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88)
- 2023(7013)
- 2022(5793)
- 2021(5074)
- 2020(4053)
- 2019(8901)
- 2018(8545)
- 2017(15767)
- 2016(8884)
- 2015(9477)
- 2014(9105)
- 2013(8809)
- 2012(8101)
- 2011(7307)
- 2010(6886)
- 2009(5881)
- 2008(5512)
- 2007(4653)
- 2006(3936)
- 2005(3133)
- 学科
- 济(33206)
- 经济(33173)
- 管理(26430)
- 业(23200)
- 企(18068)
- 企业(18068)
- 方法(16164)
- 数学(14784)
- 数学方法(14655)
- 环境(11723)
- 学(11452)
- 农(9444)
- 财(8469)
- 中国(7853)
- 贸(7728)
- 贸易(7728)
- 易(7552)
- 业经(7244)
- 划(6845)
- 农业(6548)
- 技术(5665)
- 地方(5520)
- 和(5405)
- 制(5270)
- 务(5173)
- 财务(5170)
- 财务管理(5166)
- 资源(5098)
- 生态(5037)
- 企业财务(4947)
- 机构
- 大学(125040)
- 学院(124830)
- 济(50172)
- 经济(49446)
- 管理(47214)
- 研究(46080)
- 理学(42394)
- 理学院(41885)
- 管理学(41044)
- 管理学院(40864)
- 科学(33683)
- 农(33402)
- 中国(32409)
- 业大(28461)
- 农业(26667)
- 京(26343)
- 所(25329)
- 研究所(24072)
- 中心(20076)
- 财(19568)
- 农业大学(18245)
- 院(17677)
- 江(17103)
- 财经(16637)
- 北京(16155)
- 室(15728)
- 省(15651)
- 经(15403)
- 经济学(15320)
- 科学院(15111)
- 基金
- 项目(99304)
- 科学(77095)
- 基金(73991)
- 家(70066)
- 国家(69577)
- 研究(60956)
- 科学基金(57692)
- 自然(41659)
- 自然科(40697)
- 自然科学(40685)
- 基金项目(40212)
- 自然科学基金(39966)
- 社会(39854)
- 省(39170)
- 社会科(37949)
- 社会科学(37937)
- 划(34026)
- 资助(29407)
- 教育(26674)
- 重点(23224)
- 计划(22584)
- 发(21115)
- 编号(20993)
- 创(20748)
- 部(20737)
- 科技(20732)
- 科研(20656)
- 创新(19574)
- 业(18450)
- 国家社会(17239)
共检索到164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彤 宋鑫彧 任允泽 毛亮亮 高然 董希斌
【目的】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枯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枯落物与土壤碳动态变化过程,深入解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分解对温度循环次数的响应,探究抚育间伐强度对针阔混交林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块未抚育间伐对照样地和6块抚育间伐强度分别为10%、15%、20%、25%、30%、35%样地,采用外业与内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控制温度循环次数,分别选取夏季3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代表温度进行试验,2个温度交替培养12 h为1个循环,共循环90次,分别在温度循环的第0、3、7、15、30、60、90次取出培养盒。研究夏季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2种分解程度包括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的质量残留率、质量损失速率和枯落物与土壤有机碳对温度的响应过程,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地中的枯落物在温度循环中的分解程度及有机碳释放动态。【结果】半分解枯落物比未分解枯落物更易分解。夏季末期半分解枯落物质量损失显著,35%间伐强度时,未分解枯落物质量残留率最低;半分解枯落物分解程度随间伐强度增大先上升再下降,20%间伐强度时,枯落物质量残留率最低。0%~15%和35%间伐强度下,夏季结束后枯落物有机碳上升;25%、30%间伐强度时,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均下降;间伐强度为20%时,未分解枯落物有机碳下降,半分解上升。15%间伐强度下,未分解枯落物土壤有机碳下降,半分解上升,其他间伐强度下土壤有机碳上升。20%间伐强度时,枯落物分解程度最高,未分解枯落物中有机碳释放到半分解枯落物和土壤中。25%、30%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分解使其中的碳元素释放到周边环境中,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均下降。【结论】夏季结束后半分解枯落物比未分解枯落物分解程度更高。凋落物一般在分解初期分解较快(易分解物质较多)而在后期分解较慢(易分解物质的消耗和难分解物质的积累)。抚育间伐不仅有利于枯落物分解,也有助于枯落物和土壤固碳。研究表明,在夏季,35%间伐强度林地枯落物分解程度高,枯落物和土壤固碳能力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安然 张雨秋 谭凌照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目的】本研究以吉林蛟河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抚育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作为生产力的指标,通过相关关系分析从3个物种多样性和5个林分结构指标中筛选出与生产力显著相关的变量,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伐对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在蓄积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采伐对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有负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661、-0.216;采伐通过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通过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物种丰富度。林分密度对物种丰富度、林分结构、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0.599、0.473。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310。物种丰富度对林分结构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414。物种丰富度影响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在生物量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除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无影响外,其他变量间的作用方式和蓄积生产力的模型相同。【结论】研究认为抚育采伐能直接或间接改变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而林分结构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物种多样性大,因此森林经营管理中,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应注重对林分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甜 朱玉杰 董希斌
以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间伐强度、不同间伐带宽的抚育改造,选取各样地土壤因子、枯落物持水因子、物种多样性因子和冠层结构因子共38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主客观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最小信息熵法确定组合权重,最后对生境因子进行单独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组合权重法得到各生境因子的权重大小,按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化学性质(0.370),枯落物持水性能(0.231),冠层结构(0.166),物种多样性(0.129),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爽 宋子龙 秦江环 孟令君 张春雨 赵秀海 何怀江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2 m×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科屹 张会儒 雷相东 娄明华 王全军 毛建国
[目的]以长白山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标树抚育采伐前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的变化,探索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森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6块面积1 hm2的样地,首先遵循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原理进行林木分类,选定目标树,伐除干扰树;再结合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原理,计算并分析抚育采伐前后目标树空间结构参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目标树抚育采伐后(1)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内的树种隔离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林木透光条件有所改善;目标树的竞争压力得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得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相东 陆元昌 张会儒 张则路 陈晓光
以15块人工落叶松纯林演化后形成的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为对象,间伐后12年观测结果,研究间伐对林分和树木生长、树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间伐强度分为2级:中度(平均为20%)和强度(平均为30%)。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保留木生长的显著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林分及单木的直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表现相同的趋势即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间伐没有显著地增加12年间的总收获量。伐后对照样地表现为较高的枯损,枯死木主要是落叶松和阔叶树。林分进界株数严重不足,进界的主要树种是云冷杉、阔叶树和红松,以耐荫树种为主。从枯损和进界看,如果能对红松和阔叶树进行保护,这种林分很可能逐渐演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纯 王晨 李耀翔 孟永斌
【目的】通过研究间伐强度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探究林带间伐后的生长状况、适应策略及恢复潜力。【方法】以5种间伐强度(15%、20%、25%、30%、35%)的次生林林带为研究对象,以未间伐林带为对照,分析了各间伐强度对树木NSC浓度及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1)云杉、冷杉和色木槭NSC各组分浓度在不同间伐强度样地中差异显著(P <0.05),且3个树种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曲线;3个树种的枝、干总NSC浓度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树叶总NSC浓度随间伐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不同树种总NSC浓度的峰值皆取自间伐林地,说明合理的间伐强度有利于林木NSC浓度的增加。其中云杉林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20%间伐强度,冷杉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15%间伐强度,色木槭总NSC浓度最高的样地为30%间伐强度;2)不同间伐强度林木器官NSC的分配格局有趋势性变化,树干NSC占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波动下降,树叶NSC的占比波动上升;不同间伐强度下树枝NSC占比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树木通过调节个体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和分配来适应抚育间伐作业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碳储存特征和分配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倩 王云琦 马超 王彬 李一凡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_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0.95 mg·m~(-2)·s~(-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2)·s~(-1),CO_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566.49、1 196.68、-1 761.63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日间净碳交换量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能解释14.1%~58.2%的日间净碳交换量变化,饱和水汽压差是日间净碳交换量限制因子,最适范围是0.5~1.0 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净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减弱;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是5 cm土温,二者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夜间净碳交换量随5 cm土温增大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是夜间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或小于0.28 m~(-3)·m~(-3)均会对夜间净碳交换量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与相近纬度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持平,总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和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则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怀江 张忠辉 张春雨 郝珉辉 姚杰 解蛰 高海涛 赵秀海
【目的】在东北次生针阔混交林开展不同强度采伐试验,探讨采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合理地开展营林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7月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次生针阔混交林内建立4块面积1 hm~2的标准地,于2011年冬季对其进行采伐处理,采伐强度(胸高断面积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7.24%(弱度采伐,LT),34.74%(中度采伐,MT)和51.87%(强度采伐,HT),从每块标准地中分别选取5块20 m×20 m样地,采伐2和4年后测定并分析林分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探讨采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采伐处理4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增长量与对照相比均呈增加趋势,除LT处理显著增加外(P0.05);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增长量与CK相比均降低,但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林分总胸高断面积和总蓄积量均比对照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LT和MT处理提高了单株胸高断面积增长量和单株蓄积增长量,HT处理降低了单株胸高断面积增长量和单株蓄积增长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伐2和4年后,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总体多度均有明显增加,但HT处理降低了乔木层多度;与采伐2年后相比,采伐4年后草本层多度降低;采伐未改变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但显著提高了灌木层和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其中MT处理对物种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影响最为明显;各处理间群落相似性指数较高,为中度相似或极相似水平。【结论】短期内,采伐对林分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能促进林分树高的生长;采伐虽未对林分总胸高断面积和总蓄积量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合理的采伐强度能提高单株胸高断面积和单株蓄积增长量,同时能够促进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提高。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维持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东北近熟针阔混交林的最适宜采伐强度为34.7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亢新刚 胡文力 董景林 王德胜 李冬兰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 彭鹏 何怀江 谭凌照 张新娜 吴相菊 刘兆刚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春 王立海 沈微
采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和与之配套的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对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观测样地不同强度择伐后,测定林地生长季土壤分室呼吸速率以及10cm土深处的温度和湿度,探讨生长季土壤各分室呼吸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层土壤呼吸速率生长季平均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观测期内枯枝落叶层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与采伐强度呈二次相关的关系(R2=0.806);根系呼吸速率生长季平均值逐年变化较复杂,差异较大,观测期内根系呼吸速率均值与采伐强度亦呈二次相关的关系(R2=0.415);矿质土壤呼吸速率生长季平均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与采伐强度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土壤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智慧 牟长城 王亚辉 李轩男 刘珽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不同林型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及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3种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冠下栽植红松25~35年及透光抚育25~30年)在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轻度透光抚育、强度透光抚育)下的土壤异养呼吸净碳排放量(CO_2和CH_4)、植被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确定林型和透光抚育强度对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1)3种林型土壤CO_2年均通量(159.94~207.43 mg/(m~2·h))既受透光抚育强度影响(强度透光抚育使蒙古栎红松林显著提高18.9%),也受林型影响(对照林分白桦红松林显著大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轻、强度透光抚育下3种林型相近);各透光抚育强度对3者的土壤CH_4年均通量(-0.047~-0.028 mg/(m~2·h))无显著影响,但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2)轻、强度透光抚育对3种林型的植被年净固碳量(1.66~3.99 t/(hm~2·a))无显著影响,但在各透光抚育强度下白桦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105.4%~124.1%和31.0%~32.6%),山杨红松林又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55.7%~71.1%);(3)轻度透光抚育对蒙古栎红松林(-1.93~-1.12 t/(hm~2·a))、白桦红松林(-0.13~0.46 t/(hm~2·a))和山杨红松林(-1.03~-0.65 t/(hm~2·a))碳汇已无显著影响,而强度透光抚育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与林型密切相关(蒙古栎红松林源强显著提高72.3%,白桦红松林由碳汇转化为弱源,山杨红松林源强变大但差异性不显著)。【结论】因此,从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维持森林碳汇方面考虑,对恢复较快的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可以采取强度透光抚育,而对恢复较慢的蒙古栎红松林则适宜采取轻度透光抚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窦艳星 侯琳 马红红 张硕新 田瑞选
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在42.65~86.03 mg·kg-1和91.30~510.76 mg·kg-1之间波动,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20%~0.39%和0.41%~2.05%;当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为35.86%~40.69%时,土壤DOC和MBC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茂金 闫文德 李树战 赵大勇 多祎帆
为了解不同碳输入对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采用树脂芯原位测定法对马尾松+樟树混交林不同处理(添加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根、去根添加凋落物、去根去除凋落物)下的土壤氮矿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处理下土壤累计净氮矿化量为添加凋落物(12.10 mg/kg)>去根添加凋落物(6.03 mg/kg)>去根(0.96 mg/kg)>去除凋落物(-0.46 mg/kg)>去根去除凋落(-0.63 mg/kg);NH4+-N、NO3--N含量在培养前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培养后,NH4+-N含量在添加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根、去根去除凋落物4种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之间N...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 氮矿化 树脂芯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