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1)
- 2023(11117)
- 2022(9882)
- 2021(9419)
- 2020(7893)
- 2019(18121)
- 2018(18241)
- 2017(35288)
- 2016(19353)
- 2015(21442)
- 2014(21365)
- 2013(21170)
- 2012(19233)
- 2011(17280)
- 2010(16898)
- 2009(15084)
- 2008(14567)
- 2007(12486)
- 2006(10597)
- 2005(9127)
- 学科
- 济(71623)
- 经济(71544)
- 管理(53614)
- 业(50762)
- 企(42376)
- 企业(42376)
- 方法(35698)
- 数学(30976)
- 数学方法(30618)
- 学(18600)
- 农(18551)
- 财(18522)
- 中国(18028)
- 业经(15743)
- 地方(14314)
- 贸(12694)
- 贸易(12688)
- 理论(12603)
- 农业(12521)
- 制(12376)
- 环境(12349)
- 易(12317)
- 务(12110)
- 和(12107)
- 技术(12050)
- 财务(12050)
- 财务管理(12028)
- 企业财务(11456)
- 划(10611)
- 银(10583)
- 机构
- 大学(267917)
- 学院(265063)
- 管理(106301)
- 济(99560)
- 经济(97307)
- 理学(93134)
- 理学院(92049)
- 管理学(90335)
- 管理学院(89852)
- 研究(89024)
- 中国(63634)
- 科学(59145)
- 京(57194)
- 农(46514)
- 所(45157)
- 财(44779)
- 业大(43825)
- 研究所(41810)
- 中心(39970)
- 江(37007)
- 农业(36726)
- 财经(36667)
- 北京(35810)
- 范(34752)
- 师范(34370)
- 经(33537)
- 院(32705)
- 州(30355)
- 经济学(29190)
- 技术(28520)
- 基金
- 项目(192103)
- 科学(149877)
- 基金(139406)
- 研究(136289)
- 家(123126)
- 国家(122156)
- 科学基金(104226)
- 社会(83864)
- 社会科(79420)
- 社会科学(79397)
- 省(75103)
- 基金项目(74982)
- 自然(70512)
- 自然科(68856)
- 自然科学(68836)
- 自然科学基金(67591)
- 划(63741)
- 教育(62072)
- 资助(57517)
- 编号(54613)
- 成果(43666)
- 重点(43003)
- 部(41752)
- 发(40277)
- 创(39828)
- 科研(37540)
- 课题(37342)
- 创新(37153)
- 计划(36159)
- 大学(35441)
- 期刊
- 济(103255)
- 经济(103255)
- 研究(74087)
- 学报(48722)
- 中国(46284)
- 科学(42818)
- 农(41622)
- 管理(37628)
- 大学(36156)
- 学学(34172)
- 财(32796)
- 农业(29382)
- 教育(28647)
- 技术(21796)
- 融(19445)
- 金融(19445)
- 财经(17156)
- 业经(16923)
- 经济研究(16370)
- 业(15027)
- 图书(14860)
- 经(14486)
- 科技(14245)
- 问题(13576)
- 理论(13360)
- 版(13261)
- 业大(13029)
- 实践(12493)
- 践(12493)
- 技术经济(12144)
共检索到370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娇 王小萍 龚平 盛久江 姚檀栋
气—土界面交换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传输迁移、重新分布和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气—土界面交换所涉及的过程主要包括:干沉降、湿沉降和从土壤向大气的挥发。其中,气态化合物的扩散交换是决定"源和汇"的关键过程。气态化合物在气—土界面的交换过程由大气和土壤之间的浓度梯度驱动,土—气分配主要受化合物理化性质、温度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随着全球POPs禁用进程的加快,中纬度污染地区的土壤逐渐成为低分子量化合物向大气排放的二次源;而对于高分子量的化合物来说,土壤仍然是污染物的汇,可以存储更多的污染物。气—土交换方向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呈现出土壤夏季为源、冬季为汇的季节性变化特点。逸度模型是估算POPs气—土交换通量的有力工具,由通量大小可以定量判断源和汇的强度。此外,还讨论了目前POPs气—土界面交换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传飞 王小萍 龚平 姚檀栋
植被富集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以植物叶片富集大气POPs为主要的途径。因此,植被(地衣、苔藓、草地、松针和树皮)被广泛用作被动采样器,以动态地监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大气POPs的污染水平与特征。大气—植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着POPs的大气传输,进而影响POPs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植被是POPs全球循环的"汇区"。植物富集的POPs会进入陆生食物链,并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植被对POPs富集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地衣、苔藓和草地作为被动采样器监测大气POPs时空分布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东辰 霍亚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并对其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脏造成不可逆伤害。为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该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自该公约生效以来,我国分三阶段积极履约,目前在POPs管控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面对高速增长的人工合成化学品,我们应及早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防止重蹈POPs的覆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东辰 霍亚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并对其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脏造成不可逆伤害。为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该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自该公约生效以来,我国分三阶段积极履约,目前在POPs管控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面对高速增长的人工合成化学品,我们应及早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防止重蹈POPs的覆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永刚 龚平 王小萍 姚檀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向地面的沉降,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的"汇",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进而影响POPs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佩华
文章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的结构、来源、特性及毒性,并论述了二恶英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旨在强调说明如何治理这类环境污染是环境体系、环境卫生安全体系和食品卫生安全体系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恶英 毒性 危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敏苓 戴树桂
目前,污染物在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其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污染物的老化作用、非水基质的形成和微生物的移动性都会降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物与土壤接触时间和环境因素等。生物学和化学评价方法是评价生物有效性的2种方法,与生物学方法相比,化学方法具有耗时短、精度高、费用低的优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应加强和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生物可利用性 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晏彩霞 杨毅 刘敏 聂明华 付佳露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是环境中具有较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吸附解吸过程是环境中HOCs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煤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土壤及沉积物中非线性吸附特征的重要吸附剂之一,通过阐述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机理,并重点分析影响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过程的因素,包括吸附剂和吸附质本身,pH值、盐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子,试途探究煤对HOCs吸附解吸的本质。由于煤的有机质含量、有机碳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都明显不同于天然土壤和沉积物,因而对HOCs的吸附解吸过程也具有特殊性(如吸附过程一般为非线性,解吸过程的滞后性)。有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保坤 冯启路 吕霜
开发探讨了大气中有机污染物气-液采样技术,并以六种多环芳烃(6-PAHs)为有机污染物的代表物对该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和模拟采样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采样技术以二氯甲烷为吸收溶剂,在常见的温度范围内,气体流速在2000~5000 mL/min内,对气态的6-PAHs(苊、芴、菲、芘、苯并(a)芘、苯并(ghj)苝)的回收率达90%±10%。该技术与传统的利用聚氨酯泡沫或XAD类树脂吸附有机污染物气体相比,具有装置结构简单,材料价格低廉,采集过程和样品的后处理步骤简便等特点。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谷彩文 朱一 林瀚 张小凯 王震宇
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环境中污染物的检测和风险评估对于确定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至关重要.全细胞生物传感器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灵活、快速且经济、有效的方法,其在检测多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构建因素,如调控基因、报告基因和宿主菌株;同时,试验条件也会对其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过介绍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并综述利用全细胞生物传感器评估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慧婷 吴振斌 贺锋 成水平 梁威 张丽萍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武汉汉阳月湖和莲花湖的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探讨了两湖沉积物受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月湖中共检测出124种有机物,其中属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EPA筛选的内分泌干扰物19种;莲花湖中共检测出186种有机物,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EPA筛选的内分泌干扰物34种。主要污染物包括:酞酸酯、酯类、酚类、杂环和苯及其衍生物等。污染物浓度顺序为L1>L2>Y2>Y1,莲花湖中有机物浓度明显高于月湖。两湖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最高,占了污染物总量的96%~98%,邻苯二甲酸乙基己基酯(平均值17 599.03 ng/g干重)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平均值2 515.76 n...
关键词:
莲花湖 月湖 沉积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可 王龙飞
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具有浓度低、毒性大等特点,是饮用水和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生物炭因制备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在水环境ECs的去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推进生物炭在水环境新污染物去除的应用,本文从水环境中ECs污染现状、生物炭的性质、生物炭在水环境ECs去除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分别总结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高级氧化催化剂与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对ECs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艳君 李庆 孟美杉 刘菲
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物种类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千差万别,对于地下水污染调查究竟选择哪些有机污染物来进行检测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首先基于包容性原则筛选出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有不利影响的有机污染物,形成初选有机污染物名单。其次根据有机污染物性质与暴露情况,选择有机物毒性(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持久性、迁移性及有机物在地下水中的检出情况作为筛选方案的影响因子,形成有机污染物筛选名单。研究为日益复杂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筛选 有机污染物 地下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斌 尚鹤 韩景军 梁景森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或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其核心是对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积累重金属的生物学特性的利用。其具有费用低廉、节约土地资源或储藏费用、利用植物本身特性、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无二次污染等多方面的优点,有望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全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植物修复将是今后污染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将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普遍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环境的转基因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重金属耐性基因和有机污染物耐性基因在植物清除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