着金融教育的普及,普惠金融发展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加强。区分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创业的增进效应实现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更有助于居民创业精神的激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鹏   庄妍   施美程  
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功能定位、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极大增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了动力。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机制,然后运用2013—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4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其中的机制在于,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让农村居民通过金融服务可以触及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走深走实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倩  李政  熊德平  
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著;相较于富裕群体,贫困群体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了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锦怡  刘纯阳  
互联网的"泛在性"特征极大地降低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和使用成本,既有助于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创造了更多经济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减缓农村贫困。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利用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互联网信贷和互联网保险发展(即金融可得性)直接减缓农村贫困,同时也会通过增加个体就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即经济机会)间接减缓农村贫困;(2)考察期内,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的减贫效果整体上优于瞄准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机会的减贫效果。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贫困农户自身特征,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应瞄准以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为目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原  
中国以援助和投资并举的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减贫,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开发式减贫机制,借助国家力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合作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200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援助与投资上升有助于降低贫困率,并且投资与贫困率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在人均GDP水平低于门槛值的国家,中国投资的减贫效应更显著;不同类型的援助和投资所产生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OOF类援助、绿地投资和工程类投资所产生的减贫作用更明显,依托基础设施投资构建的开发式减贫比转移支付型援助具有更好的减贫效果;国有企业投资与贫困率下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国有资本在"一带一路"减贫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援助与投资的减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资本形成额、创造就业岗位来实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芝  任善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是我国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相对贫困水平减缓的总效应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缓地区的相对贫困,同时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相对贫困的减缓;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且这种效应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林  周舒影  
数字普惠金融一直被视为缓解农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论文基于31个省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农村贫困的总体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农村减贫效应,使用深度分指数的减贫效应最显著;从传导途径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这两个途径来缓解农村贫困;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具有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态势。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状况应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居民的减贫增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振军  于丽红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地理权重矩阵、经济权重矩阵和嵌套权重矩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减贫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多维贫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即越贫困的地区其集聚效应越显著;虽然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对医疗贫困的减贫效应相对较弱;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对农村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和空间关联性,但对东部地区整体减贫效果弱于其他地区;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他相关联省份的减贫起到了间接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游士兵  刘多晨曦  覃文  姜娇阳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缓家庭相对贫困。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存在异质性,减缓效应在中部地区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为突出。最后,居民金融市场参与意愿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家庭相对贫困的重要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没有实证中国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经验研究。本文基于贫困家庭空间结构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逻辑。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可以跨过贫困线转变为非贫困家庭;而未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NM估计方法实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减贫效应;分维度来看,和银行网点密度、银行从业人员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彧菲  杜朝运  
本文构建并测算中国各省级区域2005—2013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包容性增长指数,进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总体上是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指数的变化可以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宏观、银行、保险)的变化分别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10%、13%。同时,普惠金融还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间接作用于贫困减缓,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包容性增长的变化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24%。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晴  龚亮  
文章在构建基于扶贫的县域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以安徽为例,采用工具变量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政策的减贫异质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对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且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具有更好的减贫效果;但对非贫困县域,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域减贫效应呈现递减现象,表现出"锦上添花"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