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7)
- 2023(13136)
- 2022(11516)
- 2021(10933)
- 2020(9055)
- 2019(20819)
- 2018(20523)
- 2017(40121)
- 2016(21901)
- 2015(24254)
- 2014(24181)
- 2013(24253)
- 2012(22182)
- 2011(19523)
- 2010(19341)
- 2009(17547)
- 2008(17371)
- 2007(14879)
- 2006(12847)
- 2005(11208)
- 学科
- 济(81314)
- 经济(81223)
- 管理(67429)
- 业(61711)
- 企(52514)
- 企业(52514)
- 方法(39916)
- 财(37275)
- 数学(34738)
- 数学方法(34366)
- 税(21886)
- 中国(21690)
- 农(21171)
- 税收(20444)
- 收(20267)
- 务(19483)
- 财务(19423)
- 财务管理(19369)
- 学(19012)
- 企业财务(18505)
- 地方(18042)
- 业经(17686)
- 制(16081)
- 财政(15965)
- 环境(14104)
- 理论(14100)
- 农业(13958)
- 和(13908)
- 贸(13797)
- 贸易(13793)
- 机构
- 大学(301272)
- 学院(299816)
- 管理(119843)
- 济(116732)
- 经济(114179)
- 理学(104864)
- 理学院(103750)
- 管理学(102005)
- 管理学院(101478)
- 研究(97434)
- 中国(71736)
- 财(67267)
- 京(63043)
- 科学(62265)
- 财经(49713)
- 所(49086)
- 农(46405)
- 经(45192)
- 业大(44746)
- 研究所(44365)
- 中心(43463)
- 江(42976)
- 北京(39623)
- 范(37491)
- 师范(37132)
- 财经大学(37050)
- 农业(36370)
- 经济学(35535)
- 院(35473)
- 州(34760)
- 基金
- 项目(209463)
- 科学(164374)
- 基金(153142)
- 研究(151372)
- 家(133751)
- 国家(132695)
- 科学基金(114302)
- 社会(95286)
- 社会科(90474)
- 社会科学(90447)
- 基金项目(81966)
- 省(81069)
- 自然(75325)
- 自然科(73613)
- 自然科学(73597)
- 自然科学基金(72246)
- 教育(68577)
- 划(68192)
- 资助(63301)
- 编号(61169)
- 成果(49689)
- 重点(46398)
- 部(46056)
- 创(43457)
- 发(43276)
- 课题(41132)
- 创新(40566)
- 科研(40478)
- 教育部(39562)
- 国家社会(39396)
共检索到432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建民 凌惠馨 吴金光
持久性减税可能对地方财政造成动态冲击,合理施策有利于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为此,选取我国2010—2019年251个地级市数据,使用熵值法从财源结构、支出效益、治理目标和区域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标,系统考察持久性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短期与长期动态效应。研究发现:持久性减税短期内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将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短期内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向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财政自给率更高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强的地级市更明显,因此要更加注意施策力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许晏君 刘若鸿
结构性减税虽然有着拓宽税基和涵养税源的作用,但也给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笔者选取2010—2014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财政反应函数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标进行量化,以"营改增"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结构性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营改增"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并且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在政策实施当期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而后逐渐增强。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的政策效应在东部地区及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营改增"主要通过企业生产激励效应和地方政府行为扭曲效应两种作用渠道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推进减税政策过程中切实保障地方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展祥 谢绍棋 王秋石
经济发展历史和一般规律表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财政的基石和保障。以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将会使得财政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基于26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去工业化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内在机理包括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扩大税收流失规模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税比重超过门槛值时,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抑制;此外,地方政府适度参与税收竞争,有利于去工业化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而竞争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则强化了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与工业的发展上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好“增效”“堵漏”“节流”文章、统筹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建国 苏文杰
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集成统一分析框架,理论分析金融错配、金融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机制与典型特征;然后基于中国242个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金融错配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有显著负向抑制作用,且金融发展对金融错配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U型调节效应。金融错配对财政可持续性存在显著双门槛影响效应: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一个门槛值前,金融错配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一个门槛值后,金融错配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在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其抑制作用更强。中央政府应关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有效的官员督察考核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金融错配负向激励效应;地方政府应通过调整金融市场上的资源错配等手段,调整自身财政收支水平以改善其财政可持续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达 潘光曦 林晓乐
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两个重要议题,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测度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指数,然后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且稳定的正向相关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来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以促进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促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数字前沿技术在财税管理中的运用,实施数字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要在"开源节流"上做好文章,同时强化财政支出资金的绩效监督管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向钰 赵静梅
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地方财政不断承压的背景下,从财政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对2015—2020年中国2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越强。机制分析表明,这种影响源于数字经济可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特别地,对于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受减税降费影响较大的地区,数字经济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的效果更强;而地方更高的财政透明度和更丰富的金融资源是增强数字经济积极作用的支撑条件。研究验证了数字经济“稳增长,防风险”的关键作用,对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建军 王鑫
当前我国财政从"收支双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支出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新阶段,减收和增支效应叠加,地方政府财政面临压力。研究发现,我国地方财政呈现出弱可持续性;税收分权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权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权会显著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增值税分权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监控、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为增进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政府间税收划分中须考虑不同税收分权的激励效应,应继续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共享税,并适当提高地方分享比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宝东 邓晓兰
中国地方债务扩张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是制定合理的债务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建立地方财政反应函数,引入"财政疲劳"的概念,扩展基础盈余率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下的计算范围,基于中国23个省份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债务扩张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验证了"财政疲劳"现象的存在,现阶段中国各省份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债率上限约为(53.11%,68.23%),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具有可持续性,但个别省份的财政面临或接近不可持续的状态。
关键词:
地方债务 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疲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小平
考察可持续的税率水平与实际税率水平之间的差异 ,是衡量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基本方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债务利息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对大小 ,预期的经济增长率越高 ,政府就可以维持更高的、可持续的赤字水平。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无需政府实行平衡预算 ,而实际税率高于或低于可持续税率为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政策指明了方向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邓力平 陈丽
面对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中极易伴随的财政收支矛盾与财政难以持续之世界性难题,我国在近年来大规模减税降费中努力做到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财政的制度优势。基于"十三五"时期的实践,本文探讨减税降费中财政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统一的中国特色与制度元素,以为"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好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减税降费 政策有效性 财政可持续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强
筛选了2009—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以及门槛模型对人口老龄化负向冲击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及其异质性展开分析,并对养老金横向失衡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受到人口老龄化程度削弱做了进一步探讨。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首先,人口老龄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冲击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次,在养老金失衡向上偏离地区间,人口老龄化冲击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过程中,纵向的养老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横向的养老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发挥的正向调节作用则有待观察;养老金失衡向下偏离地区间,人口老龄化冲击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过程中,横向与纵向的养老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均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源 万里 秦玉奇 单昱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已成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最大阻碍。以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开前门”和“关后门”两个阶段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分析了政府债务预算硬约束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两阶段改革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开前门”和“关后门”阶段改革分别通过财政收支巩固和债务规模控制来发挥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有效作用;异质性分析来看,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激励较弱和财政监管力度较高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硬约束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正向效应会更加显著。研究结果为推进债务预算硬约束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峰
土地财政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重要引擎。土地财政拓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制度和政策空间,但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问题,表现出现有体制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从国外的情况看,政府或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或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方式或名义获取土地收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国外地方政府更重视公共利益的保护,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更多运用公共土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避免政府过度参与投资与建设,减轻债务负担,同时,轻松得到所需要的公共设施。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可持续性 土地制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金春雨 王伟强
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存在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地方财政政策呈现出弱可持续性,各地区财政收支关系的断点位置表明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支关系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财政收支关系符合"财政同步假说",但不同地区地方财政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的30个地区中,有13个地区符合"财政同步假说",10个地区与"税收—支出假说"相符,4个地区支持"支出—税收假说",3个地区"机构分离假说"成立。因此,不同区域政府为了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应针对财政失衡采取差异化策略,以促进财政收支趋于长期均衡。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彤伟 张屹山 杨成荣
本文在中国式财政分权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纵向失衡、转移支付和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机制,并建立"有效财政空间"指标量化财政可持续性,实证检验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基本财政对其债务的正向反馈机制,既有的财政行为不可持续,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2)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财政疲劳"现象,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有充足的空间通过适当财政调整建立正向财政反馈机制以实现财政可持续,其中东部地方政府的"有效财政空间"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效率也具有类似的特征。(3)尽管财政纵向失衡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但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综合影响为正,起到了降低财政纵向失衡的作用。同时,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程度较小时,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消极影响;反之则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需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设计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