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05)
2023(20600)
2022(17668)
2021(16662)
2020(13957)
2019(31927)
2018(31551)
2017(60242)
2016(32871)
2015(37355)
2014(37105)
2013(35795)
2012(32796)
2011(29603)
2010(29875)
2009(27562)
2008(26664)
2007(23966)
2006(21168)
2005(18448)
作者
(91051)
(75950)
(75194)
(71864)
(48219)
(36320)
(34304)
(29681)
(28964)
(27460)
(25728)
(25544)
(23906)
(23811)
(23251)
(23230)
(22728)
(22151)
(22011)
(21692)
(18792)
(18749)
(18348)
(17570)
(17062)
(17029)
(16982)
(16733)
(15359)
(15095)
学科
(126600)
经济(126462)
管理(91215)
(90899)
(67606)
企业(67606)
方法(55643)
(54032)
数学(48725)
数学方法(47989)
中国(36223)
农业(36027)
(33363)
业经(31187)
地方(27106)
(25186)
(24911)
(23367)
贸易(23355)
(22678)
理论(22237)
教育(20552)
(20126)
财务(20036)
财务管理(19994)
(19392)
技术(19327)
(19058)
银行(19017)
环境(19016)
机构
大学(451538)
学院(450894)
(176833)
管理(174756)
经济(172662)
理学(150911)
理学院(149250)
研究(149018)
管理学(146237)
管理学院(145422)
中国(112475)
(95770)
科学(90448)
(82406)
(81986)
(72926)
中心(70198)
(69229)
业大(68915)
研究所(65769)
财经(64824)
(63688)
师范(63178)
农业(62618)
北京(60336)
(59134)
(55811)
(54594)
经济学(52072)
师范大学(50185)
基金
项目(304646)
科学(239765)
研究(229480)
基金(218181)
(187830)
国家(186149)
科学基金(160816)
社会(142870)
社会科(134932)
社会科学(134899)
(120540)
基金项目(114757)
教育(108526)
自然(102901)
(100473)
自然科(100448)
自然科学(100424)
自然科学基金(98565)
编号(96670)
资助(89886)
成果(80182)
重点(68093)
(67507)
课题(67357)
(65012)
(62852)
大学(58871)
创新(58388)
教育部(58350)
项目编号(58129)
期刊
(198865)
经济(198865)
研究(136392)
中国(98024)
(80135)
学报(69078)
教育(67524)
科学(62866)
(62833)
管理(62124)
大学(55192)
农业(54487)
学学(50200)
(42672)
金融(42672)
技术(41200)
业经(36839)
财经(30754)
经济研究(30107)
图书(27075)
(26698)
问题(26415)
(26322)
(22796)
科技(20966)
技术经济(20626)
理论(20143)
统计(19921)
现代(19584)
世界(19134)
共检索到680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熊静  杨颉  
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近年来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考察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目标规划""时间安排""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五个维度上与非专项计划生之间的适应差距最大,且总体学业适应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过渡适应期较长;在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学业投入程度、院校环境支持以及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建议高校开展入校前学业准备与指导项目,扭转专项计划生错位的大学认知观念;营造支持性的校园学习环境,弥补专项计划生薄弱的学业基础;拓宽师生互动机会与渠道,提升专项计划生的学业投入程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秀兰  白雪  
向农村倾斜的专项招生政策意为贫困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上优质大学的机会,以畅通他们纵向流动的渠道,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但该政策在是否公平等方面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分析表明:从理论上看,该政策有其公平、合理性;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需要高等教育尤其是名牌大学来促进其升迁性社会流动;通过优惠政策升入名牌大学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的改革既需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农村经济和教育,也需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本身。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文雯  连志鑫  杨帆  
为增加弱势学生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我国制定了"国家专项"、"少数民族"和"高校专项"等招生倾斜政策,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家庭弱势学生进行入学机会上的特殊补偿。本研究通过对某部委直属院校2014级全体新生入学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上述多种招生倾斜政策整体上有效,其中政府主导的招生倾斜政策在宏观群体机会补偿方面表现更有效,高校主导的招生政策在微观个体选拔方面更为有效;另外,"国家专项"和"少数民族"中城镇户籍学生并不"弱势",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崔盛  吴秋翔  王明鑫  
为研究我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在全国8所重点高校开展了"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并从大学经济生活、学业表现、综合表现、心理健康与就学满意度,探讨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学生的发展。研究发现,专项计划学生具有明显的寒门背景,大学经济生活拮据,在大学学业方面存在困难与问题,但综合表现良好,且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同时,国家专项计划学生的家庭背景显著优于高校专项计划学生,但两类学生大学发展情况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建议,高校应根据专项计划学生的特点与问题,加强针对性支持与培养,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与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圣  张艳宁  侯俊  晁小荣  
为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从动态管理模型的构建原则、组织机制、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解构和剖析,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站在深化改革加快学科建设的高度,构建科学合理、易行有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方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蔡劲松  刘建新  马琪  聂晨  
以北京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对2017—2021年五年间该校非全日制MPA上线考生的生源质量及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其深造动机及择校因素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五年间生源结构在生源年龄、毕业院校、工作单位及专业背景等特征方面呈现出较明显差异;生源质量逐年呈整体提升趋势,且在不同生源特征下体现出显著差异;生源读研深造动机主要表现在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维度,升学择校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考量、办学品牌认同、专业设置对口等方面。据此对提升非全日制MPA研究生招生及培养质量,提出了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卫平  牛新春  熊艳青  
借鉴阿斯丁的学习投入-环境-结果(I-E-O)理论模型,使用东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生学情调查项目构建的混合截面数据(2014—2021年),试图探索医学专业中家庭初代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及“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客观”弥合效应。研究发现,相较医学专业非家庭初代大学生,医学专业的家庭初代大学生在绩点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的劣势。相较其他因素,学生投入和院校投入依然是影响医学专业家庭初代与非初代大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进一步考察发现,“双一流”建设政策客观上弥合了医学专业家庭初代与非初代大学生在毕业规划上的差异。建议医学专业推动“双一流”建设更关照弱势学生,尤其是家庭初代大学生的绩点和求学深造的劣势问题,注重师生互动和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开设相应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汪雅霜  王雅晶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调查数据,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申请–考核"制所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毕业院校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却有着更高的学术志向;"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高于其他招生方式博士研究生,且这种差异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更显著。建议高校继续推行"申请–考核"制改革,弱化对申请者院校背景的考察;关注学科差异,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钋  金红昊  刘海骅  
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提供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学生资助体系是其中关键一环。在"后扶贫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对学生贫困状态的准确判断,但是学界缺乏对相对贫困学生群体的科学识别。基于相对贫困理论与可负担性原则,对研究型大学贫困生常用认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并采用"全国高校学生教育支出调查"数据比较上述识别方法的效果。研究发现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支出双指标差值法和比值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模拟分析表明,通过调整相对贫困线标准,有望提升双指标比值法的识别精度,从而更为科学地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相对贫困学生群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王严淞  卜尚聪  
对某顶尖"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专项计划"名额分配机制的分析发现:在省级层面具有"倾斜性",经济与教育更加落后的省份获得了更多名额;政策在县级层面具有"选拔性",经济与教育发展更好的贫困县获得了更多名额;在中学层面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名额在县内高中间的分布并未过于集中;在学生层面具有"补偿性",几乎所有被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均低于统招分数线,且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占比远高于其他招生类型。"国家专项计划"有利于公平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但名额较少限制了其对弱势群体的辐射力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闫丽雯  
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文科建设有利于保持"双一流"建设的完整性、持久度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文科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快速成长动能不强;学科发展逻辑囿于惯性,独特价值受到忽视;学科发展布局调整频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对此,亟须全面深入解读"双一流"政策,强化文科建设共识;强化政府学科统筹与引领职责,创新文科支持方式;立足校情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文科发展战略;加强文科学术共同体建设,激发学术梯队活力;拓宽文科资源供给途径,积蓄文科发展实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郑庆华  
高校考试招生承担着引导学生成长、服务国家选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多重使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学校120余年的深厚办学积淀,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从国家考试招生政策研究、科学公正编制招生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创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和开展高校考试招生大数据分析5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考试招生特色模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肖顺武  
精准扶贫是我党扶贫工作的元理论创新。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对农村倾斜性金融支持的精准性,是破解农村金融瓶颈的关键。基于法经济学的视野,农村倾斜性金融支持的精准实现有三个关键节点:一是"定调"——关于农村倾斜性金融支持之"度"的权衡,宜多采用轻度的权利义务配置方式,慎用重度的权利义务配置手段;二是"定人"——要明确农村倾斜性金融支持的目标对象,即搞清楚谁才是需要被倾斜性金融予以支持的,这就要对受益主体进一步细分以各得其所;三是"纠偏"——如何应对倾斜性金融支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这本质上是一种纠错机制,重点在于矫正非演进型制度变迁中可能产生的诸种弊端以防对新制度的瓦解。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海峰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程中,一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既是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双一流"工程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探讨了"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作用,从管理体制机制、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3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一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以期为推动"双一流"工程良好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基伯  钱雄  刘传哲  
农村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与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深受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和医疗支出只对贫困大学生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的人口数量只对贫困大学生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