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6)
2023(9920)
2022(8824)
2021(8385)
2020(7063)
2019(16288)
2018(16340)
2017(31301)
2016(17189)
2015(19352)
2014(19256)
2013(19068)
2012(17328)
2011(15508)
2010(15283)
2009(13761)
2008(13200)
2007(11236)
2006(9624)
2005(8246)
作者
(50163)
(41576)
(41322)
(39379)
(26551)
(20072)
(18688)
(16526)
(15884)
(14628)
(14469)
(13935)
(13186)
(13053)
(12865)
(12616)
(12601)
(12361)
(11882)
(11780)
(10477)
(10248)
(10008)
(9497)
(9321)
(9226)
(9147)
(9137)
(8352)
(8216)
学科
(64445)
经济(64377)
管理(46031)
(43478)
(36694)
企业(36694)
方法(31061)
数学(26635)
数学方法(26313)
(20452)
(16316)
中国(15637)
(15015)
业经(13989)
地方(12872)
理论(12091)
(11359)
农业(10974)
(10641)
贸易(10635)
环境(10402)
技术(10344)
(10277)
教育(10087)
(9930)
(9824)
财务(9767)
财务管理(9753)
企业财务(9252)
(8895)
机构
大学(241556)
学院(237968)
管理(96227)
(87323)
经济(85251)
理学(84161)
理学院(83174)
管理学(81654)
管理学院(81236)
研究(80187)
中国(56841)
科学(54192)
(51539)
(40772)
(39996)
业大(38569)
(38493)
研究所(37903)
中心(35885)
(33255)
(33077)
师范(32701)
北京(32428)
财经(31835)
农业(31659)
(29556)
(29003)
(27328)
师范大学(26831)
技术(26025)
基金
项目(172354)
科学(134421)
基金(124351)
研究(123634)
(109515)
国家(108635)
科学基金(92504)
社会(74757)
社会科(70618)
社会科学(70598)
(67453)
基金项目(67335)
自然(62763)
自然科(61244)
自然科学(61229)
自然科学基金(60112)
(57618)
教育(56404)
编号(50851)
资助(50762)
成果(40996)
重点(38828)
(37130)
(36275)
(35625)
课题(34608)
科研(33698)
创新(33169)
计划(32353)
大学(31890)
期刊
(91446)
经济(91446)
研究(67234)
学报(42441)
中国(40190)
科学(38123)
(35129)
管理(33253)
大学(30805)
学学(28888)
教育(27905)
(27012)
农业(25154)
技术(19527)
(15200)
金融(15200)
图书(14935)
业经(14835)
财经(14362)
经济研究(14055)
(12868)
科技(12703)
理论(12426)
(11999)
问题(11743)
实践(11699)
(11699)
资源(11502)
情报(11206)
(11141)
共检索到331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胡芷君  邵长伟  唐政  
随着捕捞强度加大,渔业生物为了应对捕捞压力、维持种族繁衍,逐渐产生适应性进化,这一过程称为捕捞诱导进化(Fishing-induced evolution,FIE),通常表现为渔业生物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个体对捕捞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导致渔业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和渔业经济效益降低。认知捕捞诱导的渔业生物适应性进化,掌握捕捞对渔业种群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虽然FIE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FIE在生理、生态及基因层面上对渔业生物的具体影响过程尚未明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多物种相互作用等的动态环境中,FIE的作用方式更为复杂。作者综述了鱼类FIE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捕捞对大个体的选择性在鱼类生长、性成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影响对渔业种群恢复与管理产生的效应,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FIE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帮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姜亚洲  
随着渔业资源由单鱼种管理模式向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转变,捕捞因素对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捕捞对鱼类群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在研究捕捞对于鱼类群落影响时,所选用的群落研究指标应符合预期性、可测性、敏感性和排他性标准,业已利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生物多样性、聚合特征指标、群落功能性指标、多元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五大类。各研究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全面反映群落的结构变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建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以期全面掌握捕捞活动作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更好地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凯  徐东坡  段金荣  张敏莹  方弟安  周彦锋  施炜纲  
分别在长江南支南门至新河水域、北港水域和圆沙至九段沙水域设置调查断面,对三峡蓄水后(2003~2011年)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渔汛特征及捕捞量进行了持续调查,并将之与蓄水前(1997~2002年)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期内凤鲚汛期绝对怀卵量变幅为3 404~26 850粒,平均为11 554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347~1 582粒/g,平均为783粒/g;卵径变幅为0.53~1.06mm,平均为0.78mm。凤鲚全长变幅为139~155mm,平均为146mm;体长变幅为123~137mm,平均为129mm;体重变幅为12.0~15.8g,平均为13.6g;丰满度系数变幅为0.387...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鲁民   王忠秋  
综合应用船舶、机械、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从海洋中捕捞经济渔获物并综合利用,是现代海洋捕捞业的主要特征。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保护近海生态与资源、实现渔民增收和新渔村建设、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海洋捕捞渔场探测、渔具渔法与高效自动化辅渔助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海洋捕捞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实现节能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尊雷  程家骅  袁兴伟  
幼鱼及非目标种类兼捕已成为许多网具作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网具选择性能是降低这种兼捕的重要途径。但是选择性能研究主要是基于从网具中逃逸后的鱼类较轻遭受到网具损害并最终存活。如果逃逸死亡率较高,即使选择性提高也是无宜的,因此应当将鱼类逃逸后生存能力作为网具改进效果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逃逸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主要包括网具特征、作业时间、作业深度、渔获种类及体长、渔获量及环境因子等;(2)逃逸死亡对资源量和渔业管理决策的影响;(3)总结了近年来通过网具革新措施提高存活率的最新研究概况,如逃逸网片、分离栅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等。综合分析,认为采取保护幼鱼和非目标种类的一系列...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蓝荪  
罗非鱼类原产于非洲和东南亚,具有生长迅速、耐粗食、肉质好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世界渔业的重要鱼品。世界罗非鱼生产以捕捞和养殖两种方式进行。九十年代,世界罗非鱼养殖业迅速崛起,养殖产量开始逐渐超过捕捞产量。世界罗非鱼养殖主要品种是尼罗罗非鱼。与此同时,世界罗非鱼的加工与贸易,亦有比较快速的发展。根据1981-2002年FAO关于罗非鱼捕捞和养殖的统计资料,分析了世界罗非鱼产业的动态特征,目前中国罗非鱼养殖年产量世界第一,有必要继续关注和提升中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世界地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胜龙  张胜茂  原作辉  戴阳  张衡  张忭忭  樊伟  
渔场捕捞强度信息可以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2017年10—11月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信息和同期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日志数据,通过挖掘延绳钓渔船作业航速和航向特征,建立渔场作业状态识别模型,提取渔场捕捞强度信息。以3~9节为航速阈值和0°~10°及300°~360°为航向阈值,渔船作业状态识别准确率为68.29%。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0.96),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非常相似。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 CPUE)、渔获尾数、渔获重量和投钩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62,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强度也可替代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杨琴  宋超  张涛  庄平  
为探究长江口凤鲚(Coilia mystus)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通过对已有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长江口凤鲚的形态特征、分布、洄游、年龄与生长、摄食习性和繁殖发育等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近50余年来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管理现状。凤鲚的自然分布较广,不同凤鲚群体的分化明显,洄游履历类型多样。长江口凤鲚的年龄组成以1~2龄占优,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繁殖群体的组成呈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长江口凤鲚在1~+龄即可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一年可繁殖一次,产卵属于单峰一次性产卵类型。长江口凤鲚的生殖力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除个别年份外均呈现下降趋势。长江口凤鲚产量自1974年达到历史顶峰后,除1995年出现大幅反弹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近几年长江口凤鲚汛期资源量为40 t左右,已基本不能形成渔汛,其资源岌岌可危。据此,建议加强长江口凤鲚种群动态、生境需求和人工繁育等方面的研究,为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基础资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周强  
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捕集治理技术是基于蝗虫群体对光源的趋向效应,设置波谱光源与机械机构分别作为灾害蝗虫趋向行为的导向控制因素和诱集蝗虫的收集捕获因素,以此实现致灾蝗虫的有效捕集治理。蝗虫光电诱导趋向行为试验研究证实了短波谱光源的趋光诱导敏感性与趋光增效因素的控制措施,据此研制的光电诱导蝗虫滑移捕集机实现了致灾蝗虫的诱集;仿生研制的滑移捕集滑板能够有效抑制蝗虫附着系统的附着功能并促使诱集蝗虫高效滑移至捕集机的收集装置。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滑移捕集治理能够抑制喷施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可实现捕获蝗虫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元甲  李建生  张其永  洪万树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林祥日  
近年,鱼类生物能量学方面的研究空前活跃。一方面通过研究摄食水平、温度、盐度、体重等因素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和能量分配模型,为改革水产养殖生产工艺和调整管理技术提供有用的技术参数;另一方面,可以评估鱼类种群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建立能量分配模型,预测水域生产力,是水生生物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就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作扼要的概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毅  于雪松  
该文介绍了杨树 (Populusspp .)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包括 :①杨树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和细胞化学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②雄性不育的机理 .③杨树杂交不亲和性的表现和原因及其克服的方法 ,花粉-柱头识别反应 .④杨树生殖工程取得的成就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晓婷  宋福平  冯书亮  杜立新  宋健  
简要描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阐述了cry基因鉴定方法。另外分析了目前转基因植物与基因工程菌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星华  李哲  
本文详细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与经济特性,提出三点建议:大力加强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建立国家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基地;我国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维;在生物安全、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必要的法规和制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圆  欧晓昆  许继宏  
膏桐(Jatropha curcas)属大戟科麻疯树属多年生耐旱灌木或小乔木。因其生物柴油用途和生态发展潜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其研究成为热点。膏桐理化性质、药用价值、致毒机理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善,而膏桐生物学特别是其生态学研究滞后且较少,对膏桐生态特性开展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综述了膏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归纳了膏桐生物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膏桐种子生物学,自然群落膏桐种群建立、更新策略;论述了膏桐对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水土保持、物质循环以及化感作用潜在的影响;并在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膏桐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种间杂交、植被恢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