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3)
- 2023(2885)
- 2022(2409)
- 2021(2118)
- 2020(1803)
- 2019(3917)
- 2018(3764)
- 2017(7526)
- 2016(3986)
- 2015(4559)
- 2014(4691)
- 2013(4831)
- 2012(4557)
- 2011(4048)
- 2010(4098)
- 2009(3818)
- 2008(3661)
- 2007(3251)
- 2006(2815)
- 2005(2599)
- 学科
- 济(23176)
- 经济(23160)
- 业(11012)
- 管理(9332)
- 企(8429)
- 企业(8429)
- 产业(7986)
- 地方(7968)
- 方法(7598)
- 中国(7255)
- 业经(6558)
- 数学(6471)
- 数学方法(6410)
- 农(6370)
- 地方经济(5083)
- 结构(5040)
- 农业(4521)
- 技术(4355)
- 产业结构(3672)
- 制(3392)
- 学(3214)
- 发(2663)
- 环境(2637)
- 贸(2637)
- 贸易(2634)
- 财(2593)
- 和(2505)
- 体(2498)
- 易(2484)
- 理论(2347)
- 机构
- 学院(59400)
- 大学(57520)
- 济(28324)
- 经济(27825)
- 管理(23309)
- 研究(21656)
- 理学(19949)
- 理学院(19715)
- 管理学(19414)
- 管理学院(19299)
- 中国(15423)
- 科学(12596)
- 京(12395)
- 财(10922)
- 所(10739)
- 中心(9850)
- 江(9755)
- 研究所(9708)
- 经济学(9019)
- 农(8999)
- 财经(8450)
- 经济学院(8167)
- 业大(8072)
- 范(7963)
- 师范(7893)
- 院(7811)
- 北京(7709)
- 州(7609)
- 经(7603)
- 农业(6911)
- 基金
- 项目(40619)
- 科学(32786)
- 研究(30834)
- 基金(28938)
- 家(24735)
- 国家(24559)
- 科学基金(21415)
- 社会(20653)
- 社会科(19772)
- 社会科学(19770)
- 省(17091)
- 基金项目(15522)
- 划(13684)
- 教育(13180)
- 自然(12604)
- 自然科(12300)
- 自然科学(12298)
- 自然科学基金(12104)
- 编号(12057)
- 资助(11216)
- 发(10630)
- 重点(9273)
- 成果(9101)
- 发展(9094)
- 创(9078)
- 课题(8983)
- 展(8950)
- 国家社会(8590)
- 部(8582)
- 创新(8379)
共检索到92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耿修林
文章依据1978~2007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与就业构成资料,对我国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集中趋势和变异情况进行了讨论。结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与就业构成的综合表现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改进,但两者之间变异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等。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构成 结构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翃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经济发展中的两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动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关联发展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通过间接和直接的途径进行关联。本文在分析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对我国进行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调整 协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禾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宗秀
从当前诸多探讨卫生事业改革的论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凡主张把医疗卫生部门推向市场,把医院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把市场作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同志,大都持有一个相同的依据,即中央92(5)号文件明确指出卫生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并要求大多数公益性、福利型和事业型的第三产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经营型转变。那么,三次产业究竟是怎样划分的,它能否成为上述观点的依据呢?本文试就此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教于同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成 童光荣
文章研究了人均GDP、人口和工资对中国三个产业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文章对每个产业构建了一个以就业、人均GDP、人口和工资为内生变量的SVAR模型,并分析了就业对结构冲击的响应。文章的研究认为,人均GDP、人口、工资的整体变动对三个产业的就业均构成了影响;三个产业就业对来自人均GDP、人口和工资的结构冲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刘玉 孙文远
利用江苏1995年-2009年的FDI与就业数据,对江苏FDI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FDI会促进江苏就业的增加;具体到三次产业,就业效应却又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效应为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为正,但是总效应为正。因此可以说,江苏吸引FDI使得江苏更多的劳动力得到了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
FDI 就业效应 三次产业 产业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岩 熊娜 陈池波
文章利用198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就业水平、工业就业水平和服务业就业水平统计数据进行了投资对就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就业水平有显著的"即期效应",一次投资能立即引起第二产业就业的增加;服务业就业水平的长期效应最大,即服务业是就业的"主渠道";从长期来看,农业也具有吸纳就业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在使用从业人员作为生产函数中劳动力投入的表征指标所存在的问题 ,设计出一个可行的方法重新估计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的各级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例和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为比较准确地分析三次产业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
三次产业 从业人员 受教育水平 数据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文生,靳光华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合理转变是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的基本前提。为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拟对劳动力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变特征、趋势和优化劳动力配置的战略对策进行研究,为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张康洁 张怀英 刘兆阳
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0和2015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地区也符合此整体趋势;相比之下,在我国一二三产业中,工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2)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拮抗期且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其大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处于勉强协调类型的省份数量由原来的北京、天津、上海3个省份增加至9个省份。(3)就空间角度而言,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东高—西低"格局,即东部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耦合协调度较高,中部省份次之,而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处于濒临失调状态。(4)从空间关联性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且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HH型主要集聚在东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关键词:
三次产业 融合发展 时空分异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张康洁 张怀英 刘兆阳
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0和2015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地区也符合此整体趋势;相比之下,在我国一二三产业中,工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2)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拮抗期且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其大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处于勉强协调类型的省份数量由原来的北京、天津、上
关键词:
三次产业 融合发展 时空分异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祺雨 王乃合 杨光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伯海
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规模,不论从产值或从就业人数,都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60~70%,而且呈现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1992年8月,国务院确定到1995年,要的国民核算全部转到新核算体系的转道上去。新旧核算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国民核算体系扩大了生产核算的范围,进一步认定把包括第三产业产值在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中心指标。这一切,对比过去只认定物质生产才是生产的MPS核算观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变化。但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容不了三次产业理论,因而存在一些对立的分歧,笔者就此问题作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