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
- 2023(872)
- 2022(667)
- 2021(664)
- 2020(523)
- 2019(1147)
- 2018(1053)
- 2017(1772)
- 2016(1360)
- 2015(1810)
- 2014(1918)
- 2013(1409)
- 2012(1120)
- 2011(1078)
- 2010(1154)
- 2009(919)
- 2008(826)
- 2007(822)
- 2006(710)
- 2005(645)
- 学科
- 教育(3644)
- 思想(2235)
- 政治(2229)
- 思想政治(2183)
- 政治教育(2183)
- 治教(2183)
- 德育(2169)
- 教学(2152)
- 管理(1880)
- 济(1701)
- 经济(1696)
- 理论(1461)
- 中国(1321)
- 学法(1238)
- 教学法(1238)
- 学校(974)
- 业(900)
- 学理(885)
- 学理论(885)
- 农(836)
- 心理(721)
- 企(645)
- 企业(645)
- 学(554)
- 业经(553)
- 农业(548)
- 工作(515)
- 理学(511)
- 研究(487)
- 心理学(483)
- 机构
- 学院(15393)
- 大学(14799)
- 范(4335)
- 师范(4319)
- 教育(4272)
- 研究(4189)
- 济(3370)
- 师范大学(3326)
- 管理(3316)
- 京(3221)
- 经济(3214)
- 职业(3118)
- 理学(3035)
- 理学院(2910)
- 科学(2868)
- 技术(2855)
- 江(2688)
- 管理学(2620)
- 管理学院(2594)
- 中国(2438)
- 州(2283)
- 技术学院(2274)
- 职业技术(2251)
- 北京(2169)
- 中心(2016)
- 所(1963)
- 财(1820)
- 教育学(1776)
- 研究所(1768)
- 业大(1711)
共检索到24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向晶
本文梳理了诸多关于幸福的言说,进而把幸福界定为内涵开放而动态,形态丰富多彩的活动性存在,指出幸福并不是作为一个概念性存在,而是隐现在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或者意味。这就使得探讨幸福的方式从"概念"走向"意味",以"幸福意味着什么"、"幸福有何意蕴"的方式言说学生的幸福。明确把拥有尊严作为学生幸福的现实意蕴,并进一步强调这种尊严乃是在面对自我、他人、社会、历史与未来,面临疾病、死亡、灾难、痛苦、挫折等人生境遇之时表现出来的坦然与乐观。
关键词:
学生 幸福 教育 意蕴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炜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此言一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它不应该仅仅是国富民强的代名词。根据生活条件、境遇的不同,各人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有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人有尊严的需要,尊严有普遍性尊严和获得性尊严的区分。为每个人所享有的普遍性尊严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性尊严,是人类从古至今奋斗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性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合奏,以自尊为前提,在尊重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教育也有尊严的需要。教育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既取决于教育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也依赖于国家与其他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尊重。教育是人实现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存在样态都有益于人实现尊严,只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育主体获得尊严。
关键词:
尊严 人的尊严 教育的尊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霄男
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出场具有深厚的渊源依据,它是马克思主义奋斗幸福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幸福思想存在着不可分的关系,它赓续并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将“奋斗”与“幸福”紧密联结在一起,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以及靠什么样的奋斗创造幸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其有助于人们肩负幸福使命、享受奋斗过程、实现强国目标。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 新时代奋斗幸福观 美好生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获得感"首见于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有学者对什么是"获得感"进行了解读,认为"获得感"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心理感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既有精神层面的
关键词:
教育教学质量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荣 史枫 李术蕊
李柳缤,女,壮族,高级讲师,从事职业教育35年。2008年任广西商业学校第一副校长、法人代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10年任广西商业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她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曾多次获自治区职教先进个人;2009年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第一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称号;2016年11月,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肖飞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有尊严地生活,这无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更高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与更加幸福相关联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霍华德·加德纳 李茵
传统的智力理论狭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智力 ,但概念边界的过度扩展又使得智力概念失去真义。智力是单一的还是由多种能力构成 ?智力是否由遗传决定 ?智力的任何成分是否都可以准确测量 ?这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主导着关于智力问题的讨论。在作者看来 ,这些问题已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关键词:
智力 智力测验 多元智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兰明
职业教育的尊严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实现及其身份角色认同。当前职业教育尊严缺失主要表现在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及薪资待遇低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影响、长期历史发展积累薄弱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及其实现不尽如意、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职业教育尊严主要来源于自身竞争力的强大与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由此,不仅需要社会文化建设进行正确价值导向、国家政策系统支持及相应制度安排,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在保障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尊严存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尊严 缺失 重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程水龙
服务是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的、普遍的社会使命,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日本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性与服务性兼而有之,有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展现,让读者享受在此读书的快乐。图书馆则不能将"以人为本"的服务停留于书面文件或口头宣传;应给读者以尊重和理解,当注重服务的效果,其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教育职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服务,让读者真切有一种"享受读者"的幸福感。
关键词:
日本图书馆 服务 尊严 快乐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杰
本文基于2011年12月在山东省Z市普通高中进行的学生调查,实证研究了高三学生对本省高校学费、学生资助信息的拥有状况,影响该类信息拥有的主要因素,以及该类信息的拥有对高三学生教育期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费、学生资助信息尚未在高三学生中完全普及;该类信息的拥有状况受到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否拥有该类信息对高中生的教育期待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作者建议通过学校及有关部门加大对中学生进行有关高校学费、学生资助信息的宣传和教育。
关键词:
高校学费 学生资助 信息 教育期待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吴维库
阳光心态让人在满意和进取之间取得平衡,协调争与不争的矛盾,带着好心情去争,使人在低潮时增加承受力、高潮时学会谦和、平淡时奋起向上。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新波 孟万金
尊严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应该被自己、他人所尊重、且不容侵犯的属性。尊严素养在人际互动中形成并表现,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690名中小学生为被试,通过理论构建、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了由16个题项组成的中国中小学生尊严量表。量表包括尊严观、尊严感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自尊、他尊和尊他3个因子。统计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大规模测评和相关研究。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尊严量表 尊严观 尊严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苏民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倡导的、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现代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根本在于使受教育的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教育精神和能力,其对于传统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变革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成长成人,二是激发学生鲜活生命和创新潜能。其引导学生自学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包括:认定目标、致力于导,激发动力、发展主体,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指点学法、逐渐放手,实践历练、养成习惯,因材施教、灵活创造,正确评价、促进自学;基本策略包括尝试自学、质疑讨论、练习应用、考查改进。教师是实
关键词:
叶圣陶 教育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磊
劳动教育既是"五育并举"育人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方式变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很多高校未能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机制不健全、形式片面化、观念边缘化、趋向功利化等特征,限制了劳动教育原有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文章结合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的现实意蕴,针对其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足,从多个维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有效实践路径,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现实意蕴 实践路径 新时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