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5)
2023(2483)
2022(2100)
2021(2049)
2020(1666)
2019(3649)
2018(3623)
2017(6612)
2016(3919)
2015(4708)
2014(4651)
2013(4561)
2012(4569)
2011(4039)
2010(4256)
2009(4034)
2008(4362)
2007(4097)
2006(3740)
2005(3423)
作者
(12632)
(10906)
(10424)
(10175)
(6782)
(5320)
(4923)
(4234)
(4027)
(4004)
(3622)
(3588)
(3588)
(3491)
(3440)
(3302)
(3238)
(3195)
(3139)
(3049)
(2764)
(2677)
(2647)
(2474)
(2472)
(2402)
(2401)
(2351)
(2250)
(2184)
学科
(14287)
经济(14254)
(10426)
管理(10387)
(7554)
企业(7554)
方法(6071)
中国(5762)
(5390)
(5335)
(5142)
劳动(5122)
(4942)
数学(4848)
数学方法(4681)
农业(3923)
教育(3666)
理论(3467)
(3304)
(3053)
(2902)
贸易(2899)
业经(2836)
(2820)
(2743)
收入(2703)
人口(2561)
动力(2479)
劳动力(2456)
(2440)
机构
大学(61392)
学院(59586)
(21865)
研究(21863)
经济(21303)
管理(18290)
中国(16879)
理学(15133)
理学院(14922)
科学(14885)
管理学(14445)
管理学院(14346)
(13757)
(12370)
(12204)
(10913)
研究所(10912)
(10010)
农业(9963)
中心(9816)
业大(9500)
(8927)
师范(8791)
北京(8783)
财经(8356)
(7798)
(7666)
(7637)
(7566)
技术(7344)
基金
项目(35510)
科学(26703)
基金(25278)
研究(24301)
(22720)
国家(22502)
科学基金(18217)
社会(14659)
社会科(13643)
社会科学(13640)
(13328)
基金项目(12413)
自然(12051)
自然科(11810)
自然科学(11807)
教育(11803)
(11654)
自然科学基金(11580)
资助(11179)
编号(9706)
成果(9318)
重点(7995)
(7609)
课题(7144)
科研(6906)
计划(6864)
大学(6808)
(6769)
(6624)
(6543)
期刊
(28325)
经济(28325)
研究(18067)
中国(16959)
学报(13609)
(12117)
科学(10772)
大学(9917)
学学(9276)
(9262)
教育(8982)
管理(8118)
农业(7806)
技术(5189)
财经(4976)
(4686)
金融(4686)
(4375)
经济研究(4123)
(4114)
(4084)
业大(3604)
图书(3480)
问题(3431)
(3405)
业经(3381)
农业大学(3098)
统计(3079)
国际(3007)
技术经济(2838)
共检索到99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美莲  
一、等价原则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原则,而且是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在1876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时,虽然有它的局限性,如他认为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个根据集体主义原则组织起来而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在这里“个人劳动已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花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充分阐述了关于分配的一般理论和特殊分配原则,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的理论渊源,而且是中国当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航  关祥睿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加以区分,而且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公平观是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发展维度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公平的观念是在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只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分配公平。从社会维度看,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彰显了对个体需要多样化的内在肯定。从发展维度看,社会主义对公平的追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自由个性得以彰显,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公平观的三个维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明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庸俗社会主义观,精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观。两种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决定了各种异化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会自动退出舞台,批判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由先富到共富的跃迁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不动摇,又不搞单一按劳分配或不讲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多元分配;既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又要允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适度发展;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又要批判民主社会主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企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铭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总品产的分配原理,批判了拉萨尔派的“不折不扣”的分配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模式和序列,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它势必导致重积累、轻消费,由此产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左”的经济行为,曾导致了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混乱.作者从陈云同志“第一是吃饭,第二是建设”的思想出发,认为先消费后积累才是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模式和原则.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学荣  
资本逻辑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是否依然在起作用,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然是社会主义,就不应该存在资本逻辑;亦有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量"上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当代中国正"如日中天",因此,资本逻辑仍然是当代中国的主导逻辑。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两种观点分别代表着两个极端,因而都是片面的。否认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依然存在的事实是不对的,将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的地位过分夸大亦是不足取的。事实上,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并且在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中还占据着主导地...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荣兆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位一体"的新的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我们追求怎样的教育正义,取决于我们阐释教育正义的思想方式。马克思正义理论为我们阐释教育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因为马克思不否定"正义"问题,只是对"人权"或"法权"视角阐释"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提出现实社会是讨论正义问题的前提,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正义的价值尺度。重读马克思正义理论,目的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处理正义问题的思想方式,并以这种思想方式指导我们对教育正义的阐释,它要求我们立足现实社会理解教育正义,坚持教育正义的历史性原则,确立人的自由发展目标是评判教育正义的依据,并以此作为建构教育制度的价值追求,展现马克思正义理论对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当代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方敏  
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方法论、以生产关系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阐述方法构建的理论体系,构成了该研究纲领的"保护带",其中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劳动价值论以及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具体的理论命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意味着维护纲领的硬核部分,按照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指向,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命题或辅助性学说;在与西方经济学的对话中,只有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和进步性,才能不断提高其理论的丰富性和阐释现实与历史的能力,进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托尼·史密斯  王晓冬   魏旭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已成为替代库恩范式和弗里德曼实证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者将其分析范式理解为一个拉卡托斯式的研究纲领,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科学研究纲领方面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资本论》关于经济范畴逻辑发展的系统辩证法更适合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角度予以理解。《资本论》的社会形式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硬核。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理论硬核、启发法以及保护带,无论在新事实的预测,还是对资本主义现实及其发展动态的解释方面,都优于新古典经济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桂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生产而生产"和庸俗社会主义"分配决定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之际,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关系异化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这为重构二者关系提供了契机。为此,我国应从根本上将为出口而生产、为GDP而生产转到为国内消费而生产上来,通过调整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来解决分配的不公问题,以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财富生产的成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偲祺  温立洲  
对于《穆勒评注》的解读,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建立起马克思与穆勒之间的对话,并将货币异化或交往异化看作是对异化劳动论的补充。当文本考察从经济异化进入到政治异化,马克思对个人占有的批判就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逐渐呈现出来,他首先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理性,接着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法性。通过前者,马克思完成了对穆勒式个人占有问题的理性去蔽,揭示出货币的存在属性、商品契约的异化属性以及市民社会的异化属性。通过后者,马克思指明了货币交换所致的形式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错位,戳破并消解了洛克式原始正义的虚假自洽。马克思在文中所实现的政治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为探寻无产阶级于私有财产束缚下实现自由解放寻找新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强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波  
通过对康德与马克思理论的分析研究,哲学价值论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论意义问题。价值理念只是随着人的不断发现、确证、建构与批判阐释得以澄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价值问题旋转的枢纽。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生存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不断创造、确证并追问着自身存在的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个体能够得以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