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2)
2023(8828)
2022(7443)
2021(7217)
2020(5928)
2019(13357)
2018(13379)
2017(25580)
2016(13517)
2015(15066)
2014(14391)
2013(13755)
2012(12025)
2011(10682)
2010(10950)
2009(10256)
2008(9499)
2007(8422)
2006(7190)
2005(6222)
作者
(35585)
(29573)
(29170)
(28311)
(18769)
(14153)
(13327)
(11389)
(11287)
(10415)
(9982)
(9963)
(9338)
(9170)
(9019)
(8852)
(8818)
(8815)
(8643)
(8455)
(7237)
(7158)
(7089)
(6855)
(6610)
(6577)
(6558)
(6528)
(5930)
(5910)
学科
(50181)
经济(50028)
管理(37485)
(33993)
(30423)
企业(30423)
方法(25687)
数学(20897)
数学方法(20361)
中国(14448)
(14207)
业经(13288)
理论(12323)
(11740)
(9924)
(9674)
(9532)
贸易(9519)
(9274)
(9178)
农业(8793)
地方(8375)
技术(7541)
(7160)
(7112)
(7090)
银行(7079)
(7005)
教育(6975)
财务(6963)
机构
学院(179224)
大学(175822)
管理(70409)
(68121)
经济(66656)
理学(61625)
理学院(60951)
管理学(59453)
管理学院(59144)
研究(54240)
中国(41037)
(36007)
科学(33936)
(31760)
(27283)
(26336)
(26020)
业大(26005)
中心(25796)
财经(25250)
(23702)
研究所(23621)
师范(23483)
(22971)
北京(21948)
农业(21322)
(21193)
经济学(20696)
技术(20502)
(19741)
基金
项目(124119)
科学(98779)
研究(91757)
基金(89765)
(77726)
国家(77081)
科学基金(67353)
社会(59654)
社会科(55523)
社会科学(55505)
(50051)
基金项目(46651)
教育(44223)
自然(43558)
自然科(42685)
自然科学(42676)
自然科学基金(41888)
(41595)
编号(38539)
资助(36739)
成果(30473)
重点(27841)
(26785)
(26491)
课题(26485)
(25968)
创新(24500)
项目编号(23930)
国家社会(23813)
科研(23770)
期刊
(74551)
经济(74551)
研究(48892)
中国(37047)
管理(27379)
学报(27277)
(25805)
科学(25263)
(24793)
教育(24771)
大学(21294)
学学(19857)
农业(17725)
技术(17335)
业经(14159)
(13554)
金融(13554)
经济研究(12721)
财经(12212)
(10604)
统计(10096)
(9461)
图书(9363)
(9294)
问题(8922)
(8914)
商业(8741)
技术经济(8440)
科技(8439)
决策(8259)
共检索到259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卓  郭占锋  
社会疏离给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消极影响。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疏离进行了社工干预实践。经验发现,"抗逆力"在社会工作中是一个强调联合个体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可以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逻辑层次上,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抗逆力。在干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疏离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社区为本"的理念,避免问题化取向,坚持优势取向、系统性介入、持续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等原则。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晗  许亚玲  陈维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04份数据为样本,探讨了直接上级的辱虐管理行为对"80前"和"80后"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作用,并对代际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与公众和学术界对"80后"员工"脆弱、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等评价大相径庭:辱虐管理对员工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80前"员工感受到的辱虐管理水平、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的均值水平均高于"80后"员工各变量均值水平,除孤立感外,其他变量在两组样本中的均值水平差异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代际的调节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亚煦  张育广  
本文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提出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及其主要方法,以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水平,分析了社会工作对高校志愿服务在服务专业化、工作广泛性、资源最大化方面的导向作用,提出在机制构建、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层面探索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联动,助推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丽  陈维政  
工作疏离感会减少员工的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并引发偏离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工作疏离感的形成因素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干预策略。工作疏离感的形成因素可归纳为个体特征、领导风格、人际关系等方面;工作疏离感干预策略主要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构建和谐人际氛围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互动,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考察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进而文章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具体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志强  唐继红  
顶岗实习期既是高职学生把专业理论转化为专业技能、熟悉职业规范并向职业人过渡的关键期,又是其心理危机的多发期。要实现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与干预,必须走出传统纯德育式工作思路与方法的束缚,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社会工作机构,采用社区工作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进行有效落实。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玉娜  
员工援助计划(EAP)旨在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和员工的身心健康,其应用在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呈展开之势。基于EAP的企业社会工作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的以企业、员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在中国实践中屡屡碰壁。文章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提出了"整体联动"的本土化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并对其组织方式和工作手法进行了总结。为促进这一模式的有效运用,本文进一步对其策略性方向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轶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应当划分为技能教授和实训练习两个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技能的教授和练习。然而这些方式缺乏与真实社会的联结,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和岗位要求的脱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教学与就业的对接,应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技能教授环节引入体验学习的方式,在实训练习环节引入服务—学习的方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长彬  杨忠  盛鑫  
工作疏离感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构成维度、后果变量等方面对工作疏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工作疏离感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邱剑  安芹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霞  
本文借鉴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分析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工作模式,能更好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和谐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