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6)
- 2023(6027)
- 2022(5031)
- 2021(4539)
- 2020(3842)
- 2019(8306)
- 2018(8081)
- 2017(15057)
- 2016(7716)
- 2015(8291)
- 2014(7366)
- 2013(7158)
- 2012(6478)
- 2011(5799)
- 2010(5867)
- 2009(5430)
- 2008(5360)
- 2007(5003)
- 2006(4310)
- 2005(3670)
- 学科
- 业(32121)
- 管理(31643)
- 济(30616)
- 经济(30528)
- 企(29283)
- 企业(29283)
- 技术(14592)
- 方法(12806)
- 技术管理(11706)
- 数学(10517)
- 数学方法(10420)
- 财(9346)
- 中国(8968)
- 业经(8657)
- 农(7896)
- 制(6198)
- 划(5981)
- 务(5960)
- 财务(5955)
- 财务管理(5949)
- 企业财务(5742)
- 地方(5634)
- 理论(5586)
- 农业(5583)
- 银(5490)
- 银行(5478)
- 环境(5367)
- 行(5279)
- 策(5243)
- 融(5108)
- 机构
- 学院(106260)
- 大学(105187)
- 济(47743)
- 经济(46907)
- 管理(46606)
- 理学(40777)
- 理学院(40441)
- 管理学(40012)
- 管理学院(39790)
- 研究(31945)
- 中国(24805)
- 财(22166)
- 京(20739)
- 财经(17807)
- 科学(17624)
- 经(16347)
- 江(16023)
- 中心(15025)
- 经济学(14915)
- 所(14358)
- 商学(13693)
- 业大(13630)
- 商学院(13543)
- 经济学院(13512)
- 财经大学(13464)
- 农(13296)
- 研究所(12895)
- 北京(12686)
- 州(12477)
- 经济管理(12150)
- 基金
- 项目(74393)
- 科学(61878)
- 基金(56175)
- 研究(55637)
- 家(48310)
- 国家(47912)
- 科学基金(43409)
- 社会(38610)
- 社会科(36871)
- 社会科学(36860)
- 省(30088)
- 基金项目(29936)
- 自然(27311)
- 自然科(26843)
- 自然科学(26839)
- 自然科学基金(26450)
- 教育(25410)
- 划(24239)
- 创(22734)
- 资助(21170)
- 编号(20565)
- 创新(20043)
- 国家社会(16637)
- 部(16477)
- 重点(16325)
- 发(16040)
- 制(15636)
- 业(15623)
- 成果(15471)
- 教育部(14821)
共检索到155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雅慧 罗守贵
持续的研发资助既可能产生更高的创新激励效应,也可能加剧委托代理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面临权衡取舍。本文在控制单次资助强度的基础上,从连续性和积累性两个维度探究持续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影响,测算持续资助的最优比例,并考察其创新质量效应和动态效应。采用2008—2017年上海市科技企业调查数据,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构造可比样本,实证结果表明:(1)持续资助的创新激励效应不仅作用于创新规模,还有助于提升创新质量。在连续时期内施加研发资助及各期资助效果的积累均显著促进私人R&D投资并推动专利申请与授权,且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持续资助的最优比例约为9.94%,低于单次资助的最优比例和样本企业的实际资助比例。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持续资助的创新质量提升效应随着资助年限的延长而增强,创新规模提升效应则先增强后减弱。(3)对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持续资助的连续状态和积累效果均可通过研发规模和创新质量两条中介路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当前研发规模路径的中介效果远高于创新质量路径。本文研究表明,多期研发资助间存在时间互补性,从而支持了对部分企业进行持续资助的政策实践。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楠 李爱梅 丁浩 孙海龙
传统营销学认为商品选择"多多益善",多样的商品可以吸引消费者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行为决策学者的研究却发现:当商品数量上升到一定数目时,消费者会体验到更多的选择困难,进而延迟消费决策甚至不做决策,且满意度降低,后悔情绪增加,也即"选择超载"效应。学者们认为导致选择超载的认知因素是认知损耗,情绪因素是过多选项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也有研究发现选择超载效应会受到选项集特征和消费者个体差异等边界条件的影响。本文对选择超载效应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探讨了选择超载的前因、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选择超载效应对商品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楠 李爱梅 丁浩 孙海龙
传统营销学认为商品选择"多多益善",多样的商品可以吸引消费者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行为决策学者的研究却发现:当商品数量上升到一定数目时,消费者会体验到更多的选择困难,进而延迟消费决策甚至不做决策,且满意度降低,后悔情绪增加,也即"选择超载"效应。学者们认为导致选择超载的认知因素是认知损耗,情绪因素是过多选项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也有研究发现选择超载效应会受到选项集特征和消费者个体差异等边界条件的影响。本文对选择超载效应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探讨了选择超载的前因、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选择超载效应对商品营销实践的启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邢淑芬 刘伊宁
在学校内外双重减负的背景下,父母教育参与对儿童学业成绩是“多多益善”还是“过犹不及”,这是循证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采用追踪设计,考察不同形式的父母教育参与与学龄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进一步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不同形式的父母教育参与对学龄儿童学业成绩的预测模式不同;情感参与对学龄儿童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呈线性关系,情感参与程度越高,学龄儿童的学业成绩越好;认知参与对学龄儿童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过度的认知参与对学龄儿童学业成绩收益递减;行为参与对学龄儿童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父母情感参与的影响作用具有社会经济地位的特异性,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的情感参与具有更强的预测力。本研究结果为促进父母科学有效地参与儿童的教育,实现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于波 霍永强
基于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从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角度考察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发现商业信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形关系。商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超过临界值会抑制企业创新。此外,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还受到企业异质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对不同类型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合理把控商业信用规模、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商业信用 研发投入 创新产出 倒U形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秋平 王云云
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融资激励效应”与“偿债挤出效应”,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高质量发展间呈倒U型关系,并且在非国有企业中和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境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明显;企业市场地位对二者的曲线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较高的市场地位使曲线更加平缓、拐点右移、整体上移。机制检验表明,商业信用融资通过影响研发投入与代理成本进而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企业需建立商业信用融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商业信用融资;金融监管部门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消除信贷歧视;政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违约惩罚机制,使商业信用融资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任荣 王晓雪 荀源
传统的领导力研究多关注破坏性领导的负面作用,强调其为组织带来的消极后果,而忽视了其应用情境、交互属性和时间动态性特征。破坏性领导应用于创新情境时会展现出高度契合,可促进员工打破僵化、接纳更广泛的外界信息、提升个体创造性,并在过程中会受到交互对象的个体特征以及时间维度的动态影响。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推理加工路径和情感反应路径是员工感受破坏性领导的两种人际反应方式,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交替主导员工行为和反应。当推理加工路径主导员工行为时,员工更关注"信息加工"而解读领导行为传递的压力信号,进而刺激产出;当情感反应路径主导员工行为时,员工则更关注从领导行为中解读的情感信号,进而激发情绪。本研究从动态均衡的视角,以时间为维度探索破坏性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138份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索破坏性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破坏性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员工主动行为在破坏性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权力距离取向对破坏性领导和员工主动行为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燚 张满 李娜 魏峰
集思广益常被看作是提高决策质量和组织创新的有效方式,然而以往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参与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研究向上建言行为的瞬时中介效应以及组织对创新重视程度的调节效果。以长三角地区两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名员工及其主管的调研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向上建言行为在参与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瞬时中介作用,且当员工感知组织对创新重视程度较高时,参与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效应更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春济 高静
为了治理创新市场失灵,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研发补助政策。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往往会采取择优补助策略,但是这种策略是否有效,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在业绩境遇研究框架下,择优补助策略似乎与困境更有助于研发创新这样的认知相悖,于是研发补助应该"扶优"还是"帮困"就成了一个难题。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业绩境遇、研发补助和研发创新这三者同时纳入了研究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扶优"还是"帮困"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实证检验支持的是"扶优"假说,即与补助困境企业相比,补助绩优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研发激励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面对相同的业绩境遇,研发补助的激励效应并不是同质的;在统筹考虑业绩境遇、产权特征和技术属性的情况下,发现补助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处于绩优状态的民营企业会获得更大的研发激励效应,补助国有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效果则是最差的。
关键词:
业绩境遇 业绩反馈 研发补助 激励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强远 林思彤 张醒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助推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微观层面策略性创新和宏观层面"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创新困境。在迈向创新强国之路上,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重要工具,以税收优惠、创新补贴为核心的一揽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技术创新上述困境?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利用中国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以及机器学习和语义引用方法,测度了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税收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调查数据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等,实证检验了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普适型政策仅促使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②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为代表的选择支持型政策,同时激励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③以"政府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为代表的自由裁量型政策,则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无影响。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供了新的测度方法,更为合理评估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才 王珺 李承鑫
当前,学术界对职场孤独感的探讨主要关注其(潜在)消极后果,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缺乏全面、深入与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其正向结果层面。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研发部门在内的374份科研人员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生涯韧性均有倒U型影响,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之间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识别出职场孤独感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并对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理解职场孤独感如何正向影响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江淮 张玉昌
关于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以及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假说,利用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数据检验了中国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存在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在企业规模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中,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越大,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用要高于国有企业。另外,本文还发现科技活动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研发人员的贡献。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进行资助时,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微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资助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美珍 罗忠恒
学术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人员的授权型领导行为会对员工、团队和组织带来积极的影响。根据"过犹不及"理论,那些被看作是对组织有益的行为,在过多地实施之后,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同样,如果管理人员没有掌握授权的尺度,授权则可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应。基于"过犹不及"理论,从员工、领导者、团队三个层面探讨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领导者过度授权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并为企业管理人员做好授权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授权型领导 过犹不及 负面效应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美珍 罗忠恒
学术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人员的授权型领导行为会对员工、团队和组织带来积极的影响。根据"过犹不及"理论,那些被看作是对组织有益的行为,在过多地实施之后,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同样,如果管理人员没有掌握授权的尺度,授权则可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应。基于"过犹不及"理论,从员工、领导者、团队三个层面探讨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领导者过度授权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并为企业管理人员做好授权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授权型领导 过犹不及 负面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