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9)
- 2023(5893)
- 2022(4890)
- 2021(4380)
- 2020(3636)
- 2019(7811)
- 2018(7457)
- 2017(13969)
- 2016(7610)
- 2015(8036)
- 2014(7727)
- 2013(7506)
- 2012(6701)
- 2011(6061)
- 2010(5959)
- 2009(5246)
- 2008(5074)
- 2007(4189)
- 2006(3592)
- 2005(2944)
- 学科
- 济(27561)
- 经济(27530)
- 管理(22615)
- 业(21690)
- 企(16701)
- 企业(16701)
- 方法(13590)
- 数学(12408)
- 数学方法(12325)
- 农(8601)
- 财(8205)
- 贸(7445)
- 贸易(7445)
- 学(7359)
- 易(7260)
- 中国(7025)
- 业经(6285)
- 农业(5989)
- 务(5320)
- 财务(5308)
- 财务管理(5304)
- 制(5280)
- 技术(5127)
- 企业财务(5066)
- 环境(4657)
- 银(4594)
- 银行(4559)
- 融(4285)
- 金融(4285)
- 行(4267)
- 机构
- 大学(109317)
- 学院(108269)
- 济(43935)
- 经济(43234)
- 管理(41550)
- 研究(38060)
- 理学(37255)
- 理学院(36831)
- 管理学(36125)
- 管理学院(35947)
- 农(28304)
- 中国(27475)
- 科学(26142)
- 农业(23056)
- 业大(22729)
- 京(21652)
- 所(20407)
- 研究所(19198)
- 财(17991)
- 中心(17096)
- 农业大学(15581)
- 财经(15255)
- 江(15164)
- 经(14130)
- 院(13934)
- 经济学(13652)
- 北京(12809)
- 经济学院(12609)
- 省(12551)
- 室(12203)
- 基金
- 项目(82477)
- 科学(64314)
- 基金(61779)
- 家(57767)
- 国家(57311)
- 研究(51719)
- 科学基金(47880)
- 社会(34771)
- 自然(33695)
- 基金项目(33286)
- 社会科(33098)
- 社会科学(33088)
- 自然科(32982)
- 自然科学(32969)
- 自然科学基金(32424)
- 省(31952)
- 划(28101)
- 资助(24457)
- 教育(23101)
- 重点(18887)
- 计划(18218)
- 部(17949)
- 编号(17887)
- 创(17579)
- 发(17196)
- 科研(17089)
- 创新(16519)
- 业(16303)
- 科技(16010)
- 国家社会(15172)
共检索到144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金洋 刘俊荣 田元勇 张龙 刘慧慧 李冬梅
为了研究干藏与湿藏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探讨捕后干露、碰撞和温度3个胁迫因素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别进行干藏和湿藏处置,干藏采取冰藏方式,保藏时间为4 d;湿藏采取循环海水方式,同时施加温度与碰撞2种胁迫因素作对比,保藏时间为7 d。以闭壳肌中糖原、ATP及其关联物、AEC值、p H值和水溶性蛋白为指标,对4个处置组的活品虾夷扇贝进行跟踪分析。干藏条件下扇贝p H值、ATP含量和AEC值均迅速下降,生理状态快速恶化,短期内(13 d)扇贝陆续死亡。湿藏(5和10°C)条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捕后处置 生化代谢 胁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晏琳 刘俊荣 田元勇 闫丽新 王选飞 徐昙烨
为探索捕后初期处置对虾夷扇贝活品品质的延迟效应,将捕后虾夷扇贝分易逝期及后易逝期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模拟海上及陆基两个处置环节。易逝期处置条件为冷却干露,分别设置12、24及48 h 3个处理组,即E12、E24及E48;后易逝期处置是将经易逝期的活体扇贝重新置于海水中复水24 h,分别为E12’及E24’。以失重率、存活率、闭壳肌pH、糖原、ATP关联化合物、AEC值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为指标,对活品品质进行跟踪分析。结果显示:①易逝期干露处置的扇贝品质有不同程度下降,E48全部死亡;E12和E24具有100%的存活率,糖原含量在易逝期初期快速下降,由初始点的18.95降至12 h时的14.66 mg/g。②易逝期处置对后易逝期的扇贝活体有延迟效应,复水12 h内,体质量和糖原显著恢复,同时SOD活性显著下降,表明了应激状态的缓解;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各项生化指标反映出活体再次进入应激状态时,E12’的活品货架期明显优于E24’。研究表明,扇贝从采捕至陆基暂养净化存在一个品质易逝期,易逝期处置对后易逝期的活品品质有延迟效应。经易逝期处置的扇贝可恢复,短时间12 h的易逝期处置更有助于扇贝恢复。有效控制易逝期条件参数,复水后活品可表现出很好的恢复性;易逝期胁迫程度越大,即便在易逝期结束时仍具有良好指标,但在后易逝期会呈现持续衰竭趋势,其活力、品质及活品货架期亦将会受影响。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捕后 易逝期 干露 复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元勇 刘金洋 刘慧慧 张龙 刘俊荣
虾夷扇贝的捕后处置对闭壳肌的硬化产生重大影响,而硬化又是影响闭壳肌生食品质的重要因素。为延长虾夷扇贝死后硬化发生时间,通过宰杀前暂养,缓解捕后胁迫对后期闭壳肌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为3组(对照组、暂养3 d组和暂养7 d组),然后去壳取闭壳肌进行07 d冰藏,分析闭壳肌在贮藏过程中的僵直情况、ATP关联物、K值、p H值、糖原及水溶性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论是否经过暂养,冰藏3 d内K值均低于5%,可以满足生食要求。经过暂养,闭壳肌中ATP的含量略有升高,暂养7 d组>暂养3 d组>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捕后处置 闭壳肌 生食 硬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亚烜 刘俊荣 周进 赵前 田元勇 徐昙烨
通过人工束缚对活体施加胁迫调控干预,探讨流通环节虾夷扇贝的活力保持机制,为开发贝类高端活品提供理论及方案等参考。参考实际流通链,设置由2 d活水暂养和4 d无水贮运构成为期1周的模拟活品供应链;设计两个处理组分别为暂养前束缚组T~(b)和暂养后束缚组T~(a),对照组C则全程无束缚。期间对扇贝闭壳肌ATP关联物、核苷酸能荷AEC、磷酸精氨酸ArP、pH及糖原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比表观活力及风味品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束缚处置具有明显的胁迫调控效果,有助于活品在贮运环节活体活力的保持,且束缚发生越早效果越好。具体表现:①ATP,ArP,糖原等与活力有关的生化指标分析结果为T~(b)>T~(a)>C,在模拟流通链第6 d时,处理组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并且暂养前束缚组T~(b)更具优势。②外套膜的缩边程度与刺激响应时间两个表观活力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缩边程度越大则刺激响应时间越长,即活力状态越差。束缚调控措施在暂养环节对各组活力影响差别不大,但在后续无水贮运期间则呈现了明显的延迟效应,刺激响应时间依次为C>T~(b)>T~(a),揭示束缚使扇贝进入临时“休眠”状态而对外界刺激迟缓;此外,不同束缚时间节点对活力保持效果也呈现差异,暂养前束缚组T~(b)后期活力优于暂养后束缚组T~(a)。③束缚对暂养中各组活品风味特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同样对无水贮运的活品产生明显的延迟效应;虽各组风味品质均呈下降趋势,但暂养前束缚组T~(b)则呈现明显的鲜味和甜味优势,表明早期束缚对活品风味品质的维持同样存在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束缚可有效地对活品扇贝进行胁迫调控,以减少活品贮运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进而保持活力,且早期束缚更有利于对活品活力和风味品质的维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婷婷 刘俊荣 俞微微 沈建 马永生 田元勇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品质的变化规律及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活品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闭壳肌的感官及理化特性,系统探讨了在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根据产业现有的流通模式,建立湿运和干运2条模拟流通链进行为期7 d的跟踪研究,通过感官及理化分析监测其风味品质的变化情况;感官监测的指标包含气味、滋味、后味、质地及色泽等5个方面,理化分析包括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关联物、糖原、状态指数CI、剪切力以及蒸煮损失率等指标;针对分析检测结果,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风味特征的变化规律,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2)对感官和理化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流通链初期,采捕后的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绪 杜美荣 蒋增杰 方建光 赵学伟 张媛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海大金贝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孟晓林 田雪 郭倩倩 黄建蓉 卢荣华 梁俊平 李学军 孔祥会 聂国兴
为了解铜在虾夷扇贝鳃和肝胰腺中的累积规律及对抗氧化酶、脂代谢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铜分别对虾夷扇贝暴露0、1、3、6、10及14 d,检测铜在鳃、肝胰腺组织中的累积量及对抗氧化酶SOD、CAT及GPx活性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72 h胁迫时,高浓度铜对肝胰腺组织脂代谢关键调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0.025 mg/L胁迫组在鳃中的最高累积出现在第14天(347.55μg/g),0.05和0.10 mg/L胁迫组最高累积均出现在第6天(340.72和302.30μg/g),整体随时间呈曲线变化关系,而肝胰腺组织中,高浓度(0.10 mg/L)组累积随时间呈线性关系,最高为第14天(60...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铜 抗氧化酶 脂代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东 张继红 王文琪 董美涛 王忠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温度 体重 摄食率 吸收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鲁晶
附着最佳投放时间的确定是虾夷扇贝育苗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一个生产性试验,即在虾夷扇贝育苗中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2、6、8天,分三个批次分别投放附着基。依据不同批次的附着基上幼虫的附着量、变态与发育生长情况,得出虾夷扇贝育苗中附着基的最佳投放时间为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3~4天。并对其机理及虾夷扇贝育苗的生产工艺的改进进行了讨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贲月 郝振林 丁君 常亚青
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Ⅰ,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驯化到20、22、24及26℃,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扇贝存活率均大于85.2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为26.33%。随温度升高,虾夷扇贝体腔液中T-AOC和MDA含量变化显著(P0.05),CAT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Ⅱ,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放到20、22、24及26℃,并在1、2、4、8、12、24、48和96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东 张继红 王文琪 杜美荣 任黎华 王忠
为探索虾夷扇贝(Datinopecten yessoensis)夏季大量死亡的生理原因,模拟虾夷扇贝筏式养殖区夏季水温变化情况,采用室内控温实验,研究了温度剧烈和缓慢变化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差异性。实验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设计温度骤变(每小时升温5℃)和温度缓变(每天升温1℃)2种温度处理方式,测定升温前后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温度变化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夏玉莹 张继红 刘毅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行为、生理生化(免疫防疫功能及关键呼吸酶)的影响,设置了1 mg/L、2 mg/L、4 mg/L、7 mg/L (对照组) 4个溶解氧梯度,测定分析了虾夷扇贝行为特征(外壳的开闭合程度大小)、耗氧率、排氨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呼吸相关酶[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1)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随着DO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DO=1 mg/L时的存活率仅为55%;在DO=1 mg/L, 2 mg/L和4 mg/L时,虾夷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95.97 h、147.37 h和209.58 h。(2)将扇贝行为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0~4赋分,评分越高,代表扇贝状态越好。从扇贝行为特性的量化指标来看, DO浓度越低,评分分数越低,虾夷扇贝状态越差。(3)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璞 杨爱国 单伟华 刘志鸿 周丽青
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和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和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于涛 杨爱国 吴彪 周丽青
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桂龙 林基亮 杨斌 陈银 马斌 魏振禄 张金盛 刘博 王春德
针对虾夷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风向标扇贝和虾夷扇贝为亲本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培育出了虾夷扇贝(♀)×风向标扇贝(♂)(PY♀×PC♂)及风向标扇贝(♀)×虾夷扇贝(♂)(PC♀×PY♂)两种杂交一代,并对其早期发育及幼虫期和稚贝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Y♀×PC♂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幼虫期的生长和存活率介于双亲之间,而壳高和壳长的生长均高于双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PC♀×PY♂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生长和存活率均低于双亲,表现为杂种劣势。在养殖第1年,PY♀×PC♂杂交一代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增长率均高于双亲,杂种优势显著。研究表明,卵子来源对后代的表现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以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风向标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从而改良虾夷扇贝种质是可行的。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风向标扇贝 种间杂交 杂种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