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9)
2023(11467)
2022(10281)
2021(9850)
2020(8134)
2019(19057)
2018(18959)
2017(36632)
2016(20024)
2015(22709)
2014(22675)
2013(22379)
2012(20578)
2011(18505)
2010(18295)
2009(16371)
2008(15551)
2007(13137)
2006(11416)
2005(9643)
作者
(57740)
(48040)
(47352)
(45185)
(30518)
(23199)
(21577)
(18980)
(18250)
(16855)
(16574)
(16019)
(15140)
(15111)
(14666)
(14430)
(14407)
(14183)
(13618)
(13468)
(11885)
(11624)
(11554)
(10802)
(10703)
(10591)
(10557)
(10535)
(9603)
(9572)
学科
(77275)
经济(77199)
管理(55012)
(53164)
(43135)
企业(43135)
方法(36103)
数学(31246)
数学方法(30886)
(22533)
中国(18838)
(18533)
地方(18476)
(18141)
业经(17375)
农业(15442)
理论(13161)
(12711)
(12708)
贸易(12705)
环境(12660)
技术(12625)
(12394)
(12249)
(11563)
财务(11491)
财务管理(11474)
企业财务(10790)
(10662)
教育(10232)
机构
大学(276430)
学院(275334)
管理(111616)
(103794)
经济(101366)
理学(97518)
理学院(96350)
管理学(94651)
管理学院(94167)
研究(92502)
中国(68071)
科学(60831)
(60083)
(48550)
(46703)
业大(45256)
(45030)
研究所(43105)
中心(42182)
(39520)
农业(38152)
(37990)
北京(37704)
师范(37659)
财经(36727)
(34202)
(33434)
(32218)
师范大学(30673)
经济学(29643)
基金
项目(198455)
科学(155362)
研究(143896)
基金(143203)
(125912)
国家(124886)
科学基金(106814)
社会(88004)
社会科(83171)
社会科学(83149)
基金项目(77569)
(77530)
自然(71778)
自然科(70030)
自然科学(70018)
自然科学基金(68744)
(65960)
教育(65228)
编号(59694)
资助(58232)
成果(47027)
重点(44352)
(43018)
(42245)
(41153)
课题(40465)
创新(38378)
科研(37987)
大学(36618)
教育部(36396)
期刊
(110986)
经济(110986)
研究(77718)
中国(51752)
学报(46109)
(43374)
科学(43192)
管理(38375)
大学(34176)
(33021)
学学(31966)
教育(31521)
农业(30446)
技术(23907)
(19838)
金融(19838)
业经(18586)
经济研究(16603)
图书(16545)
财经(16451)
(16047)
资源(15589)
问题(14728)
科技(14377)
(13956)
理论(13776)
(13207)
技术经济(13078)
实践(12922)
(12922)
共检索到391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力娜  运向杰  张凤荣  徐艳  
本文以华北平原的曲周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挖损耕地复垦前后生产能力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损地块与对照地块相比,二者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曲周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这里土层深厚,且在县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变化不大,各土层保水保肥能力相当,只是底层土壤未熟化,如果能保证水肥和农业管理投入,挖损耕地生产能力会很快恢复。建议复垦工作须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挖损耕地不超过一定深度且不影响影响耕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恢复耕种,不需用专门的复垦工艺进行挖损耕地的复垦或培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彤  薛晓亮  张艺  任思洋  张朝春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慧敏  张凤荣  鞠正山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依据 1 991~ 2 0 0 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 ,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 ,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 1 991~ 2 0 0 1年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 ,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 634.87万吨 ,占 2 0 0 1年粮食总产量的 5 .1 %。因此 ,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雪娇  徐艳  周建  
为研究不同规模耕地的经济效益差异及影响耕地经济效益的因素,以曲周县第四疃乡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Stata 12.0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分析不同农户耕地经济效益的差异及影响效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规模大的分组中农户耕地经济效益较高;耕地经济效益与耕地块均面积、机械拥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务农人口数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地块规则成方、加入合作社等新型组织或自成种粮大户均有利于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据此提出解放劳动力、实施土地整治、扶持农村合作社、推动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段瑞娟  郝晋珉  白玮  马生元  
耕地价值可划分为实物价值和非实物价值两部分,耕地实物价值可以用常规方法来换算,但耕地非实物价值很难用常规市场方法来解决,目前这部分的核算是生态经济学、环境学的前沿和难点,本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系统探讨CVM法及其在耕地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徐艳  齐伟  
根据曲周县历年耕地数量变化统计数据和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1949~1957年为耕地增加期,全县年平均递增率达到0.43%;1958~1961年为耕地急剧减少期,年均递减1.55%;1962~1974年为耕地缓慢减少期,年均递减0.47%;1975~1985年为耕地数量快速增加期,年均递增0.63%;1986~1999年为耕地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耕地年均递减0.026%。人口变化、自然因素变化、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演变共同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遥  梁颖  赵晶  孔祥斌  刘小刚  张宝芳  
对于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国内外多集中于评价其刚性损失,而缺乏对于其隐性损失的评价方法。本项研究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及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以2008年北京市大兴区农户调研样点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的隐性损失。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比较效益可导致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耕地利用强度的降低。其中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通过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计算,耕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可通过粮食作物的单产差异计算。同时在大兴区的实例研究中发现,测算样点潜力值呈现出区域分布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耕地隐性生产能力损失越大,其粮食生产潜力也越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家恒  江丽  陈鑫  丁晨阳  安萍莉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耕的适用性较好,可从宏观层面辅助区域休耕决策;2)基于种植强度和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结果与曲周县耕地利用特征较为不符,不宜应用于曲周县休耕。4种评价方法均是对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宏观评价,若从微观层面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制定具体休耕措施需引入地块尺度的区分不同耕作方式的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路欣怡  杨智慧  张璐  温良友  廖宇波  陈文广  孔祥斌  
[目的] 研究适用于集约化农区县域尺度的耕地健康评价方法,为指导县级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系统观构建了以耕地本底宜耕性、产品可接受性及环境可承受性为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5个评价指标,运用指数和法、最小限制因子法,计算得各子系统对应指数;借助系统协调性分析模型评价县域耕地健康状态,分析各子系统状况、子系统间的协调性程度及综合协调性水平高低,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典型区域进行案例研究。[结果] 1)曲周县耕地系统的协调性整体状况较差,其中中部及东部区域系统不协调明显,以曲周镇为代表的地区协调性处于高等综合水平,但面积仅占曲周县耕地总面积的10.1%。2)全县耕地本底宜耕性较好,受土壤质地等要素限制,较差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南区域,仅占全县耕地的12.07%。3)全县耕地输出产品可接受性从优至差占比依次为37.32%、36.27%和26.40%,其中白寨镇、南里岳乡等乡镇粮食生产处于弱稳定状态。4)在耕地总体环境风险较小的同时,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其中伊庄乡环境可承受性差的耕地面积占比可达本区域耕地面积的61.33%。[结论] 文章构建的基于系统协调的耕地健康评价框架及协调度分析模型可有效识别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综合反映耕地健康状态及其在县域尺度内的空间分异情况,丰富了耕地健康评价方法研究,可为县域耕地健康评价提供有益参考。同时,可依据评价结果选择县域耕地健康提升路径,针对性采取退耕、休耕等措施,落实国家耕地休养生息规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爱民  封志明  阎丽珍  于格  
论文首先在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为重点,对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大豆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大豆主产区未来大豆最大可能生产规模进行了预测;在分析大豆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潜力基础上,研究提出了2020年之前中国大豆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在2800×104~3400×104t左右。但由于中国大豆生产和大豆加工存在严重的空间布局错位,应实施“南进北出”的大豆贸易战略;东北平原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大豆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但该地区也是玉米主产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必然带来玉米种植面积的下降,也将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文杰  冯中朝  
采用C-D生产函数,测度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其实质就表现在耕地流失上: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降低。详细剖析了耕地流失的途径,鉴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开发的难度极大,得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途径,只能是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最后提出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晓兵  孔祥斌  温良友  胡莹洁  
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徐艳  齐伟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典型样区 ,利用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数据 ,对该县 1 973年到2 0 0 0年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县域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 ,曲周县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为 0 0 2 6% ,但高产田面积、水浇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分别增加了 4 91倍、2 1 5倍和 7 2 6倍 ;耕地内部种植结构表现为小麦播种面积稳定 ,玉米和棉花面积变化起伏大 ,蔬菜面积不断上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建设占用 ,耕地质量提高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结果 ,粮食产量提高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科学技术进步 ,间接驱动因素是农用土地政策的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