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8)
2023(6984)
2022(5707)
2021(5615)
2020(4648)
2019(10476)
2018(10159)
2017(19463)
2016(10190)
2015(11418)
2014(11243)
2013(11443)
2012(10756)
2011(9923)
2010(9526)
2009(8650)
2008(8424)
2007(7264)
2006(6202)
2005(5735)
作者
(28693)
(24189)
(23962)
(23130)
(15369)
(11468)
(10861)
(9401)
(9248)
(8617)
(8455)
(7966)
(7810)
(7737)
(7717)
(7528)
(7122)
(7034)
(6843)
(6753)
(6024)
(5786)
(5756)
(5435)
(5423)
(5403)
(5403)
(4899)
(4849)
(4820)
学科
(46905)
经济(46848)
管理(25247)
(24803)
方法(23359)
数学(21704)
数学方法(21580)
(17894)
企业(17894)
中国(15844)
(12177)
贸易(12172)
(11972)
(11561)
(10801)
(8832)
(8423)
银行(8412)
(8289)
(8220)
(8161)
金融(8161)
业经(7579)
农业(7397)
关系(6407)
(6359)
环境(6156)
收入(5961)
(5846)
(5463)
机构
大学(151732)
学院(148238)
(74236)
经济(73298)
研究(57032)
管理(54230)
理学(47422)
理学院(46874)
管理学(46209)
管理学院(45930)
中国(45111)
(32254)
科学(31915)
(31736)
(28609)
财经(26844)
研究所(26382)
经济学(25794)
(24934)
中心(24553)
(23808)
经济学院(23300)
北京(20576)
财经大学(20531)
(20181)
业大(19750)
农业(18927)
(18614)
(18057)
师范(17877)
基金
项目(101439)
科学(81692)
基金(79417)
研究(71197)
(70582)
国家(70088)
科学基金(59605)
社会(50246)
社会科(47931)
社会科学(47921)
基金项目(40762)
自然(37608)
自然科(36868)
自然科学(36859)
自然科学基金(36262)
(33997)
资助(33653)
教育(32206)
(30490)
(24998)
编号(24961)
国家社会(23193)
重点(22842)
中国(22618)
教育部(21832)
(20937)
(20553)
人文(20195)
成果(19996)
(19818)
期刊
(75271)
经济(75271)
研究(47269)
中国(28627)
学报(24268)
科学(23145)
(22680)
(20816)
管理(20165)
大学(18754)
学学(17932)
经济研究(15500)
(15103)
金融(15103)
农业(14524)
财经(14207)
(12379)
(10859)
世界(10177)
问题(10116)
教育(10095)
业经(9906)
国际(9719)
技术(9627)
(8938)
统计(7798)
技术经济(7087)
商业(6863)
(6554)
(6427)
共检索到218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叙春  朱保华  
基于向量误差纠正模型,本文利用随机冲击的持久性—暂时性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对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波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持久性冲击几乎可以完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的波动;从短期(1~2个季度)来看,暂时性冲击能够解释消费波动30%~70%的份额,但却只能解释资产和收入波动不足10%的份额。本文的研究表明,解释我国居民长期消费增长的原因在于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但短期内资产和收入的增长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本文建议,为构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从短期来看,必须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引起消费波动的各种外生因素;但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范叙春  朱保华  
基于向量误差纠正模型,本文利用随机冲击的持久性-暂时性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对我国的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和总产出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持久性冲击几乎可以完全解释我国的价格、货币供应量和总产出的增长,且进一步的细分研究表明,大约在32个季度后,在构成持久性冲击的两个类型中,生产率冲击解释了总产出增长率波动约99%的份额,而货币供给增长冲击只能解释总产出增长率波动约1%的份额。据此,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我国是存在货币超中性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花俊国  
以双阈值机制转移模型刻画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中通胀持久性的变化为基础,使用非线性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不同通胀周期阶段随机冲击对通胀的动态冲击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通胀周期可分为通缩持续、通缩缓和、通胀缓和与通胀加速阶段,通胀缓和与通胀加速阶段的通胀持久性相对更高,通缩持续阶段相对较低;2012年7月中国进入新一轮通胀周期的通缩持续阶段,中国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对通胀的冲击将由2012年下半年的负向随机冲击转为持续正值。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赜琳,刘社建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viewpoints down to date, the author tests that the time series of output in China has a unit root, th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the shocks to output are largely permanent. Then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re established to estimate the excessive persist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es,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firstly, the shocks to output are persistent; Secondly, an unexpected change in real output of 1 persistent should change one's forecast by over 1 percent over a long horizon.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光明  
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检验和估计是国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采集1952—2004年中国实际GDP数据,采用基于ARMA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的方法估计了中国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衡量指数。结果表明,整个样本期间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衡量指数为0.959,改革前和改革后这一指数分别为0.754和3.314,说明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但整个样本期间和改革前这种影响会被缩小,而改革后这种影响则会被放大。这些结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成思  
通货膨胀动态路径的持久性特征发生转变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改进促成,也可能是因为外生随机扰动因素的属性变化(好运气)造成,不同动因的经济和政策含义截然不同。本文在应用中值无偏估计和未知断点结构性变化检验方法判断1983~2008年期间中国通胀持久性转变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真实经济产出、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设立多变量动态模型系统并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通胀持久性在1997年以后出现显著性减弱,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改进而非运气能够主要解释这种转变。这一发现对于使用真实GDP增长率和传统的真实GDP缺口来度量真实经济产出都具有稳健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克贲  王晓芳  
本文基于包含各类实际冲击和消息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影响中国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包括通胀目标冲击在内的七种经济冲击能够解释大部分的通胀预期波动;消息冲击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比实际冲击更为重要;消息冲击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与实际冲击有显著区别。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在管理通胀预期时,应从实际冲击和消息冲击两方面构建通胀预期的监测网络,并在明晰实际冲击和消息冲击对通胀预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消息披露和实际干预工具,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欣  崔日明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经常账户和贸易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价格贸易条件自身统计性质的研究。文章采用中值无偏估计方法对1980~2011年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冲击的持久性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估计结果显示: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序列服从近似单位根过程,价格贸易条件冲击的中值无偏半衰期为13.51年。这意味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冲击是长期的和持续性的,相关部门在应对价格贸易条件冲击时,不宜采用短期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储蓄调整政策,而应着眼于持续提高居民收入、积极培育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相宁  张浩  
实体经济的变化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扰动,分别造成汇率的持久性变动与暂时性变动。为了研究这两种不同的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口企业的定价行为,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Blanchard-Quah方法对汇率变动进行分解,得出两种不同的汇率变动。基于VEC模型,采用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国的出口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持久性变动和暂时性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分别为0.84和0.67。因此,加快出口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以及维持好货币政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相宁  张浩  
实体经济的变化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扰动,分别造成汇率的持久性变动与暂时性变动。为了研究这两种不同的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口企业的定价行为,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Blanchard-Quah方法对汇率变动进行分解,得出两种不同的汇率变动。基于VEC模型,采用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国的出口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持久性变动和暂时性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分别为0.84和0.67。因此,加快出口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以及维持好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稳定,对降低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天妮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以2012—2020年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导致的中国PPI结构性冲击,对负面影响的不对称性进行考察。从最终结果得知,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会相应影响到上游能源开发、中游化工行业以及能源产业链的终端。价格波动造成的冲击会对PPI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有着沿产业链递减的趋势,所以急需对企业架构进行优化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延军  温娇秀  
甄别供给与需求冲击在我国各次产业波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效制定宏观管理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借鉴修正后的两变量SVAR模型对我国各次产业波动中的供求冲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供给冲击比需求冲击在我国各次产业产出波动的形成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在第二产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更大,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需求冲击比供给冲击具有更高的相对方差贡献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慧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考察了不同类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及其非线性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而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会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不同类别大宗商品价格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和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负向冲击效应更强。进一步的非线性检验发现,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而言,不同类别大宗商品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容忍度。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对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的容忍度更大,而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容忍度相对最低。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冲击的门槛效应不存在,但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超过门槛值之后,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更为明显的负向冲击作用。而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在门槛值前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门槛值之前表现为负向冲击效应,而跨越门槛值之后则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方  
笔者认为:以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为基础的标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无法解释中国1978年以来消费波动非平滑这一关键特征事实,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需求变动影响巨大。笔者重点考察了消费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冲击存在的前提下引入消费冲击可以模拟实际情况。从模拟结果看,中国1978年的经济波动确实是需求冲击(消费偏好改变、政府调控等)和供给冲击(技术不断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蔡晓陈  许春华  
中国经济波动中地区与行业哪一因素更重要?本文试图在不同的加总层次上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加总层次。在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微观层次,行业因素起主导作用:地区与行业典型冲击幅度相当,但是行业内相关系数更高,从而冲击在行业内的传导能力更强。在宏观层面,地区冲击更为重要:地区冲击幅度大于行业冲击幅度,地区间冲击联系也强于行业间冲击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