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31)
- 2023(8088)
- 2022(6827)
- 2021(6671)
- 2020(5508)
- 2019(12640)
- 2018(12795)
- 2017(22271)
- 2016(13093)
- 2015(15137)
- 2014(15255)
- 2013(13945)
- 2012(13151)
- 2011(11951)
- 2010(12680)
- 2009(11449)
- 2008(11156)
- 2007(10418)
- 2006(9565)
- 2005(8722)
- 学科
- 济(36153)
- 经济(36104)
- 业(34767)
- 管理(34527)
- 企(28477)
- 企业(28477)
- 教育(23862)
- 中国(22669)
- 技术(17287)
- 方法(14200)
- 理论(12516)
- 农(12224)
- 数学(12154)
- 数学方法(12019)
- 技术管理(11719)
- 教学(11239)
- 制(9912)
- 财(9673)
- 银(9018)
- 银行(9006)
- 业经(8840)
- 行(8764)
- 学(8429)
- 贸(8057)
- 贸易(8046)
- 易(7910)
- 融(7626)
- 金融(7626)
- 农业(7533)
- 发(7231)
- 机构
- 大学(180683)
- 学院(172518)
- 济(63986)
- 经济(62329)
- 研究(60809)
- 管理(60545)
- 理学(51227)
- 理学院(50540)
- 管理学(49692)
- 管理学院(49301)
- 京(40064)
- 中国(39781)
- 教育(36037)
- 范(34641)
- 师范(34487)
- 科学(33007)
- 财(32328)
- 所(29097)
- 江(28248)
- 师范大学(28070)
- 北京(27145)
- 研究所(26042)
- 中心(25852)
- 财经(25071)
- 技术(23080)
- 经(22693)
- 州(22321)
- 院(21925)
- 职业(20884)
- 农(20312)
- 基金
- 项目(103958)
- 研究(89703)
- 科学(83576)
- 基金(69150)
- 家(58290)
- 国家(57207)
- 社会(53613)
- 教育(51248)
- 社会科(50421)
- 社会科学(50407)
- 科学基金(48186)
- 省(43692)
- 编号(39972)
- 划(38323)
- 成果(36769)
- 基金项目(35895)
- 课题(32147)
- 创(27732)
- 年(27247)
- 资助(26752)
- 自然(26740)
- 自然科(26115)
- 自然科学(26106)
- 自然科学基金(25665)
- 部(25275)
- 规划(24841)
- 重点(24779)
- 创新(24608)
- 项目编号(24499)
- 发(23902)
- 期刊
- 济(73912)
- 经济(73912)
- 研究(69965)
- 教育(66371)
- 中国(50920)
- 管理(25735)
- 财(22954)
- 学报(21124)
- 技术(20648)
- 科学(19843)
- 大学(18992)
- 农(18654)
- 职业(16376)
- 融(15584)
- 金融(15584)
- 学学(14571)
- 农业(13190)
- 财经(12629)
- 业经(12163)
- 坛(11727)
- 论坛(11727)
- 经济研究(11690)
- 经(11059)
- 图书(10884)
- 科技(10430)
- 技术教育(10313)
- 职业技术(10313)
- 职业技术教育(10313)
- 高等(10074)
- 问题(9733)
共检索到286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硕豪 陶威 杨海燕
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即将在2020年进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教育发展史上激动人心的教育事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社会各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社会转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木洲 孙艺源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中的稀有资源,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美国、德国和日本作为当今世界强国的典型代表,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具有较多先行经验。研究发现,美、德、日三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多元,主要有“先选拔—后培养”的静态型选拔培养模式、“识别—培养—再识别”的动态型选拔培养模式和“识别—培养—深化培养”的衔接型选拔培养模式。分析不同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背后的运行机制,其共性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多样化的选拔与培养方式、强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等。当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健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尚需革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国家特殊人才专门机构体系;优化人才评估手段,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多种涌现通道;调动第三方积极性,建设拔尖创新人才信息共享网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姜斯宪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回顾高考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重点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方向,全面总结和分析近年上海高考改革的成绩与经验,系统研究高考改革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模式。针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持续改革的方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新凤 钟秉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一主体或者多主体协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依然面临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政策的缺位、各项政策目标或者政策主体的协同问题、选拔培养机制衔接问题等制约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效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统筹不同办学主体、学段、政策目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政策协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选拔 培养 政策协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何志伟
一流大学不是通过排名榜排出来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这是学校办学成功与否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学生进入到一所大学接受教育,即使毕业他仍是这所大学的学生。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任务和措施。故此,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学人们从不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嘉慧
本文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关系与争议:一是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多元化课程和学习发展通道以及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就产业配套而言,美国具有全球顶级的科研型大学和大公司,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优质的资金扶持和科研生态环境。二是美国宽广纵深课程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其现有的覆盖全学段的“宽广纵深”课程体系。美国中学生可以有丰富的自选课程,包括几百门覆盖中学和大学水平的选修课,而不是让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十几年的时间里仅仅学习几门课程。“宽广纵深”课程的实施有配套的方法,比如选修课程、学分制、走班制,其课程体系与大学录取完全挂钩。三是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关系。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不只是考察几门课程,而是将学生在中小学选修的课程全部纳入考察的范围。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宽广纵深”课程体系中按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多元化发展,同时这种发展的结果也作为大学录取的一个重要考察方向。其结果是使得优秀的学生可以自主地多元化发展,而大学也可以招到专业和能力匹配的优秀学生。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与自主发展,因此,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振元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切实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大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大国稳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加稳固的教育基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迎军
拔尖创新人才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对于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洪彩真
评估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和提高质量,但是由于科学性不足、单一化与重点偏离,所以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否搞得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正>2023年12月11日,“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术贡献、人格魅力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主题展开研讨。学会会长杜玉波、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出席会议并致辞,副会长林蕙青,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高等教育研究院原院长钟秉林作视频发言。学会副会长管培俊、邬大光,监事长孙维杰,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马陆亭,厦门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潘世墨等出席会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绍芬
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生于上海,现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物理班首席教授。除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外,作为中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物理学科召集人,他一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思考、参与实践。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实现"中国梦"的热烈期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令人瞩目。如何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国高校的土壤中孕育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铁城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非科技强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问题就在传统高等教育难以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 高等教育 创新型人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庆玉 姚梅林
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的双重成分,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
关键词:
适应性专长 常规专长 PFL测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邱学青 李正
本科生科研是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的对学科领域具有原创的或创新性贡献的探究与调查活动。实践证明,本科生科研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之红
综观世界教育领域,有关精英人才教育的实验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息过,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普遍采取了支持精英人才教育的政策、计划、投资支持和立法保护。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源远流长,而当前,通过精英教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此,在学校教育领域,要深入研究有关智能潜力的测试甄别、特别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有关试验探索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英才教育 早期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