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9)
2023(6227)
2022(5164)
2021(4530)
2020(3800)
2019(8199)
2018(7669)
2017(14168)
2016(7911)
2015(8402)
2014(8011)
2013(7787)
2012(6974)
2011(6264)
2010(6059)
2009(5397)
2008(5172)
2007(4361)
2006(3696)
2005(3026)
作者
(25951)
(21818)
(21719)
(20328)
(13588)
(10713)
(9621)
(8664)
(8256)
(7458)
(7457)
(7229)
(6995)
(6937)
(6720)
(6594)
(6594)
(6514)
(6267)
(6237)
(5728)
(5331)
(5092)
(5007)
(4811)
(4723)
(4720)
(4675)
(4568)
(4357)
学科
(29400)
经济(29367)
管理(21636)
(21494)
(16276)
企业(16276)
方法(14714)
数学(13464)
数学方法(13365)
(8957)
(8306)
(7700)
(7344)
贸易(7343)
中国(7301)
(7173)
业经(6819)
农业(6404)
环境(5902)
技术(5492)
(4801)
财务(4800)
财务管理(4795)
产业(4639)
地方(4613)
企业财务(4581)
(4575)
(4478)
(4131)
银行(4082)
机构
大学(113615)
学院(112854)
(45084)
经济(44415)
管理(41877)
研究(41332)
理学(37860)
理学院(37339)
管理学(36616)
管理学院(36431)
(30678)
科学(30066)
中国(29126)
农业(24981)
业大(24774)
(23397)
(22696)
研究所(21613)
中心(18087)
(17635)
农业大学(17092)
(15454)
财经(15159)
(14899)
(14137)
(14037)
经济学(13992)
科学院(13859)
北京(13849)
(13530)
基金
项目(88479)
科学(69009)
基金(66043)
(62400)
国家(61921)
研究(54604)
科学基金(51471)
自然(36758)
社会(36153)
自然科(35964)
自然科学(35951)
基金项目(35917)
自然科学基金(35344)
社会科(34389)
社会科学(34379)
(34251)
(30284)
资助(25796)
教育(24413)
重点(20738)
计划(19833)
编号(19290)
(18873)
(18776)
(18649)
科研(18156)
科技(17844)
创新(17737)
(17150)
国家社会(15845)
期刊
(40455)
经济(40455)
学报(29069)
(25967)
研究(25812)
科学(23874)
大学(20305)
学学(19745)
中国(18783)
农业(17657)
管理(12902)
(12436)
(9794)
业大(8826)
经济研究(7763)
农业大学(7561)
(7282)
金融(7282)
业经(7238)
(7208)
财经(7168)
资源(6895)
科技(6752)
技术(6684)
教育(6631)
(6174)
问题(5676)
林业(5629)
商业(5528)
中国农业(5517)
共检索到148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林昭进  王雪辉  贾晓平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本文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红楼  
一解放以来,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不含台湾省,下同)从1956年的264.8万吨。逐年增长到1990年的1236.2万吨。35年增长了4.67倍,平均每年增长27.76万吨,年平均递增率达4.64%。35年中,可分4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中,年水产总产量约在230~300万吨之间波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忠  陈新军  余为  
西非海域包括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两个渔区,是全球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域,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变化趋势,有利于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根据2000—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理论,分别分析了影响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 (1,N)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2018—2020年渔获量数据进行验证,获得最优GM(1,N)模型预测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本研究分析发现两海域最优预测模型均为GM(1,6),模型预测值与原始值的灰色关联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825和0.867,平均相对误差均为最小,分别为2.705%和1.734%;2018—2020年渔获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63%和8.24%;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497.67~588.79万t和138.20~147.41万t。研究认为,中东大西洋总渔获量在十四五期间最多增长约为48万t,增长幅度较小,建议加强资源养护、管控捕捞规模,制定和实施禁渔期等有效管理养护措施,建立科学合理渔业合作机制;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呈平稳波动状态,建议加强重点鱼种的养护管理,深化区域渔业合作,适当扩大捕捞海域范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林长华  
我的祖家生长在台湾西海岸的闽南沿海,自小到大,我几乎每天可听到看到许多海洋捕捞趣事,今天说的主人公便是带鱼。 带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台湾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仅福建省年产量就达70余万吨,居全省海洋经济鱼类捕捞量首位。方言相同的闽南、台湾人称带鱼为“白鱼”。《闽中海错疏》中载:它因狭长而侧扁如带,故称白带鱼;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显森  吴亚飞  尤宗博  张海鹏  孙珊  孙中之  朱建成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泉  李楠  方舟  张忠  陈新军  
西印度洋是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海域,分析捕捞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量是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的基础,也是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9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优势分析法(Dominance analysis),分析了70年间主要捕捞方的渔获种类和渔获量组成,比较不同时间序列下主要捕捞方和种类对渔获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检测及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9年3个阶段。研究分析表明,各阶段累计渔获量前十的渔获种类、捕捞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群  王俊  袁伟  范振华  金显仕  
以1982年的渤海Ecopath静态模型为起始状态,设置17个功能群,利用cpUE和渔业相对捕捞强度作为时间强制序列,构建渤海Ecosim模型,模拟1982—2008年渤海生态系统发育的动态变化及捕捞的影响;利用气候环境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1982—2008年间,只有口虾蛄的生物量保持上升趋势,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蓝点马鲛、鳀、花鲈、黄鲫等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虾蟹类、头足类的生物量相对稳定。渤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1982—2008年间明显下降,总捕捞产量在1984年之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iB指数的变动与捕捞产量的变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思思  宋金明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论文基于对渔业统计和海洋调查资料的集成研究,运用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指数探讨了近50 a来渤海捕捞渔获物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1956—2000年间,渤海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Y)与公元年份(X)具有Y=-0.008X+19.777(R=-0.710,n=41,Sig.=0.000)的统计关系,渤海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每年下降约0.01。黄河入海径流量与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之间正相关性显著,其机制是淡水输入量通过改变适应不同盐度渔业资源生物幼体的相对组成而最终影响其成体后的组成结构;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水体氮磷比的升高和硅的降低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生物量比值与浮游食物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印度洋是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域,几十年来其海洋渔获量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趋势,对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了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1,5)和GM(1,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在1 186~1 290万t、1 227~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认为,十四五期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晓蓉  高健  
基于对宁波市主要专业渔村调研结果,分析海洋捕捞的成本构成情况。研究结果:(1)如果不计劳动力成本,奉化有75%渔船盈利;如果计劳动力成本,奉化渔船亏损率50%以上,功率越大亏损越高;(2)通过单位成本(含劳动力成本)收益率以及单位燃油成本收益率发现,奉化海洋捕捞渔船的两项指标都为负值(即亏损),而且功率越大的渔船亏损越高;(3)渔业税费支出较少,渔船融资方式主要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通过研究结果得到主要结论:(1)冰、燃油费和劳动力的成本是影响海洋捕捞渔船收益的最重要因素;(2)季节变化、税费问题以及集体经济分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收益;(3)人员流动性、渔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等问题是发展未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继龙  曹坤  丁放  杨文波  沈公铭  李应仁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鲍传和  刘恩生  伍昌俊  李洪远  杨启超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