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0)
2023(1704)
2022(1484)
2021(1449)
2020(1251)
2019(2594)
2018(2600)
2017(4220)
2016(2546)
2015(2848)
2014(2653)
2013(2654)
2012(2621)
2011(2402)
2010(2491)
2009(2297)
2008(2196)
2007(1977)
2006(1665)
2005(1547)
作者
(10839)
(9182)
(9107)
(8571)
(5987)
(4589)
(4171)
(3721)
(3553)
(3352)
(3146)
(3037)
(3036)
(3033)
(3018)
(3015)
(2816)
(2768)
(2649)
(2630)
(2617)
(2434)
(2200)
(2185)
(2121)
(2078)
(2066)
(2025)
(2003)
(1906)
学科
(6428)
经济(6422)
管理(5702)
(4856)
(4618)
(4203)
企业(4203)
方法(2684)
(2451)
(2230)
数学(2100)
数学方法(2051)
虫害(1983)
及其(1880)
病虫(1857)
病虫害(1857)
(1855)
中国(1787)
生物(1737)
业经(1734)
(1694)
理论(1638)
防治(1550)
(1549)
(1545)
技术(1475)
(1385)
地方(1324)
水产(1297)
农业(1289)
机构
大学(39507)
学院(38602)
研究(16489)
(16208)
科学(14995)
农业(13390)
业大(11670)
中国(10969)
(10780)
管理(10407)
研究所(9933)
(9498)
理学(9390)
(9294)
经济(9148)
理学院(9095)
农业大学(9036)
管理学(8619)
管理学院(8574)
(8560)
实验(8165)
实验室(7884)
(7499)
重点(7412)
(7177)
中心(6911)
技术(6550)
(6241)
科学院(6127)
(5524)
基金
项目(30107)
科学(22468)
基金(21859)
(21664)
国家(21520)
科学基金(17318)
研究(14955)
自然(14426)
自然科(14130)
自然科学(14115)
自然科学基金(13882)
(12888)
基金项目(11766)
(11164)
资助(8907)
计划(8458)
科技(8285)
社会(8126)
社会科(7579)
社会科学(7576)
重点(7533)
教育(7414)
专项(6437)
科研(6345)
(6307)
(6211)
(6209)
(6199)
创新(5950)
(5676)
期刊
学报(16399)
(15460)
科学(11577)
大学(11231)
学学(10957)
农业(10700)
中国(10557)
(10474)
经济(10474)
研究(8093)
业大(6148)
农业大学(5509)
(5176)
管理(4450)
(4007)
(3593)
中国农业(3579)
自然(3536)
自然科(3224)
自然科学(3224)
教育(3164)
科技(3078)
林业(2862)
农林(2558)
(2558)
技术(2535)
农业科学(2221)
(2174)
科技大(2160)
科技大学(2160)
共检索到56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薇  胡丹丹  李槿年  刘雪芹  
为了探明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基因组中OmpU基因,并构建其互补株,再经组合PCR方法和序列测定,证实了OmpU基因的缺失和互补。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细胞黏附性、致病性等方面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缺失株具有遗传稳定性;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没有明显变化,生长速率略减慢,对实验草鱼的毒力降低了4倍,对鲤上皮瘤细胞(EPC)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下降了66.6%,而互补株的黏附能力和毒力又得到恢复,与野生株无明显差异。研究首次确证了拟态弧菌OmpU蛋白具有黏附功能,OmpU蛋白通过黏附参与致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薇  胡丹丹  李槿年  刘雪芹  
关键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小飞  李槿年  季晶晶  余为一  
自行构建的pMD18T-OmpU重组克隆质粒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OmpU。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BL21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GST-OmpU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2.9kD,可与鼠抗拟态弧菌外膜蛋白(Omps)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提示重组OmpU保留了天然Omps的抗原性。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昆明系小鼠,以50LD50拟态弧菌(5×108CFU/mL)攻击,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60%(9/15)。表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陶丽寒  胡丹丹  张嘉俊  陶会竹  李槿年  
为探讨鱼类感染拟态弧菌后脾脏和肠黏膜组织蛋白差异变化,本研究以拟态弧菌04-14分离株人工感染实验动物草金鱼,利用双向电泳(2-DE)结合质谱技术对感染前后脾脏和肠黏膜组织的差异蛋白组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脾脏和肠黏膜组织中分别有11个和12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点,经MALDI-TOF-MS质谱鉴定出19种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0种,下调表达蛋白9种,α-淀粉酶、载脂蛋白A-I、β-肌动蛋白和过氧化物还原酶2为两种组织中共同存在的显著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娅楠  王婧婷  陈萌  耿绪云  袁增智  孙金生  
黏附因子在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定新的黏附因子是了解病原菌致病机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首次发现游离肝素能够竞争性抑制副溶血弧菌与Hela细胞的黏附,表明细胞外基质中的肝素可能是细菌重要的细胞表面黏附受体。进一步利用肝素亲和层析技术垂钓到6种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并通过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成功获得重组的外膜蛋白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组蛋白IMPDH、EF-Tu和Opp A可黏附Hela细胞,并可以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与Hela细胞的黏附,说明这3种蛋白可能是其重要的潜在黏附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守奎  李槿年  余为一  
病原菌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是由其产生的各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病原菌对组织细胞或粘膜的表面粘附是造成机体感染的首要条件。病原菌的粘附因子主要包括菌毛粘附素和其它非菌毛粘附素(如鞭毛、外膜蛋白和血凝素等),其中以菌毛介导的病原菌对组织细胞的粘附是细菌在体内定居、增殖释放毒力因子发挥致病作用的关键。为了揭示拟态弧菌HX 4的致病机理,以经典粘附模式细胞HEp 2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探讨蟹源致病性拟态弧菌HX 4株的粘附特性以及受体物质和抗全菌抗体对细菌粘附作用的影响,同时采用庆大霉素清洗裂解培养法测定该菌对HEp 2细胞的侵袭力。结果显示,HX 4菌株能粘附HEp 2细胞,对HEp 2细胞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良科  范红结  陆承平  
采用通用的模式细胞HEp 2作黏附及黏附抑制试验 ,研究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TCC35 2 4 6株类M蛋白的黏附作用。结果表明 ,ATCC35 2 4 6株可以黏附HEp 2细胞。用重组表达的类M蛋白鼠抗血清处理ATCC35 2 4 6 ,可抑制其对HEp 2细胞的黏附 ,最大抑制率达 81 4 % ;而ATCC35 2 4 6的全菌鼠抗血清在 1∶80 0时能完全抑制它对HEp 2细胞的黏附。此外 ,热酸提取的ATCC35 2 4 6株的类M蛋白和重组表达的类M蛋白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该菌株的黏附 ,前者在 16 0μg·mL-1有最大的黏附抑制率 ( 4 0 % ) ,而后者在 6 0 μg·...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巧英  陆承平  
为研究猪链球菌 2型 (SS2 )的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黏附作用 ,进行了如下试验 :1 用黏附计数法比较菌株HA980 1(MRP+ )和SH0 0 6 4 4 4 (MRP-)的黏附动力学 ,两菌株均能黏附于HEp 2细胞 ,MRP+ 株的最大黏附菌数显著高于MRP+ 株 (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会会  侯立婷  李槿年  黄安宁  
为了示踪研究拟态弧菌感染草鱼的动态过程,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克隆至质粒p BAD24,并转化到拟态弧菌04-14菌株构建荧光标记重组菌。重组菌经阿拉伯糖诱导后,能高效表达EGFP蛋白;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发现重组菌能够发出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且传至30代后质粒稳定率仍为100%;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重组菌的形态、生长特性和细胞黏附性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用标记重组菌浸泡感染草鱼,定点采集鳃、肠道、肌肉、头肾、脾脏和肝脏,借助荧光信号检测4 d内细菌在不同组织脏器中的动态分布。结果发现感染4 h后即可在肠道和鳃中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标记菌检出量分别为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公衍军  陈吉祥  杜萌  李爱娟  李筠  张晓华  
对已分离的1株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图谱进行SDS-PAGE分析,并与8株不同血清型的鳗弧菌外膜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鳗弧菌W1主要外膜蛋白分别为24 kD,38 kD,42 kD和47 kD,主要外膜蛋白图谱与鳗弧菌O1血清型标准菌株VIB1相似。抗生素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等14种常用药物产生了抗性,只对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新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研究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和庆大霉素对鳗弧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和磺胺嘧啶明显地抑制鳗弧菌42 kD的主要外膜蛋白的表达,随着抗菌素浓度的增加,该外膜蛋白的表达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曦  刘东明  张慧  朱习芳  陈颖钰  胡长敏  郭爱珍  
为进一步解析牛支原体(M.bovis)Vsp X蛋白的黏附特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Vsp X蛋白在M.bovis中的分布,然后通过黏附试验和抗体黏附抑制试验检测Vsp X蛋白的黏附性,最后采用ELISA方法进一步分析蛋白和突变株结合纤连蛋白(Fn)的特性.结果显示,M.bovis Vsp X蛋白位于M.bovis菌体表面;重组Vsp X蛋白(r Vsp X)能黏附到EBL细胞表面,且M.bovis Vsp X基因缺失突变株(M.bovisΔVsp X)体外黏附EBL细胞能力与M.bovis野生株(M.bovis WT)相比显著下降,两个结果说明r Vsp X蛋白具有黏附特性;并且抗r Vsp X蛋白单抗能抑制M.bovis黏附EBL细胞,进而证实r Vsp X蛋白黏附的特异性;此外,r Vsp X蛋白与Fn呈剂量依赖性结合,且M.bovisΔVsp X结合Fn能力与M.bovis WT相比显著下降,证明M.bovis Vsp X蛋白与Fn为特异性结合,且Fn分布在EBL细胞表面.以上结果表明,M.bovis Vsp X蛋白是一种具有Fn结合特性的黏附相关蛋白,能通过EBL细胞外基质成分Fn介导其黏附EBL细胞.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吉祥  刘霜  李筠  王祥红  杜宗军  于德华  纪伟尚  徐怀恕  
从山东省莱州海区自然发病的花鲈 (Lateolobraxjapanicus)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性鳗弧菌 ,经硫酸铵盐析、DEAE SepharoseFastFlow和Sephadex G10 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其培养液中分离纯化了 1种胞外蛋白酶。用SDS PAGE电泳测得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36 7kD ,酶的最适温度为 5 0℃ ,对热不稳定 ,70℃ 15min完全失去活力 ;最适pH为 7 0 ;1mmol/L的PMSF对酶活性无影响 ,部分金属离子如Cu2 + 、Fe2 + 、Fe3 + 、Zn2 + 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而Ca2 + 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 ,1mmol/LE...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敏慧  邹文政  鄢庆枇  陈强  庄峙厦  王小如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TS-1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经TSB培养的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极显著高于经TSA培养的河流弧菌(P<0.01);河流弧菌经TSB培养后能很好地黏附于青石斑鱼表皮黏液,其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特征;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黏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黏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黏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黏附量急剧下降。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颢锦  汤芳  诸葛祥凯  胡林  陈玲  李亚芯  李德志  戴建君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uf基因的功能。[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auf基因,构建DE205BΔauf缺失菌株,并分析缺失菌株和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结果]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缺失菌株的生长特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对酸性(乙酸,pH 4.0和5.0,20 min)、碱性(Tris-HCl,pH 10.0,30 min)和高渗环境(2.5 mol·L-1NaCl,1 h)的耐受能力极显著降低(P<0.001),其相对存活率分别降低86.7%、77.3%、59.0%和98.3%;抗血清杀菌能力也显著下降,在100%、50%及25%稀释度的血清中极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