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79)
- 2023(5021)
- 2022(4026)
- 2021(3731)
- 2020(2899)
- 2019(6361)
- 2018(6181)
- 2017(10974)
- 2016(6376)
- 2015(7112)
- 2014(6919)
- 2013(6835)
- 2012(6480)
- 2011(5958)
- 2010(6130)
- 2009(5759)
- 2008(5624)
- 2007(5390)
- 2006(5021)
- 2005(4782)
- 学科
- 济(21758)
- 经济(21722)
- 管理(16428)
- 业(14218)
- 企(11368)
- 企业(11368)
- 中国(8234)
- 农(8153)
- 学(7245)
- 方法(6616)
- 制(6500)
- 业经(6206)
- 财(5625)
- 农业(5471)
- 地方(5367)
- 教育(5244)
- 数学(5191)
- 数学方法(5044)
- 银(4782)
- 银行(4753)
- 理论(4624)
- 行(4591)
- 体(4124)
- 融(4117)
- 金融(4116)
- 贸(3901)
- 贸易(3895)
- 易(3773)
- 和(3663)
- 发(3618)
- 机构
- 大学(89267)
- 学院(88584)
- 研究(36076)
- 济(31028)
- 经济(30120)
- 管理(27747)
- 中国(27326)
- 科学(23667)
- 理学(22583)
- 理学院(22255)
- 管理学(21674)
- 管理学院(21526)
- 京(20587)
- 农(20547)
- 所(19459)
- 研究所(17580)
- 江(17000)
- 中心(16715)
- 农业(16343)
- 财(16229)
- 业大(15235)
- 省(14207)
- 院(13429)
- 北京(13308)
- 范(13294)
- 师范(13050)
- 州(13041)
- 技术(12050)
- 财经(11805)
- 经(10602)
- 基金
- 项目(56735)
- 科学(43184)
- 研究(40625)
- 基金(38861)
- 家(35734)
- 国家(35369)
- 科学基金(28330)
- 社会(23765)
- 省(23164)
- 社会科(22261)
- 社会科学(22254)
- 划(20445)
- 教育(19479)
- 基金项目(19263)
- 自然(18748)
- 自然科(18267)
- 自然科学(18257)
- 自然科学基金(17923)
- 编号(16666)
- 资助(16253)
- 成果(15133)
- 重点(13826)
- 课题(13495)
- 发(13263)
- 部(11942)
- 创(11837)
- 计划(11562)
- 年(11129)
- 创新(11061)
- 科研(11042)
共检索到152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探索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的关键环节。厘清招生和考试两个不同的概念,明晰招考分离的政策内涵是探索招考分离的必要前提。探索招考分离涉及政府、高校、考试机构、中学、考生和社会等多方主体,需要考虑主体分离、职能分离、责任分离、手段分离以及改革联动。
关键词:
招生 考试 相对分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江莹
回顾了招考分离的缘起与发展,分析了招考分离的法律依据与现实意义,剖析了招考分离的路径选择,指出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是实行国家层面的招考分离,即全国统一的考务部门负责考试,招生单位负责招生,招生单位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基本分数线,再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对考生进行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优中选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礼业 李政
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源自于现行单轨制高考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招考关系,其理应得到深入讨论与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招考关系的演进脉络,发现职业教育招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协调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围绕自主发展权和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事权所形成的关系,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权的博弈。近年来中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催生了招考分离的土壤。从招考一体到招考分离,有利于提升考试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性、促进跨专业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的培养、维护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质量。然而,实施招考分离仍存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关系”之忧、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之忧、中职的教学工作之忧以及学生的备考成本与负担之忧等疑虑。未来职教高考的招考关系改革,应处理好中央、地方和学校在招考分离制度中的权责关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项目认证制度,把提升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自由度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确保高职院校招考制度改革在正确而合理的方向上进行。
关键词:
职教高考 高考改革 招考制度 利益相关者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进 吴文刚
资源转化是创造资源价值、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高等学校资源转化是大学与社会、市场之间联系的核心。破解我国高校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应走出资源路径依赖,通过优势嫁接、资源集聚、结构优化、资源孵化、衍生内化等多种路径,形成优势特色资源延伸机制,建立多主体合作的资源战略支持系统,提升和转化核心资源要素,实现资源的内生性转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桂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历经了"免试"与招生单位自行考试或全国统一考试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考试入学"前提下,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选择了"倾斜式试点模式"和"增量式改革模式"等渐进变迁路径。尽管存有不足,但文化传统、时代主题及路径依赖决定了渐进变迁仍是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未来路径选择。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招考方式 渐进变迁 激进变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新忠 康诚轩
面向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设定学科发展方向,根据研究生兴趣和能力实施学硕生和专硕生分流培养是现代科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应然反映。除个别只适合学硕生或专硕生培养的学科方向外,大多学科方向统一招生,逐渐分流分类培养,是我国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学硕生和专硕生分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招考分育模式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性、撕裂了研究生成长的全面性、忽视了研究生未来的可塑性、淡漠了培养资源的珍贵性,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改变这一现状,借鉴英、美等国将硕士学位作为学术或职业的过渡性学位做法,我国亟须探索“学”“专”自由分流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为研究生继续学术深造或工作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并从理念、招生、分流、培养、就业和社会认可等方面予以保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匡瑛 石伟平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高职百万扩招,引发学界内外高度关注,喜忧参半。深入研究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以及它的内涵实质,才能精准破解疑惑,明晰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未来改革趋势和实现路径,真正把政策执行到位、把好事办好。此次扩招的政策意图很明确,即通过"组合拳"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特定群体的就业难题;选择高职层次和确定百万数量都是基于数据分析和市场反馈的结果。本次扩招的内涵实质是以高职教育为契点,将劳动力存量置换为优质人力资源;以百万扩招为支点,撬动高职院校"办适合的教育";转变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设计各类受教育群体的生涯发展路径。要实现上述变革,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从系统内外部各环节入手,走"有质量地扩招"和"系统变革"之路。
关键词:
高职 扩招 政策意图 内涵实质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卢海弘
立足新时代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关系入手厘清内涵,认为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实践的开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结果。其次,阐明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形势下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要求。最后,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路径是:以我国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终身学习理念和体系为引领,以学校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体制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为手段。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教育变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倾听教育的理念虽早已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却在现实的实施中处处碰壁。儿童哲学与倾听教育在理念上有着天然的相契之处,它通过将教室转变为探究团体来帮助老师与学生共同收获"思考的耳朵"。通过分析儿童哲学中"倾听"的内涵与意义,在如何贯彻倾听教育的问题上将获得新的启发,以此推动教育活动中"倾听关系"的重建。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倾听 探究团体 哲学对话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邢丽菊 鄢传若斓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与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一道共同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实践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支撑,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全球文明对话交流平台,加强双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友好交往,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易全勇 王丹
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已经从过去的能否上大学转移到现在的上什么样的大学。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家庭背景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分析上,较少关注家长是通过何种机制将这些优势传递给后代,尤其是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城乡家庭面临哪些结构性约束,他们分别又是如何应对这些约束的。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个家庭(分别是农民、外出务工、市民家庭)进行的为期7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挖掘他们背后的家长参与逻辑和内心世界,运用深描手法展现了城镇化在他们身上的特殊烙印。研究发现这三种家庭的家长在参与子女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透过文化资本理论和家长参与理论两条轴线,本文尝试用阶级与城乡的交叉性影响来分析不同家庭在子女高考升学过程中的城乡差异及其家庭优势传递路径。
关键词:
父母参与 自主招生 文化资本 城乡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继平
追求公平而高质量的中考分流,应坚持按教育“内适”规律、“外适”规律和“个适”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用合适的高质量教育塑造合适的人,让不同的学生流向不同的高质量学校,使每个独特的天性都得到自由生长。由于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及“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参差不齐,中考分流的适应性不强,成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分化、中产以上家庭子女与中产以下家庭子女学业分化学业分化、优生与差生分化的“催化剂”,成为不同受教育者机会不均、地位悬殊、能力分化的“助燃剂”,成为天性教育的梗阻。坚持教育分流政策,实现公平而高质量的中考分流,必须因情、因地、因人制宜,建立普职平等的发展机制、需求导向的调节机制和减负增效的评价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牛梦虎
在普通招考方式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在不同的学科试行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如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申请考核方式。研究发现,最适合采用直接攻博方式的学科是理学和医学,但经济学和管理学也有强烈吁求;最适合硕博连读的学科是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呼声也很高;最适合试行申请考核的是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但教育学、经济学和法学也有较强的诉求。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学科领域展开试点并深入研究。
关键词:
博士生招考方式 改革 学科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英
本研究从专业认同的角度出发,利用一项对E大学学生学习体验的实证调查数据考察了高校自主招考生的专业成长过程特征。结果发现,自招生的专业认同明显高于统考生,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自主招生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招生在代表专业投入的持续性认同以及代表个人特长与专业匹配的适切性认同两个维度上仅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都会对自招生的专业认同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自主招生 自招生 统考生 专业认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新春 杨菲 熊庆年
招生倾斜政策使用降分的方式录取边远省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被指责为对择优录取原则的背离。基于X大学的学生学业记录和调研数据,分析验证了高中排名是更有效且更公平的优秀标准,为招生倾斜政策注重高中成绩的做法提供了实证支持。第一,重点大学在实施倾斜政策时似乎无意中使用了高考分数和高中排名两个"择优录取"的标准,高考分数有所放松的学生高中排名优秀。第二,高中排名对于大学表现有着更好的预测力,预测力更大而且随年级上升而增强。高考分数相当程度反映了学生的基础教育地区性差异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而高中排名的内涵更独立于资源优势因此更为公平。第三,在继续实施招生倾斜政策时,为保证招生目标的实现,提高高考分数并不可行,而且仅关注提高高考分数对于促进大学学业表现而言也相对低效。适当放松高考分数而注重高中排名不仅是倾斜政策实施的现实选择也是更好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