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0)
2023(7520)
2022(6075)
2021(5507)
2020(4332)
2019(9167)
2018(8861)
2017(16097)
2016(8479)
2015(9116)
2014(8453)
2013(8310)
2012(7530)
2011(7005)
2010(7239)
2009(7018)
2008(6922)
2007(6494)
2006(5776)
2005(4722)
作者
(23829)
(20373)
(19845)
(18841)
(12494)
(9565)
(8858)
(7684)
(7598)
(7105)
(6782)
(6703)
(6406)
(6333)
(6035)
(6003)
(5849)
(5767)
(5738)
(5615)
(4949)
(4818)
(4780)
(4572)
(4567)
(4522)
(4446)
(4434)
(4201)
(4132)
学科
(33230)
经济(33198)
(32483)
管理(27581)
(24128)
企业(24128)
(23145)
农业(15555)
业经(13684)
技术(11496)
中国(10742)
方法(10663)
(9867)
技术管理(9211)
(8785)
数学(8486)
数学方法(8403)
地方(8162)
农业经济(6954)
(6939)
(6367)
(6282)
银行(6268)
(6247)
发展(6151)
(6139)
(6078)
(5911)
工作(5710)
(5613)
机构
学院(121800)
大学(117811)
(50359)
经济(49218)
管理(48250)
理学(41820)
理学院(41390)
研究(41029)
管理学(40851)
管理学院(40601)
中国(30555)
(25023)
科学(23897)
(23811)
(22258)
中心(19258)
(19185)
(18940)
业大(18474)
农业(18063)
财经(17364)
研究所(17358)
(15866)
(15765)
师范(15734)
经济学(15489)
(14978)
(14791)
北京(14060)
(13971)
基金
项目(84493)
科学(68217)
研究(64543)
基金(61634)
(53605)
国家(53042)
科学基金(46045)
社会(44362)
社会科(41775)
社会科学(41764)
(35195)
基金项目(32529)
(28071)
教育(27772)
自然(26932)
自然科(26357)
自然科学(26349)
自然科学基金(25860)
编号(25581)
资助(22164)
(21040)
成果(20624)
(19773)
创新(19731)
国家社会(19050)
重点(18991)
(18342)
(18116)
课题(18072)
发展(16247)
期刊
(61936)
经济(61936)
研究(34207)
(30288)
中国(28036)
农业(19378)
学报(18840)
科学(18772)
管理(18618)
(16628)
大学(15173)
学学(14535)
业经(14179)
(12429)
金融(12429)
教育(12129)
技术(9952)
经济研究(8635)
财经(8330)
问题(8022)
科技(7966)
农业经济(7954)
农村(7874)
(7874)
(7839)
(7792)
(7305)
技术经济(6283)
社会(6188)
业大(5749)
共检索到181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金莹  刘艳灵  
处于前沿阵地的乡村是应急治理的重难点与薄弱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效能的提升对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蕴。以C市S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性观察与访谈掌握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治理措施,再基于抗逆力理论厘清乡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逻辑,发现乡村在应急治理中存在危机防范意识淡薄、群众力量动员不足、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薄弱、疫情信息透明度低等治理困境。故应以坚持属地管理、构建基层应急治理联防联控网提高联治力,以强化危机意识、信息化赋能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提高预防力,以重视基层医疗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资源提高保障力,以加强普法教育、完善考核与监督提高法治力,以增强信息透明度、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公信力等方式增强乡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抗逆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斌  刘祖云  
乡村治理实际上是在调整社区与村民、社区与国家以及村民与国家三对关系,在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三对关系分别对应社区民主、社区自治以及国家民主三个问题。在国家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社区—村民"比之传统的"国家—社会"理论框架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农村社区与村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奉献"关系,这种关系模式适应了社区民主化、生活伦理化的时代潮流,对现阶段农村社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较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控制—监督"关系更适合指导当前乡村治理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霞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农村审计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负责审计的部门多、手续多、审计时间长等。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创新农村治理管理模式和研究农村治理存在的问题,配合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正阳  徐晴  冯仲科  
针对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的森林经理学如何发展问题,该文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森林经理的新框架。新时代背景对于传统森林经理学的冲击是:森林经营可持轩性在森林生态系统所有功能和所有因子方面有意义上的拓展;对森林的经营被整合在了一个关于土地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更广阔的背景中;当今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成为森林经营的利益相关者;景观空间尺度成为新的尺度;应当在森林资源利用的各个层面上应用现代技术。一些诸如多功能、景观尺度、参与式、认证、适应性经营、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生态系统趋近等新概念,都要求林业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制定回应社会需求的森林规划,这就构成了森林经理学的新框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春城   王帅  
本文从外部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内部的“乡村自治秩序”两方面来理解乡村政治及其变迁,借助政策反馈理论的核心观点“政策塑造政治”搭建“政策-政治”分析框架,从政策过程角度阐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个时期的乡村政治及其变迁过程与机理。本文研究表明,反映不同时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政策安排会引起乡村社会内部政治活动参与方式的改变。受政策的解释效应、资源效应和学习效应影响,国家行动者和乡村行动者的认知、能力与行为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和自治力量对乡村社会的作用方式,二者分别塑造了新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新的乡村自治秩序,最终呈现为国家与乡村关系和乡村自治秩序的更迭,即政策过程重塑了乡村政治:由取消农业税时期的“悬浮给予”变迁为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又由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变迁为乡村振兴时期的“融合发展”。“政策-政治”分析框架所揭示的乡村政治变迁机理表明,在开展有关乡村的政策分析和政治分析时,既要关注政治对政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政策对政治的反作用,既要关注政策安排对乡村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更要关注政策过程对乡村政治所产生的重塑效应,以实现政策与政治的深度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马新建  顾阳  
本文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逆境情境,分析企业领导者"逆境淘汰"与"逆境胜任力缺失"的现象及原因,在阐释逆境胜任力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逆境胜任特征量表",探讨了企业领导者逆境胜任力的塑造机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锦博   张聪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网络平台涌现出一批以乡村扶贫为题材的网络电影,对我国农民形象的塑造、乡土情感话语的表达以及新农村故事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类电影对农民形象“模范化”、性格单一化等塑造特征进行了全新改变:通过设置与农民具有自然联系的乡土诗性空间,来观照农民个体的情感话语;通过生动的平民喜剧化农民形象,让观众了解乡土文化。但农民形象边缘化、标签化,新式农民形象模式化等也成了目前乡村扶贫题材网络电影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绍合  胡岳岷  陈雨霏  
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治理是一个沉寂了几百年的古老名词,进入21世纪开始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成为学术热词。但是,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中国乡村数量庞大,地域分布辽阔。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仍处于弱势地位,紧张的干群关系导致乡政村治互相扯皮,农地制度安排成为乡村治理的矛盾焦点,不发达的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治理的软肋。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框架,也就是说,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作用,坚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芮东根  
乡村空心化的报道日益增多,以乡村终结为代表的"地域衰退叙事"层出不穷。作为回应,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整体规划。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之处在于乡村动力问题的分析和指导框架的更新。鉴于此,"抗逆力"与"公共性"两个活跃于社会科学的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着力点等方面各有千秋,若将两者的"动态能动性"与"常态反思性"相结合,就能捕捉到当今乡村"风险"与"常态"同在的两大特点,继而促使我们从"风险性的主动应对"和"常态性的公共性营造"两个角度思考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问题,有利于在"动静结合"之中对乡村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风险做到"攻守兼备",真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始发   梁薇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坚实根基、核心主体和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革新拓展新质劳动对象,夯实国家安全主动权坚实根基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形塑国家安全主动权核心主体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生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质劳动资料,强化国家安全主动权关键支撑的科技力量,从而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根本途径。由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增强国家安全主动权的物质支撑力、人才支撑力和科技支撑力,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安全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平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蒋开镭  赵汀  
关键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刚毅  佘廉  纪丰伟  
本文基于应急执行力的行政特征与内涵,提出一个包含时间、资源、过程、决策以及技术5个维度以考量政府应急执行力的分析框架,旨在超越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具体形式,从整体性视角刻画政府应急执行力的不同构面并为应急执行力的体系构建提供指导。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曲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全球性生产组织网络体系得以持续强化,商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跨国跨境交易和流动的加工贸易,日益成为融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密切内地与台港澳经贸关系,为打造珠三角、长三角等世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