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0)
- 2023(13534)
- 2022(11832)
- 2021(10956)
- 2020(9373)
- 2019(21333)
- 2018(20979)
- 2017(40076)
- 2016(22373)
- 2015(24831)
- 2014(24608)
- 2013(24320)
- 2012(22258)
- 2011(20059)
- 2010(19802)
- 2009(17935)
- 2008(17769)
- 2007(15234)
- 2006(13194)
- 2005(11154)
- 学科
- 济(83123)
- 经济(83028)
- 管理(63765)
- 业(60793)
- 企(50826)
- 企业(50826)
- 方法(40696)
- 数学(35309)
- 数学方法(34868)
- 财(22775)
- 农(22502)
- 学(21916)
- 中国(20307)
- 业经(18886)
- 地方(15821)
- 贸(15706)
- 贸易(15700)
- 务(15555)
- 财务(15493)
- 财务管理(15466)
- 农业(15269)
- 易(15224)
- 企业财务(14688)
- 理论(14304)
- 制(14249)
- 技术(13746)
- 环境(13696)
- 和(13406)
- 划(12163)
- 银(12053)
- 机构
- 大学(319680)
- 学院(316152)
- 管理(123432)
- 济(117055)
- 经济(114507)
- 理学(108536)
- 研究(108515)
- 理学院(107246)
- 管理学(105079)
- 管理学院(104550)
- 中国(76812)
- 科学(74179)
- 京(68397)
- 农(64308)
- 所(57209)
- 业大(57013)
- 研究所(53221)
- 财(52042)
- 农业(51612)
- 中心(48000)
- 江(45153)
- 财经(42857)
- 北京(42288)
- 范(41506)
- 师范(40901)
- 经(39068)
- 院(39065)
- 州(36577)
- 技术(34714)
- 农业大学(34613)
- 基金
- 项目(229142)
- 科学(177618)
- 基金(165519)
- 研究(157505)
- 家(149107)
- 国家(147905)
- 科学基金(124441)
- 社会(97036)
- 社会科(91867)
- 社会科学(91842)
- 省(90703)
- 基金项目(89196)
- 自然(85709)
- 自然科(83711)
- 自然科学(83683)
- 自然科学基金(82169)
- 划(77625)
- 教育(72156)
- 资助(67844)
- 编号(62521)
- 重点(52120)
- 成果(49669)
- 部(49325)
- 发(48012)
- 创(47714)
- 计划(45844)
- 科研(45113)
- 创新(44578)
- 课题(43247)
- 大学(41458)
- 期刊
- 济(120624)
- 经济(120624)
- 研究(85793)
- 学报(64533)
- 农(57288)
- 中国(54718)
- 科学(54660)
- 大学(46575)
- 学学(44341)
- 管理(42430)
- 农业(40183)
- 财(38697)
- 教育(32076)
- 技术(24524)
- 融(22101)
- 金融(22101)
- 业(20806)
- 业经(20293)
- 财经(20014)
- 经济研究(19459)
- 业大(18513)
- 版(17637)
- 科技(17305)
- 经(16945)
- 图书(16329)
- 问题(15917)
- 农业大学(15030)
- 理论(14879)
- 技术经济(14471)
- 林业(14405)
共检索到439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保卫 张春华 魏海燕 张洪程 陈厚存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邢琳 管文文 黄幸福 杨雄
【目的】研究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探讨提高物理立苗的技术指标,为改善生产上抛秧群体起点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直立苗、倾斜苗、平躺苗3种物理立苗姿态,研究不同物理立苗状况对抛秧稻生育的影响,从整地、抛栽高度、水层深度、不同球土比例等方面试验,探讨抛秧物理立苗的调控因素。【结果】直立苗在抛后活棵快,各生育阶段干物重、N素吸收、光合势、净同化率、抗倒性、产量上都高于倾斜苗,并显著高于平躺苗;在土壤5—6cm呈烂糊状,抛高为3m时,直立苗率最高,达81%;随着抛栽时水层深度的增加,直立苗比例逐渐减少;对苗高而言,宜控制在10—16cm,适当选择孔大的塑盘,抛后的直立苗比...
关键词:
抛秧 物理立苗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景 顾明华 徐世宏 杨为芳 江立庚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季希富 陆新民 苏建平
地处长江“金三角”的江苏省如皋市勇敢乡,水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乡集体耕地17226亩,其中60%即10625亩栽插水稻。长期以来,广大稻农“弯腰曲背上千年,一天难栽半亩田”,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用工多,经济效益低。为了解脱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国 陈启元 金问模 张鸿 姜心禄
针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及种植制度的需求,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育秧方式、软盘育苗播种量和叶龄以及本田抛栽密度、氮素用量及施氮配比等项技术,结果表明,旱地盘育大苗的稻谷产量最高;20g/盘以下(粉嘴谷)的播种量有利于培育壮秧;播期愈迟,秧龄愈短,分蘖株、平均单株带蘖、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愈少;抛栽密度与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呈正相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黄初 宋鸿鹤
水稻抛秧是黑龙江省穆棱县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的种植技术,通过多年多点试验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劳动强度轻,用工少,产量高,效益大等特点,很有推广、应用价值。 一、对比分析 首先对水稻抛秧与插秧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试验在穆棱县水稻主要产区河西乡普兴、福来、朝阳三个村的十五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国 张鸿 姜心禄
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本田施氮量及配比, 结果表明, 随施 N 量的增加, 最高苗和有效穗增加, 在 N 肥配比上, 最高苗和有效穗是底肥足的高; 中 N 水平和前、中、后搭配施肥的 R G R、 C G R高, N A R则在低 N 下较高; 一次枝梗数基本上不随施 N量和配比的变化而变化, 低 N 和中 N 下二次枝梗数无论在总的分化数还是在现存数、退化数上均基本一样,在高 N下二次枝梗数比低氮、中氮多分化3~4 个, 同时也多退化2~3 个,; 施肥量和配比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从产量上看,本试验条件下抛秧栽培的施 N量应在135~165kg/ha 之间, N肥分配...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抛秧 施肥 氮素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抛秧稻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使抛秧稻作获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集省工省力与高效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稻作体制和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抛秧稻作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2)剖析了田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3)揭示了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基本特征;(4)研明了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途径;(5)创立了多样化实用育秧方法;(6)研究并集成了大田培管配套技术。该技术体系的4个主要特征:(1)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多元结构技术体系;(2)具有在实事中求"是"的科学基础;(3)实用性强、应用性广、推广速度快;(4)紧扣现代稻作发展...
关键词:
水稻 抛秧 技术体系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喻登科 彭静 刘彦宏 肖欢
[目的/意义]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维持粮食增产丰收的主要途径,农业新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水稻抛秧专利技术为例,建立农业新技术扩散的时空模型:空间维度,构建Bass、MI和SWMI等三种网络模型,探索农业专利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时间维度,以专利累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农业技术扩散的生命周期模型;最后,融合时空两个维度,总结技术扩散的演化、增长规律及其累积效应。[结果/结论]水稻抛秧专利扩散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WMI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水稻抛秧专利技
关键词:
专利技术 技术扩散 时空模型 水稻抛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景 顾明华 徐世宏 杨为芳 江立庚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免耕对稻田土壤剖面氮、磷和钾的影响。【方法】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常耕抛秧和免耕抛秧试验的水稻土剖面氮、磷、钾进行了研究。【结果】免耕表层0—4(5)cm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稻草还田免耕0—4(5)cm土壤的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稻草还田常耕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普通常耕土壤。免耕5—20 cm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于常耕土壤。普通免耕Aa层(耕作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常耕土壤。免耕的Ap层(犁底层)、W层(潴育层)和C层(母质层)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耕土壤。【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协调土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梅 黄璜 甘德欣
为解决免耕抛秧技术需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缺点,将稻田围栏养鸭引入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本技术体系无须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能有效地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生产了无污染的生态米和生态鸭.有效穗数每公顷增加了6×104穗,单产增加了141kg/hm2;免耕抛秧养鸭比翻耕每公顷节约农药、除草剂费用320元,节约机耕费用600元,农民增加纯收入4390元,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稻田养鸭 免耕抛秧 农药 产量 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洪松 冉茂林 熊远俸 雷达 刘代银
本文根据目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青壮年劳力短缺的实际,研究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秧栽培的育秧方式、本田技术等。肯定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苗秧的标准和相应的高产技术,可供指导该项技术在省内推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碧照
早稻—再生稻抛秧栽培增产原理及效益分析福建省沙县凤岗镇农技站苏碧照抛秧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个重大改革。为了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福建省沙县凤岗镇积极推广抛秧栽培技术,取得显著的增粮增收效益。今年凤岗镇北门村早稻——再生稻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见良 王奎武 石纪成 胡泽友 邹应斌 李合松
为探讨壮秧营养剂对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 ,以水稻品种中 - 1 0 0 ,湘早籼 2 8号和中优早 81为供试材料 ,比较研究了 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 .结果表明 :壮秧营养剂 T1 ,T2 和 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 ;壮秧营养剂 T1 ,T2 和 T3对软盘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的幅度较大 ,T1 和 T2 所表现出的效应差异不大 ,而 T3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生产上应用时 ,早稻软盘旱育秧壮秧营养剂每盘的施用量以 8~ 1 2...
关键词:
水稻 秧苗 生理学 壮秧营养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