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0)
2023(1238)
2022(1042)
2021(974)
2020(861)
2019(1997)
2018(1884)
2017(2962)
2016(1979)
2015(2105)
2014(1983)
2013(2070)
2012(2108)
2011(1899)
2010(1850)
2009(1588)
2008(1671)
2007(1449)
2006(1253)
2005(1037)
作者
(9716)
(8193)
(8125)
(7624)
(5044)
(4303)
(3506)
(3379)
(3155)
(2991)
(2941)
(2921)
(2857)
(2820)
(2817)
(2691)
(2530)
(2508)
(2437)
(2423)
(2365)
(2185)
(2087)
(1926)
(1881)
(1851)
(1846)
(1841)
(1825)
(1810)
学科
(5794)
(3239)
经济(3237)
(2742)
(2361)
管理(2345)
(2257)
植物(2224)
生态(1974)
(1954)
土壤(1951)
方法(1929)
(1920)
森林(1920)
(1900)
企业(1900)
(1870)
生物(1757)
生态学(1712)
数学(1652)
数学方法(1624)
(1561)
(1221)
水产(1210)
农业(1128)
(1122)
理学(1109)
(1092)
动物(1069)
及其(1025)
机构
学院(29691)
大学(29466)
(17147)
研究(16220)
科学(15508)
农业(14021)
业大(11835)
(11073)
研究所(10697)
中国(9889)
农业大学(8982)
(8902)
实验(8823)
实验室(8447)
(8121)
重点(8009)
(7864)
(7265)
科学院(6547)
中心(6348)
(5993)
管理(5848)
技术(5827)
资源(5824)
林业(5794)
环境(5402)
(5373)
经济(5185)
研究院(5149)
(5084)
基金
项目(25916)
(19362)
国家(19259)
科学(17193)
基金(16939)
科学基金(13343)
自然(12061)
自然科(11711)
自然科学(11699)
自然科学基金(11488)
(11106)
研究(10807)
(10362)
科技(9839)
基金项目(9090)
计划(8995)
资助(7390)
专项(7181)
重点(7128)
(6956)
科研(5941)
(5906)
(5819)
农业(5424)
技术(5415)
(5210)
创新(5034)
教育(4496)
(4398)
社会(4166)
期刊
学报(17225)
(15512)
科学(11397)
大学(11012)
学学(10924)
农业(10505)
(6567)
业大(5917)
中国(5774)
林业(5629)
(4710)
经济(4710)
农业大学(4577)
研究(4501)
自然(3493)
(3489)
科技(3330)
中国农业(3276)
自然科(2955)
自然科学(2955)
科技大(2892)
科技大学(2892)
农林(2649)
(2649)
(2308)
西南(2307)
资源(2115)
农学(2006)
华北(2006)
农业科学(1958)
共检索到40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永涛  石培礼  徐玲玲  
Fine root biomass was measured by soil core sampler in four community type on Tibetan Plateau,of which include two coppice of Betula platyphylla and Quercus aquifolioides,one shrub of Salix oritrepha,and one coniferous woodland of Pinus densata.The fine root density were Betula platyphylla of(785.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采艺  文仕知  周维  杨丽丽  
基于10块标准地中的63株云杉树干解析数据,对14、23、32、45和60年生5个林龄的西藏林芝地区云杉进行了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4~60年生云杉天然林林分生物量为7.68~106.50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6.11~99.30 t/hm2、1.57~7.20 t/hm2和7.68~106.50 kg/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生物量的79.53%以上。随着林龄增长,干材比例从52.48%增加到54.28%、树皮比例从11.24%增加到12.40%、树根比例从13.56%增加到15.43%;而树枝比例从14.33%下降到9.98%、树叶所占比例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模芳  丁贵杰  翟帅帅  高祥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A)、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B)、马尾松-油茶混交林(C)、马尾松-枫香混交林(D)、马尾松-白栎混交林(E)、马尾松-杉木混交林(F)6种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实测生物量和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含碳率,对6种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类型的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群落F(153.293 t·hm~(-2))>群落E(67.482 t·hm~(-2))>群落D(58.581 t·hm~(-2))>群落B(51.995 t·hm~(-2))>群落C(35.405 t·hm~(-2))>群落A(33.387 t·hm~(-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延惠  王彦辉  于澎涛  熊伟  莫菲  王占印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鹏飞  金光泽  
【目的】对原生林及其皆伐后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更新方式对细根动态分布的影响、了解细根与土壤特性之间的互动效应,为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以及为该地区森林恢复和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南坡典型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天然更新的白桦次生林、皆伐后栽植的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9月用连续钻取土芯法采集细根(直径≤2 mm)和土壤,测定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结果】典型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白桦次生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P<0.05);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匡冬姣  雷丕锋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地下细根的碳分配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于2014年4月用土壤钻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三个不同林龄(7年生、17年生和25年生)细根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0~60 cm土层内杉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17、25年生杉木林细根生物量分别为239.79 g·m-2、271.90 g·m-2和191.60 g·m-2,占杉木细根总生物量的68.45%、56.39%和68.64%。而林下植被层地下细根生物量随杉木林年龄的增大而减少,7年、17年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层细根生物量为别为207.20 g·m-2,54.8...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方江平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吉定  张金香  郝铁山  
通过对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乔灌草主要植被类型的植物组成、生物量、枯落物量及其持水力的调查和测定,统计和描述了本区9个植物群丛的植物组成特性,测定了12个植物群丛的生物量、枯落物量及持水量.其生物量大小为油松林>刺槐林>荆条灌草>酸枣灌草>草本群落.灌草丛中,根系生物量>枝、叶生物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文芳  陈存根  梁宗锁  马丽  
对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如下:①传统地上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是收获法。在区域尺度上,传统的生物量测定方法缺乏可操作性,现代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区域尺度上,现代植被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观测估算法、遥感反演法和模型模拟法,3种估算方法各有利弊。②地下生物量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土柱样方法,也可采用分层挖掘法。除此之外,通常还采用埋入土柱法和微根区管法,其中微根区管法是当今最先进的方法。③影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多样性、撂荒地演替阶段、土壤水分和营养、放牧强度等。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影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因素达到控制植被生物量的目的,是实际生产中应该考虑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安宁  黄秋娴  李晓刚  徐学华  李玉灵  
【目的】研究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影响,探索自然和人工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灌木林、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根面、根际和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α、β和功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恢复类型细菌α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根面和根际土高于非根际土。2)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次生林与灌草丛、灌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根面土与根际、非根际土细菌结构差异较大。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类群。各样地有机质分解菌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差异显著,灌草丛和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样地,根面和根际土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固碳和固氮菌群(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布较均匀。4)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土壤因子(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对灌木林和灌草丛非根际土细菌影响极显著,对根面和根际土细菌作用较小;植被因子(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乔木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新陈代谢功能在KEGG上的编码基因数量最多,是土壤细菌的优势功能。各土样细菌群落KEGG功能基因序列数量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各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中有许多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菌种,但土壤和植被不能决定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结论】恢复方式、植被类型和根系对冀北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恢复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作用更明显,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更显著。距离根系越近,土壤细菌多样性越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非根际土差异越大。此外,环境因子如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植被分布状况等均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玉昆  李凯辉  王鑫  范永刚  张晓艳  吾买尔·吾守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集中体现,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以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黑花苔草(Carex melantha)、鬼见愁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线叶嵩草(Kobresiacapillifolia)3种典型的群落类型,开展了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黑花苔草群落盖度最大,为100%,物种数最低,每平方米拥有植物8种~11种。鬼见愁锦鸡儿群落盖度次之,为86.14%,物种组成丰富,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2种~15种。线叶嵩草群落盖度最低,55.7...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有强  盛炜彤  曾满生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宏杰  王立民  徐明怡  黄庆阳  罗春雨  谢立红  倪红伟  
以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苔藓、草本、灌丛、矮曲林、针阔混交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苔藓地衣群落的微生物量及其对土壤养分库的贡献率(SMBC/TOC,0.49%;SMBN/TN,0.87%;SMBP/TP,1.27%)低于其它植被类型,随演替的进行,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对土壤养分库的贡献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与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α-1,4-吡喃葡萄糖苷酶(αG),β-D-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木糖苷酶(XYL),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酸酶(PHOS)]均存在差异,CB、XYL、LAP和PHOS的活性随演替的进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针阔混交林的βG、CB、XYL、NAG、LAP和PHOS活性分别为628.14、156.44、112.56、516.43、608.19和1 140.36 nmol·g-1h-1,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与7种胞外酶活性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总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和C:N具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αG、βG、CB、XYL和LAP与土壤铵态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AG和PHOS与速效磷和C: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硝态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