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70)
2023(5950)
2022(4778)
2021(4567)
2020(3943)
2019(9085)
2018(9361)
2017(18095)
2016(9925)
2015(11524)
2014(11778)
2013(11241)
2012(10065)
2011(9062)
2010(9345)
2009(8458)
2008(8196)
2007(7397)
2006(6458)
2005(5722)
作者
(29023)
(24084)
(23914)
(22978)
(15143)
(11396)
(10896)
(9477)
(9105)
(8663)
(8232)
(8188)
(7826)
(7782)
(7589)
(7398)
(7217)
(7117)
(6915)
(6692)
(6065)
(6009)
(5942)
(5636)
(5452)
(5344)
(5288)
(5276)
(4940)
(4799)
学科
(38485)
经济(38434)
管理(26757)
(24879)
方法(19711)
(19527)
企业(19527)
数学(17862)
数学方法(17355)
中国(11713)
(11631)
(9515)
理论(8893)
(8671)
(8580)
农业(7770)
业经(7583)
(7126)
地方(6262)
(6048)
银行(6033)
教学(5833)
(5814)
(5787)
(5783)
贸易(5780)
金融(5780)
(5605)
(5601)
劳动(5586)
机构
学院(138959)
大学(137332)
(52880)
管理(52821)
经济(51594)
研究(45517)
理学(45312)
理学院(44850)
管理学(43590)
管理学院(43359)
中国(34454)
(29637)
科学(28976)
(24521)
(24347)
(23357)
业大(21775)
(21548)
研究所(21291)
中心(20766)
农业(19173)
财经(19139)
北京(18612)
(18091)
师范(17843)
技术(17677)
(17314)
(16884)
(16742)
经济学(15794)
基金
项目(93541)
科学(72737)
研究(67384)
基金(66155)
(58391)
国家(57935)
科学基金(49265)
社会(40888)
社会科(38659)
社会科学(38650)
(37846)
基金项目(33632)
教育(32838)
自然(32542)
(31932)
自然科(31867)
自然科学(31857)
自然科学基金(31240)
资助(28996)
编号(28323)
成果(23278)
重点(21136)
课题(20609)
(19933)
(19333)
(19213)
创新(17991)
科研(17838)
计划(17608)
项目编号(17183)
期刊
(58463)
经济(58463)
研究(38360)
中国(32449)
学报(23167)
(22549)
管理(20775)
科学(20654)
教育(19846)
(19201)
大学(17680)
学学(16688)
技术(15154)
农业(15107)
(10778)
金融(10778)
业经(10176)
经济研究(9802)
财经(9505)
统计(9324)
(8219)
(8155)
(8032)
决策(7519)
(7135)
问题(7124)
职业(6908)
技术经济(6879)
图书(6533)
科技(6513)
共检索到207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蔡思复  
收入分配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按劳分配 ,也不能鼓吹按生产要素分配 ,而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辩证统一。因此 ,我们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使劳动者收入保持一定幅度的适度增长 ;在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科学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模式 ,合理地使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是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梅竹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报告对分配问题的阐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格局。首先,它肯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并在现阶段是分配的主体;其次,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婷  
本文首先提出了正确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分配制度的具体含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分别讨论了学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的六种不同理解,对六种观点分别进行了辨析,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慎霞  周国宝  张术环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一鸣  王跃飞  杨华  祖斌  邢伟  顾严  
前不久,为全面了解当前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们赴广东省深圳市,就企业工资分配领域的改革实践进行调研,对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的思路和对策,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建议。一、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总体进展和深圳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步骤、分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文力,李乃复,敦凤霞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产权演进的历史必然;对劳动产权的全面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进步性与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忽视劳动产权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只有明确界定劳动产权,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沁夫  
对分配原则的选择,我们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一个较长过程。这个长过程,实际上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进行选择的过程,即两者何者优先的选择过程。不同分配原则的选择,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林峰  
分配方式作为EPC联合体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纽带,对于联合体实行有效管理、化解冲突,以及利益最大化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多个EPC联合体项目进行调查访谈研究发现:实践中EPC联合体在分配方式方面存在着认知不足、分配对象单一、权责利关系模糊、实现方式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据此提出在EPC联合体分配方式中,应将风险与成本视为最基本的分配对象、明确联合体各方的权责利对应关系、采用更为灵活的分配方式等优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志  
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社会扣除不统一,从而导致制度上的工酬不一致;二是直接的社会扣除,导致按流动形态的劳动分配。弥补上述两大缺陷,首先生明确"人人社会扣除相等,剩余全部属于自己"这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极量界限;其次要建立按劳分配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对集体和集体对个人的分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流述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及制度;第二部分指出按劳分配的两大缺陷;第三部分针对第一个缺陷,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数量界限;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建立两个基本层次的按劳分配体制和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丽玲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当前一些教材中普遍用多因素并列来解释。既有劳动力方面的(如还存在劳动差别)、又有上层建筑(如思想觉悟)、所有制方面的(如说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我认为欠妥。本文想从所有制与分配的联系中探讨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倚奇  
本文认为 ,在按劳分配原则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劳动时间、产出数量等衡量工作量的因素外 ,还应考虑劳动强度、智力疲劳、工作压力感、员工对报酬差距及竞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一些生理心理因素 ,以大大提高按劳动分配的实际应用效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翘闾  
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吴翘闾有人曾把社会主义公式化.社会主义一生产资料公有制一计划经济十按劳分配。现在理论界一致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标准。显然,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被否定了。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