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0)
- 2023(2801)
- 2022(2231)
- 2021(1921)
- 2020(1634)
- 2019(3511)
- 2018(3426)
- 2017(6102)
- 2016(3412)
- 2015(3900)
- 2014(3925)
- 2013(4058)
- 2012(3816)
- 2011(3284)
- 2010(3381)
- 2009(2993)
- 2008(3071)
- 2007(3091)
- 2006(2692)
- 2005(2432)
- 学科
- 业(16197)
- 济(14521)
- 经济(14506)
- 管理(13568)
- 企(12067)
- 企业(12067)
- 技术(10451)
- 方法(6523)
- 农(5930)
- 技术管理(5770)
- 数学(5754)
- 数学方法(5700)
- 中国(5298)
- 农业(5005)
- 劳(4983)
- 劳动(4964)
- 财(4292)
- 业经(3372)
- 贸(2758)
- 贸易(2758)
- 易(2718)
- 动(2678)
- 学(2664)
- 收入(2656)
- 新技术(2532)
- 高新(2527)
- 高新技术(2527)
- 动力(2442)
- 理论(2430)
- 劳动力(2409)
- 机构
- 学院(54297)
- 大学(53844)
- 济(24356)
- 经济(23871)
- 管理(20856)
- 研究(19862)
- 理学(17537)
- 理学院(17399)
- 管理学(17135)
- 管理学院(17040)
- 中国(13742)
- 科学(12451)
- 京(11703)
- 农(11529)
- 所(10736)
- 研究所(9781)
- 业大(9727)
- 财(9430)
- 农业(9240)
- 江(8901)
- 中心(8667)
- 技术(8008)
- 经济学(7754)
- 省(7688)
- 财经(7503)
- 北京(7472)
- 院(7014)
- 经济学院(6975)
- 经(6878)
- 州(6637)
- 基金
- 项目(36908)
- 科学(28679)
- 基金(26216)
- 研究(26122)
- 家(24082)
- 国家(23921)
- 科学基金(19672)
- 社会(16769)
- 社会科(16018)
- 社会科学(16013)
- 省(14588)
- 基金项目(13513)
- 划(12642)
- 自然(12452)
- 自然科(12192)
- 自然科学(12183)
- 自然科学基金(11959)
- 教育(11914)
- 资助(10792)
- 编号(9894)
- 重点(8595)
- 创(8465)
- 部(8258)
- 发(8215)
- 创新(8089)
- 成果(7521)
- 国家社会(7402)
- 计划(7400)
- 课题(7244)
- 业(7092)
共检索到85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白书祥
劳动产权理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过程,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唯一途径。现实中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症结是劳动者劳动产权不规范:一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依据不规范;二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过程不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关键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规范劳动者劳动产权。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劳动产权 有效劳动 分配主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康静萍 黄建军
经典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消亡为立足点设计按劳分配方式,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去甚远。文章分析按劳分配理论存在的困惑,对按劳分配有效实现形式进行新的探索,提出工资加劳动分红的按劳分配实现形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产权演进的历史必然;对劳动产权的全面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进步性与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忽视劳动产权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只有明确界定劳动产权,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志
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社会扣除不统一,从而导致制度上的工酬不一致;二是直接的社会扣除,导致按流动形态的劳动分配。弥补上述两大缺陷,首先生明确"人人社会扣除相等,剩余全部属于自己"这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极量界限;其次要建立按劳分配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对集体和集体对个人的分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流述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及制度;第二部分指出按劳分配的两大缺陷;第三部分针对第一个缺陷,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数量界限;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建立两个基本层次的按劳分配体制和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丽玲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当前一些教材中普遍用多因素并列来解释。既有劳动力方面的(如还存在劳动差别)、又有上层建筑(如思想觉悟)、所有制方面的(如说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我认为欠妥。本文想从所有制与分配的联系中探讨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倚奇
本文认为 ,在按劳分配原则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劳动时间、产出数量等衡量工作量的因素外 ,还应考虑劳动强度、智力疲劳、工作压力感、员工对报酬差距及竞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一些生理心理因素 ,以大大提高按劳动分配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
按劳分配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人的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翘闾
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吴翘闾有人曾把社会主义公式化.社会主义一生产资料公有制一计划经济十按劳分配。现在理论界一致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标准。显然,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被否定了。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井明
长期以来,理论教科书中,总是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现实与这个理论有较大差距。只要是拿到市场上去作为商品交换而又确实有社会需求的东西,哪怕不包含多少劳动,也可以卖出很高的价钱。事实...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玉华 党雪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遭遇深刻的实践困境,其完全实现的所有制条件正在被实践所改变,但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为劳动者通过市场与劳动条件结合提供了实现条件。随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结构多元化和实现形式多样性,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结合方式呈现出迂回、多样性的特点,按劳分配的实现也呈现出曲折、迂回的路径。劳动者通过劳动产权、公有产权和国家管理实现其权益;通过市场机制,劳动者分享作为生产资料主人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双重权利。生产要素所有权被普遍承认和依法保护,有利于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积极性、创造力,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石建水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下,不能僵化固守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公有制实现条件,要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劳动报酬分配形式的统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在统一的有效方式,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资本主义社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着根本区别。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 公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