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8)
2023(6586)
2022(5548)
2021(4953)
2020(3742)
2019(8792)
2018(8559)
2017(16452)
2016(8808)
2015(9884)
2014(9944)
2013(9870)
2012(9611)
2011(8810)
2010(9129)
2009(8313)
2008(8088)
2007(7376)
2006(6857)
2005(6576)
作者
(25797)
(21713)
(21554)
(20298)
(13736)
(10330)
(9624)
(8364)
(8321)
(7803)
(7497)
(7123)
(7055)
(7022)
(6883)
(6743)
(6348)
(6195)
(6173)
(6055)
(5641)
(5442)
(5231)
(5043)
(4914)
(4910)
(4836)
(4827)
(4434)
(4263)
学科
(48778)
经济(48739)
(21714)
管理(20900)
地方(19352)
中国(16950)
(14386)
企业(14386)
(13952)
方法(13279)
地方经济(11879)
数学(11577)
数学方法(11515)
业经(11118)
农业(10276)
(9752)
(8580)
金融(8580)
(8288)
银行(8276)
(8137)
(8016)
(7947)
贸易(7936)
(7671)
环境(7592)
(7576)
发展(7315)
(7293)
(7061)
机构
学院(127858)
大学(124605)
(57863)
经济(56747)
研究(50672)
管理(43901)
中国(38803)
理学(36206)
理学院(35704)
管理学(35194)
管理学院(34948)
科学(29560)
(28157)
(26337)
(26209)
研究所(23351)
中心(22247)
(21672)
(21073)
财经(19736)
(19553)
师范(19387)
北京(18573)
(18224)
经济学(18138)
(17814)
(17360)
业大(16496)
农业(16452)
(16300)
基金
项目(77350)
科学(60855)
研究(59561)
基金(53778)
(46344)
国家(45885)
科学基金(38667)
社会(38664)
社会科(36687)
社会科学(36683)
(31744)
基金项目(27820)
教育(26511)
(25899)
编号(24203)
(24061)
自然(22239)
自然科(21691)
自然科学(21689)
资助(21684)
自然科学基金(21284)
成果(20324)
发展(19952)
(19607)
课题(18292)
重点(17955)
(16580)
(16095)
国家社会(15894)
创新(15121)
期刊
(74536)
经济(74536)
研究(45216)
中国(32479)
(21922)
(19193)
管理(18384)
教育(18016)
学报(17728)
科学(17403)
(15591)
金融(15591)
农业(15254)
大学(13770)
业经(13264)
学学(12769)
经济研究(12444)
技术(11922)
财经(10014)
问题(9732)
(8768)
(7871)
(7233)
世界(7151)
商业(6939)
技术经济(6695)
(6594)
国际(6543)
经济问题(6464)
经济管理(6304)
共检索到216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谭克虎  赵坚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构建在报酬递减的假设之上,经济行为产生一种负反馈,它导致价格和市场份额最终会达到可以预见的均衡。这种负反馈可以使经济稳定,因为任何大的变动将会被由其产生的反向偏移所抵消。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均衡意味着一种环境中的“最优”结果,即对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帆  
本文梳理了从亚当·斯密以来三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线索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以分工组织为起点、内生着外部经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市场垄断等因素的报酬递增运行机制 ,这种机制表明存在着消极和积极两个方向的报酬递增。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陷入到消极的正反馈机制之中 ,对此就必须通过提高分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变迁以及积累组织知识来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并使西部地区在良性报酬递增的作用下实现经济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裴瑱  陆剑  
本文根据贸易分析是否采用内生增长框架,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新国际贸易理论采用静态分析模型,致力于贸易模式、特别是行业内贸易模式的研究。在第二阶段,经济学家将规模报酬递增因素归结于技术知识生产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内生增长的动态分析框架下,由于讨论了技术知识的生产问题,新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和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全面分析了理论的演变,并对这些进展予以评价。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友丰  
报酬递增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特征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探究了地方型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的内在机制及其网络拓展。研究认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并同时不断强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其报酬递增机制来源于以二者为核心分工网络拓展与知识积累的相互作用。为实现地方型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高质量联动发展,市场管理部门应重视市场与产业联动网络相关制度的适应性完善与功能创新,注重高端要素的供给与培育,通过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叶峻青  李夏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林·杨格  贾根良  
本文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熊性美教授推荐,由他的博士生贾根良翻译并附有介绍文章,此文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一篇代表作,对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很有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苏振华  
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分工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 ,分工深化带来了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 ,这使产品价格下降 ,进而市场需求扩大 ,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持续深入 ,如此循环形成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创造市场需求的原动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殷德生  
传统的增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从而避开了市场结构难题,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是相容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理论突破才开始在新增长理论中进行。作为一种简单的处理方法,新增长理论首先采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讨论了报酬递增与内生增长问题。新增长理论最主要的部分是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同时存在的条件下讨论报酬递增与内生增长问题。本文对新增长理论如何处理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进行了描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姝  
文章对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斯密理论是通过拓展新的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分工形式的划分推进了对于报酬递增机制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思路。内生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将分工和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紧密联系起来,以分工为重要分析框架论证报酬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吸收和发展了分工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相关模型分别依循由古典经济学开创的两种分工观进行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巍  韩冰  
作为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报酬递减假设,与越来越多的经济部门中呈现的报酬递增现象相背离。报酬递增在现实和理论中一直都存在着,但却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学方法论存在问题。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提供报酬递增理论的生存土壤,从而使得报酬递增这一鲜活的经济现实在主流经济理论中找不到恰当的解释。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完善,报酬递增理论将会以真实、完整的面目示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伟  王修来  张丽丽  
文章研究了科研组织在资源稀缺时所采取的合作与非合作两种策略下收益与费用(成本)的差异,结论显示:合作对于科研组织来说是个"优"策略,在合作策略下科研组织基于规模报酬递增,能获得不断增长的技术发展程度,合作费用也会随着合作程度的加深而减少,非合作策略下却无法获得这些优势。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在推进科研资源整合、促进科研组织合作时存在的限制性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贾根良  
80年代中期以来,新增长和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以及布赖恩·阿瑟对报酬递增“路径依赖”过程的处理,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报酬递增理论的浓厚兴趣。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前者试图通过外部性概念把报酬递增重新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而后者强调历史...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贾根良  
本文第一部分(见本刊1998年第6期)从学说史角度扼要讨论了报酬递增理论的思想源流,基本的结论是,以斯密和马克思为开端,报酬递增理论经由马歇尔和杨格,最终在现代经济学中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作为本文第二部分,我们将对这两种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冉文江  冯俊文  
新经济的兴起大大动摇了报酬递减律的理由 ,出现了报酬递增的现象 ,这使得原有的经济学原理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复杂科学的有关原理解释报酬递增现象 ,对生产系统进行了经济熵和经济耗散结构分析 ,剖析了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 ,提供了报酬递增律的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