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83)
2023(2921)
2022(2549)
2021(2316)
2020(2037)
2019(4587)
2018(4391)
2017(8555)
2016(4909)
2015(5504)
2014(5410)
2013(5628)
2012(5203)
2011(4770)
2010(4762)
2009(4081)
2008(4075)
2007(3488)
2006(3120)
2005(2669)
作者
(16271)
(13797)
(13734)
(12808)
(8713)
(6679)
(6224)
(5222)
(5212)
(4850)
(4785)
(4590)
(4514)
(4486)
(4360)
(4192)
(4166)
(4082)
(3924)
(3890)
(3495)
(3425)
(3336)
(3121)
(3029)
(3022)
(3011)
(2983)
(2897)
(2815)
学科
(20444)
经济(20430)
(13284)
管理(11600)
方法(10586)
数学(9673)
数学方法(9538)
(8914)
企业(8914)
(7028)
(5449)
(5012)
农业(4876)
中国(4294)
业经(4191)
(3605)
贸易(3605)
(3382)
地方(3280)
环境(3242)
(3135)
收入(3035)
理论(2997)
技术(2993)
(2719)
(2630)
教育(2474)
服务(2445)
(2305)
(2263)
机构
大学(73650)
学院(72772)
(30308)
经济(29768)
研究(28085)
管理(26614)
理学(23316)
理学院(23012)
管理学(22470)
管理学院(22341)
(20165)
中国(19376)
科学(19157)
农业(16132)
业大(15984)
(15935)
(15675)
研究所(14563)
(11953)
中心(11908)
(11462)
农业大学(11072)
(9872)
财经(9757)
北京(9742)
(9698)
经济学(9414)
(9335)
师范(9193)
(8903)
基金
项目(53020)
科学(40984)
基金(38682)
(36294)
国家(36006)
研究(34589)
科学基金(29489)
社会(22192)
社会科(21096)
社会科学(21090)
(20963)
基金项目(20380)
自然(20111)
自然科(19682)
自然科学(19675)
自然科学基金(19371)
(18083)
资助(16361)
教育(16235)
编号(12660)
重点(12287)
(11689)
(11390)
计划(11274)
(10869)
科研(10527)
创新(10247)
科技(10136)
成果(10043)
(9969)
期刊
(30740)
经济(30740)
研究(19578)
(17754)
学报(17341)
中国(15398)
科学(14600)
大学(12686)
农业(12315)
学学(12139)
管理(9247)
(8559)
教育(7432)
(7154)
技术(6345)
业大(5613)
经济研究(5102)
财经(4856)
农业大学(4722)
(4631)
业经(4503)
(4274)
林业(4269)
技术经济(4111)
问题(4104)
统计(3979)
科技(3935)
(3851)
金融(3851)
资源(3488)
共检索到105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解龙  
现有的经济理论难以证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实现内在结合。事实上 ,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出现了社会化、层次化和科技化的趋势 ,只要产权关系清晰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离开了人的活劳动 ,生产要素就不可能自动实现优化配置 ,生产劳动就是处于社会生产总系统中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的劳动者配置生产要素的行为 ,所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表面现象 ,实质上 ,它是按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进行分配 ,与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作云  
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一直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视作两种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分配方式,80年代初期勃然兴起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这种相互对立的僵局,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解龙  
我国分配方式的变革与选择——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刘解龙由于经济体制决定着分配方式,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会使分配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对应着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存时期必然对应着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深圳市体改办课题组  殷友国  王玲玲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深圳市体改办课题组  殷友国  王玲玲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的地区 ,由于特区经济的特殊性 ,在分配领域 ,特别是在探索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面 ,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一些改革试验。早在党的十四大以后 ,深圳在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进程中 ,就积极推进分配领域的改革。随着特区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结构的变化 ,促使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客观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雏型。如何在实践上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与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它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必须允许并鼓励企业家才能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直接参与利润分红的不合理倾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卢嘉瑞  
(一)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离开了利益关系的经济关系是不存在的。 人们在一定社会的利益的实现和实现程度,是由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便是其中的一种分配方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邦根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分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过程同产品价格形成的过程共同构成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总过程。因此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是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差距过分两极化 ,一定要给以政策上、法制上的限制 ,使所有的经济主体按照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地竞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伟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就是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主要生产条件。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社会进行生产都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条件,缺一生产就无法进行。在这三个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有生命力的、能动的生产要素,由他来操纵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人们需要的一种物品。生产工具实际是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