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31)
2023(4630)
2022(3916)
2021(3609)
2020(2995)
2019(6617)
2018(6706)
2017(11405)
2016(6147)
2015(6557)
2014(6533)
2013(6223)
2012(5740)
2011(5088)
2010(5420)
2009(5162)
2008(5042)
2007(4701)
2006(4315)
2005(3992)
作者
(16031)
(13390)
(13200)
(12573)
(8546)
(6254)
(5853)
(4990)
(4959)
(4899)
(4522)
(4433)
(4354)
(4310)
(4103)
(3976)
(3970)
(3877)
(3858)
(3842)
(3460)
(3176)
(3163)
(3146)
(3080)
(3012)
(3009)
(2948)
(2686)
(2617)
学科
管理(25608)
(25237)
(23427)
企业(23427)
(18776)
经济(18749)
技术(14173)
技术管理(11252)
中国(8130)
理论(6834)
业经(6459)
(5912)
方法(5689)
(5671)
(5668)
教学(5332)
教育(5056)
(5023)
银行(5023)
(4853)
地方(4681)
(4293)
(4185)
(4025)
金融(4025)
(3975)
数学(3912)
农业(3886)
数学方法(3824)
学法(3752)
机构
学院(81345)
大学(80386)
管理(34136)
(31046)
经济(30244)
理学(28625)
理学院(28345)
管理学(27983)
管理学院(27800)
研究(24592)
中国(19897)
(16687)
(16010)
(15436)
科学(13427)
中心(12747)
(12024)
财经(11821)
(11439)
师范(11357)
(10843)
北京(10676)
技术(10564)
(10537)
研究所(9444)
商学(9393)
商学院(9282)
职业(9262)
(9123)
(9105)
基金
项目(51344)
研究(42259)
科学(42206)
基金(35583)
(29824)
国家(29482)
科学基金(26853)
社会(26681)
社会科(25271)
社会科学(25270)
(22690)
教育(21028)
基金项目(18787)
(18148)
(18053)
编号(17174)
自然(16072)
自然科(15786)
自然科学(15784)
创新(15595)
自然科学基金(15559)
成果(14777)
课题(13429)
资助(12751)
重点(11616)
(11285)
(11257)
规划(11190)
(11137)
(11036)
期刊
(38770)
经济(38770)
研究(28314)
中国(24896)
教育(19246)
管理(17006)
(12941)
技术(10317)
科学(9536)
(9468)
金融(9468)
学报(8128)
(8110)
科技(7313)
大学(7094)
业经(6662)
图书(6068)
职业(6042)
(6014)
论坛(6014)
学学(5923)
财经(5825)
技术经济(5372)
经济研究(5331)
(5125)
农业(5019)
书馆(4818)
图书馆(4818)
问题(4392)
(4145)
共检索到137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晓明  
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一词频频出现,但人们对其意义并未达成一致的理解和认同。笔者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意指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富于个性和突破的时代中,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应作为其基本的素质特征。只有抛开人才培养的功利性,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开始,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不断涌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彭芝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全面的眼光,需要处理好办学思想和体制机制中无为和有为的关系、整体适应和局部突破的关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志义  姜文凤  朱泓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广大学子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这也是对高等学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姚期智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制定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的办学实力、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非常有幸能够在2004年到清华大学工作,有机会参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清华大学有很多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我主要就计算机科学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卫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浙江大学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综合型、研究型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振元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切实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大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大国稳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加稳固的教育基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庆玉  姚梅林  
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的双重成分,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程黎   陈啸宇   刘玉娟   刘鑫梅  
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的重要举措。深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一核二径三特征”的成长模型,即:以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与创造力为核心的一个素质内核,以“渐进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特点的两条成长路径,动态发展性、领域聚集性和实践探索性三个成长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拔尖创新人才不同的成长路径,从教育选拔、教育安置与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邱学青  李正  
本科生科研是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的对学科领域具有原创的或创新性贡献的探究与调查活动。实践证明,本科生科研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之红  
综观世界教育领域,有关精英人才教育的实验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息过,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普遍采取了支持精英人才教育的政策、计划、投资支持和立法保护。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源远流长,而当前,通过精英教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此,在学校教育领域,要深入研究有关智能潜力的测试甄别、特别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有关试验探索的质量和水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郝克明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鉴于大学的独特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重任,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大学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搞好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秉林  
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要求.首重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做好德育工作是大学承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德育及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作用。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立芬  
为探讨大学与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国内优质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高中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第五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在文化源远流长的正定古城、在古色古香的正定中学开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共同使命。《中国髙等教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郝克明  
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人才 ,特别是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充分发挥其在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设和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景安磊   周海涛   施悦琪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涉及多学段、各环节、全要素、多主体,在实践探索中面临选拔标准和方法不科学、培养体系贯通性不强、跨界交叉融合不深入、多方主体力量分散等诸多挑战,尤其需要增强一体化。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选育,需整合各学段表现的多维识别,基于阶段性表现、多样性标准、特殊性需求,展开动态化、类型化、保障性识别;注重大中小衔接的连贯教学,形成链条式教学内容、进阶式探究场景与综合性安置方式的教学体系;创新跨界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把跨界学习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将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作为催化剂,使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强力引擎;构建统筹多方主体力量的共育氛围,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法规政策体系,倡导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健全开放包容的学校选育渠道,营造共担共建的社会育人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