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5)
- 2023(14871)
- 2022(12302)
- 2021(11255)
- 2020(9256)
- 2019(21402)
- 2018(21021)
- 2017(39692)
- 2016(21548)
- 2015(25076)
- 2014(25355)
- 2013(25088)
- 2012(23390)
- 2011(21215)
- 2010(21334)
- 2009(19890)
- 2008(19904)
- 2007(17954)
- 2006(15969)
- 2005(14863)
- 学科
- 济(109801)
- 经济(109695)
- 管理(58808)
- 业(55146)
- 企(42421)
- 企业(42421)
- 方法(41044)
- 数学(35901)
- 数学方法(35620)
- 中国(31365)
- 农(28141)
- 财(23999)
- 地方(23790)
- 业经(22358)
- 学(20748)
- 贸(19677)
- 贸易(19664)
- 制(19192)
- 易(19105)
- 农业(18977)
- 银(15815)
- 银行(15787)
- 融(15404)
- 金融(15402)
- 行(15151)
- 环境(14796)
- 和(14701)
- 地方经济(14492)
- 理论(14348)
- 体(13812)
- 机构
- 大学(322861)
- 学院(321614)
- 济(146594)
- 经济(143823)
- 管理(116932)
- 研究(115531)
- 理学(99158)
- 理学院(97991)
- 管理学(96422)
- 管理学院(95795)
- 中国(89005)
- 京(68714)
- 科学(66968)
- 财(66063)
- 所(58867)
- 研究所(52993)
- 财经(52451)
- 中心(51872)
- 农(51484)
- 江(49347)
- 经济学(47982)
- 经(47619)
- 北京(44113)
- 业大(43398)
- 经济学院(43132)
- 范(43037)
- 师范(42665)
- 院(40849)
- 农业(40143)
- 州(38900)
- 基金
- 项目(202475)
- 科学(159143)
- 研究(151727)
- 基金(147255)
- 家(127398)
- 国家(126332)
- 科学基金(107351)
- 社会(99003)
- 社会科(93783)
- 社会科学(93759)
- 省(76781)
- 基金项目(76675)
- 教育(69457)
- 自然(64954)
- 划(64740)
- 自然科(63450)
- 自然科学(63432)
- 自然科学基金(62315)
- 编号(61219)
- 资助(60287)
- 成果(51185)
- 部(46117)
- 重点(45961)
- 发(45382)
- 课题(42735)
- 国家社会(42338)
- 创(41438)
- 教育部(39956)
- 性(39046)
- 创新(38941)
- 期刊
- 济(170170)
- 经济(170170)
- 研究(102760)
- 中国(67434)
- 财(52201)
- 学报(48171)
- 农(47981)
- 科学(44299)
- 管理(43455)
- 大学(36689)
- 教育(35138)
- 学学(34021)
- 农业(32045)
- 融(31144)
- 金融(31144)
- 经济研究(28628)
- 技术(28379)
- 财经(27676)
- 业经(25321)
- 经(24096)
- 问题(22757)
- 贸(19820)
- 业(17865)
- 技术经济(17609)
- 世界(17556)
- 国际(17478)
- 图书(16017)
- 统计(15601)
- 版(14734)
- 商业(14692)
共检索到499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众 王琼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我国继早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讨论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按劳分配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展开的评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坦
日本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开端期分析叶坦一、问题的提起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东亚在世界格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东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核心──经济思想与学说,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言炉
文章立足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世界主流经济思想史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正统的经济史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参与收入分配提供辩护和建议的思想史,所谓的经济规律本质上是剥削利益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经济思想史 剥削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项启源
首钢工资改革评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有益探索项启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按劳分配,是深化工资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资改革,影响面广,牵动全局,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有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上取得了显著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竹林 孟湘慧
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是“八五”期间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三铁”同按劳分配是对立的,不破除“三铁”,就不能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迪 张文明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分配的一般原理;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即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被后人概括称为“按劳分配”学说,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种按能办或贡献获得收入的想法是由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来的,如圣西门及他的门徒明确提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口号。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内容介绍:《新编经济思想史》共十一卷,试图突破以往大多数经济思想演变的单一线索,以主流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17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经济学的进展和经济学人思潮的变迁,并着力体现中国经济思想的价值和地位。本书纵横古今、东学西鉴,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综合史";是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交汇;不仅是西方经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交汇,也是中国经济思想与国外经济思想的交汇。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 经济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内容介绍:《新编经济思想史》共十一卷,试图突破以往大多数经济思想演变的单一线索,以主流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17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经济学的进展和经济学人思潮的变迁,并着力体现中国经济思想的价值和地位。本书纵横古今、东学西鉴,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综合史";是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交汇;不仅是西方经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交汇,也是中国经济思想与国外经济思想的交汇。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 经济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内容介绍:《新编经济思想史》共十一卷,试图突破以往大多数经济思想演变的单一线索,以主流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17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经济学的进展和经济学人思潮的变迁,并着力体现中国经济思想的价值和地位。本书纵横古今、东学西鉴,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综合史";是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交汇;不仅是西方经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交汇,也是中国经济思想与国外经济思想的交汇。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 经济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关键词:
按贡献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制度 结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分配原则,对公有制企业更是这样。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按劳分配始终未能令人满意地得到贯彻。分析其原因,进而探索合理途径,使按劳分配作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分配原则或方式,得以有效地贯彻实行,是经济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