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67)
- 2023(21646)
- 2022(18333)
- 2021(17080)
- 2020(14594)
- 2019(33230)
- 2018(32666)
- 2017(61518)
- 2016(33766)
- 2015(37517)
- 2014(36985)
- 2013(36745)
- 2012(33551)
- 2011(30380)
- 2010(30363)
- 2009(28622)
- 2008(28667)
- 2007(25096)
- 2006(22366)
- 2005(20214)
- 学科
- 济(136110)
- 经济(135915)
- 业(113236)
- 管理(108970)
- 企(99143)
- 企业(99143)
- 方法(60579)
- 数学(49969)
- 数学方法(49455)
- 财(42605)
- 农(40584)
- 业经(37289)
- 中国(37164)
- 制(31550)
- 务(28369)
- 财务(28290)
- 财务管理(28246)
- 农业(27597)
- 学(27471)
- 企业财务(26850)
- 贸(26172)
- 贸易(26157)
- 易(25458)
- 理论(23560)
- 地方(23194)
- 和(23185)
- 技术(23136)
- 体(22893)
- 银(22549)
- 银行(22478)
- 机构
- 大学(481365)
- 学院(480217)
- 济(196812)
- 经济(192882)
- 管理(186867)
- 研究(164055)
- 理学(160367)
- 理学院(158611)
- 管理学(156046)
- 管理学院(155165)
- 中国(127176)
- 京(103394)
- 科学(100311)
- 财(94952)
- 农(84896)
- 所(83315)
- 研究所(75385)
- 财经(74575)
- 中心(73529)
- 业大(73503)
- 江(71541)
- 经(68009)
- 农业(66628)
- 北京(65851)
- 范(60502)
- 经济学(59775)
- 师范(59764)
- 院(59152)
- 州(56654)
- 财经大学(55303)
- 基金
- 项目(320427)
- 科学(251336)
- 基金(233518)
- 研究(231450)
- 家(205406)
- 国家(203685)
- 科学基金(174028)
- 社会(147228)
- 社会科(139525)
- 社会科学(139490)
- 省(123296)
- 基金项目(122672)
- 自然(113598)
- 自然科(110860)
- 自然科学(110826)
- 自然科学基金(108929)
- 教育(106321)
- 划(104157)
- 资助(96340)
- 编号(91913)
- 成果(75241)
- 重点(72137)
- 部(71167)
- 发(67412)
- 创(67374)
- 课题(64108)
- 创新(62566)
- 国家社会(61333)
- 科研(61151)
- 教育部(60967)
- 期刊
- 济(219068)
- 经济(219068)
- 研究(144087)
- 中国(95876)
- 学报(79497)
- 农(77988)
- 财(76507)
- 管理(73442)
- 科学(71703)
- 大学(60595)
- 学学(57345)
- 农业(52873)
- 教育(50976)
- 融(45695)
- 金融(45695)
- 技术(42228)
- 财经(37681)
- 业经(35991)
- 经济研究(35280)
- 经(32359)
- 业(30148)
- 问题(28461)
- 贸(23751)
- 技术经济(23727)
- 版(23687)
- 科技(22581)
- 世界(21901)
- 现代(21579)
- 理论(21449)
- 商业(21026)
共检索到721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翟 王文晓
2007年中国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笔者以2005—2013年间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中国《物权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实证检验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变化,揭示二者的影响关系及其机理。结果证实:中国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显著推动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提升,其间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改善融资约束。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调整企业负债期限结构和改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三个渠道缓解融资约束并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以来自中国《物权法》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揭示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机理,拓展了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丰富了“法与贸易”研究领域的现有文献,为通过法律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践的经验研究,识别出法律影响金融的因果关系,并厘清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为"法与金融"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雪松 唐英伦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是否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实证结果显示,《物权法》出台后,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显著降低。进一步,与《物权法》出台通过扩大可抵押资产范围、加强债权人保护等渠道降低企业债务成本的经济直觉一致,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表现出丰富差异性:其一,与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相对更大;其二,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相对更大;其三,与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相比,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而言,《物权法》对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相对更强。这些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经验证据识别并揭示出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债务成本下降的作用机理,从而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钱雪松 代禹斌 陈琳琳 方胜
本文以《物权法》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现金持有。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后,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地,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与融资约束较小企业相比,法律改革对融资约束较大企业现金持有的降低作用更显著。这揭示出,以扩大担保财产范围、完善担保物权设定实现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从而降低了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的现金持有。本文揭示出法律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因素,同时利用法律改革引致融资约束冲击的差异性识别出企业的现金持有动机,这对理解我国企业流动性管理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蔡晓青
本文基于2001—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担保物权改革是否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状况,并且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物权法》出台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担保物权改革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进一步从股权性质与地区金融发展的角度探究担保物权改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发现担保物权改革对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差的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晓帆 宋子龙
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文章考察审计师是否能识别2007年《物权法》实施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变化并做出反应。研究发现,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低的企业在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后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师变更均会加强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文章利用《物权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从审计师这一外部监督者的角度考察其经济后果,识别了法律影响审计师行为的因果关系,扩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的同时,也对完善和推进担保物权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现祥 马振邦
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企业实施长期性的经营计划与安排。本文基于2007年《物权法》颁布的外生冲击,选取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民营企业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并检验了物权制度改革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因果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物权法》颁布后,固定资产占比更低的企业金融化程度显著下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物权法》颁布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强企业实业投资水平,有效弱化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呈现一定差异:《物权法》颁布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在法律执行效率较高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更为显著,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产权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因素,为产权激励效应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的新证据。同时,对我国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持续优化的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助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昭玲 夏秋
利用WIOD数据,从资本专项性和套牢租金视角探讨制度质量对亚太地区各国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及其微观路径。分析发现价值链下游生产工序的低替代弹性使得该阶段生产的投资具备更高的投资专项性,面临更严重的套牢租金问题。制度质量通过降低套牢租金,促使生产分工转向增值能力更强的下游阶段而改变价值链分工位置。接着采用安特拉斯下游度衡量指标,利用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就两者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影响的存在性和影响路径,即制度质量通过降低生产的套牢租金促进一国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且作用大小随技术层次提高而变大。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位置 制度质量 套牢租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昭玲 夏秋
利用WIOD数据,从资本专项性和套牢租金视角探讨制度质量对亚太地区各国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及其微观路径。分析发现价值链下游生产工序的低替代弹性使得该阶段生产的投资具备更高的投资专项性,面临更严重的套牢租金问题。制度质量通过降低套牢租金,促使生产分工转向增值能力更强的下游阶段而改变价值链分工位置。接着采用安特拉斯下游度衡量指标,利用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就两者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影响的存在性和影响路径,即制度质量通过降低生产的套牢租金促进一国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且作用大小随技术层次提高而变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位置 制度质量 套牢租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沈璐 向锐 林融玉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脱实向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如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2018年开始实施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联合授信制度整体上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该抑制效应在信息透明度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联合授信制度通过约束企业过度融资、抑制大股东掏空与管理者短视主义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联合授信制度主要抑制了企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且更大程度降低了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该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增加实物资本投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为评估联合授信制度的政策效应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也为防治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经济“脱实向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制度参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沈璐 向锐 林融玉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脱实向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如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2018年开始实施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联合授信制度整体上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该抑制效应在信息透明度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联合授信制度通过约束企业过度融资、抑制大股东掏空与管理者短视主义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联合授信制度主要抑制了企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且更大程度降低了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该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增加实物资本投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为评估联合授信制度的政策效应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也为防治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经济“脱实向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制度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黄祥钟 林浩强 张泽涛
当前新形势下,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渠道。本文以2007年续贷政策变动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续贷政策变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续贷限制显著抑制了企业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投资机会较多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说,续贷政策收紧抑制其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融资约束与现金持有在续贷限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改进银行续贷政策以促进企业风险承担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丹青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改变着全球价值链的格局。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全面评估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对外直接投资明显促进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并呈现出递增的持续滞后效应;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投资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大的价值链升级效应,当地生产型企业的价值链推升效应明显大于商贸服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表现出超过整体平均水平的价值链分工地位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为中国继续有效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有力的微观经验支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洪辉 平帆 章琳一
内部人寻租一直以来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重点,如何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行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部人交易度量内部人寻租,分析了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融券规模越大,内部人寻租越少。(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当中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将内部人交易分方向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卖出方向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路径,发现"竞争效应"和"信息效应"是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两条重要路径。本文考虑了竞争性解释——分析师关注的作用,发现分析师关注并不能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反面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反向因果检验等方法,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人寻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内部人寻租行为的控制;扩充了有关融券制度的文献,为卖空制度的推行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