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4)
2023(5002)
2022(4562)
2021(4137)
2020(3939)
2019(9321)
2018(9283)
2017(17800)
2016(10278)
2015(11826)
2014(12114)
2013(12157)
2012(11723)
2011(10674)
2010(10752)
2009(10107)
2008(10379)
2007(9569)
2006(8005)
2005(7121)
作者
(34307)
(29108)
(28934)
(27592)
(18232)
(14126)
(13323)
(11631)
(10675)
(10346)
(9801)
(9640)
(9512)
(9378)
(9270)
(9227)
(9073)
(8676)
(8323)
(8230)
(7631)
(7340)
(7049)
(6700)
(6660)
(6526)
(6433)
(6383)
(6131)
(6122)
学科
(41976)
经济(41941)
(24920)
管理(24563)
方法(22527)
数学(20357)
数学方法(20194)
(18994)
企业(18994)
(12289)
(11772)
(10383)
(9647)
贸易(9646)
中国(9511)
(9398)
地方(8414)
农业(7998)
业经(7458)
(7054)
(6604)
(6377)
财务(6364)
财务管理(6343)
企业财务(5914)
(5840)
银行(5803)
环境(5769)
(5618)
金融(5613)
机构
大学(155304)
学院(154498)
(59272)
经济(57948)
研究(55770)
管理(53811)
理学(46458)
理学院(45871)
管理学(44874)
管理学院(44610)
(40489)
科学(39951)
中国(39843)
(33311)
农业(32864)
(31868)
业大(31029)
研究所(29496)
(26206)
中心(25676)
(23781)
农业大学(21387)
财经(21087)
北京(20619)
(19551)
(19211)
师范(19197)
(19067)
(18993)
科学院(18759)
基金
项目(104044)
科学(78514)
基金(73655)
研究(68688)
(67101)
国家(66584)
科学基金(54041)
(42481)
社会(40216)
基金项目(39358)
社会科(37957)
社会科学(37941)
自然(37797)
自然科(36870)
自然科学(36851)
(36397)
自然科学基金(36177)
教育(31678)
资助(30688)
编号(27627)
重点(24163)
计划(23000)
(22766)
成果(22651)
(22387)
(21263)
科技(21150)
科研(21079)
创新(20051)
课题(19412)
期刊
(62044)
经济(62044)
研究(39204)
(36712)
学报(35832)
科学(28450)
中国(28400)
大学(24600)
农业(24584)
学学(23646)
(21095)
管理(16669)
(14247)
教育(12608)
技术(12516)
(11612)
金融(11612)
业经(10423)
财经(10296)
业大(10185)
(10076)
经济研究(9979)
问题(8925)
(8801)
农业大学(8751)
技术经济(7926)
科技(7619)
统计(7401)
理论(7356)
(7195)
共检索到219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雪勤  刘金悦  胡玉琪  盛泽文  强胜  宋小玲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野大豆基因流动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方法]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S(父本)和内蒙古包头野大豆WS(母本)人工杂交F_1的自交种F_2为对象,研究F_2在农田土和荒地土2种土壤以及无杂草竞争和有杂草竞争2种种植条件下的适合度;并观察不同硬实率的F_2自交种子的种皮结构。[结果]F_2的出苗率为75.00%,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对于单株结荚数、单株饱粒数,4种种植方式下,F_2均显著低于WS;除在混种荒地土下F_2低于TS外,其他条件均高于TS或与TS相当。F_2的株高、百粒重以及地上部干生物量均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F_2自交种子出现种皮色和硬实率的明显分化,且种脐的开放程度及种皮表面是否有凹陷小孔是影响硬实率的关键因素。[结论]F_2均能完成生活史,且产生饱满种子,说明转基因大豆的花粉漂移到野大豆并产生杂交后代,杂交后代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彭于发  
【目的】评价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40-3-2作为加工原料引入中国可能带来的演化为杂草的生态风险,验证转基因大豆杂草化环境安全评价条款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农田生态环境下比较了抗性大豆、受体品种和当地常规品种的生存竞争能力、繁育能力、自生苗、种子落粒性和延续能力。【结果】在适宜季节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繁育能力明显低于当地常规品种,表现在复叶数少、植株较矮、结实率低;受体品种的生存竞争能力和常规品种相似,但繁育能力低于常规品种。在非适宜季节三者的生存竞争能力相似,而受体品种和抗性大豆的结实能力都比常规品种略强。3个品种的落粒性都不强,形成自生苗的可能性也都很小。所有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玲  王建  强胜  王晓蕾  闫静  伏建国  宋小玲  
[目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后代的适合度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能否成功逃逸到野生近缘种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3代子1代(BC_3F_2)和子2代(BC_3F_3)在田间条件下的适合度,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野芥菜、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_3F_2和BC3F3为材料,研究在低密度(每区15株)和高密度(每区30株)单种及不同种植比例(野芥菜、回交后代的混种比例分别为4∶1、3∶2和1∶1)混种条件下,野芥菜与BC_3F_2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元招  尹靖东  李德发  王凤来  
试验建立大豆中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采用双链DNASYBRGreenI结合染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扩增编码大豆凝集素的内参照基因lec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基因,绘制2种基因扩增的循环数拷贝数标准曲线图,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中的转基因含量;并作重现性和熔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lec和CaMV35s基因标准曲线方程线性好,R2值分别达到0.9997和0.9992。不同转基因含量的标准及模拟大豆样品定量显示,实测值与实际值接近,相对偏差5%~11%。SYBR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定量测定大豆中转基因品种的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惠林  贾芳  全宗华  崔海兰  李香菊  
【目的】转GAT和EPSPS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材料,喷施草甘膦后,评价草甘膦对杂草防除、大豆安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其将来商业化种植后的安全监测与杂草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除草效果: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施药后28 d调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株数,并剪取地上部分称取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对大豆安全性: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取4株大豆并标记,在喷药当天、药后7、14、21及28 d调查大豆株高和复叶数,观察药害,收获前每小区取50株大豆调查结荚数及产量。杂草发生情况: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避开除草效果取样点),调查并记录每种杂草种类、株数,计算每种杂草相对多度。【结果】转基因大豆喷施900、1 800和3 600 g a.i./hm2草甘膦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2016年分别为84.30%、95.22%和83.62%,阔叶杂草株防效分别为49.80%、64.52%和61.93%,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在95.36%和82.05%以上,2017年对禾本科和阔叶草株防效分别达94.93%和85.09%以上,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达98.00%和96.57%以上。转基因大豆喷施草甘膦对大豆生长没有不良影响,产量高于人工除草处理。两年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喷施草甘膦后杂草群落发生改变,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田不除草处理小区主要优势阔叶杂草为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禾本科杂草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共6种,喷施草甘膦900—3 600 g a.i./hm2后转基因大豆田5种主要优势杂草为打碗花、夏至草(Lagopsis supina)、马齿苋、牛筋草和狗尾草。【结论】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喷施草甘膦900—3 600 g a.i./hm2对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对大豆安全。因此,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将在我国有很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喷施草甘膦影响杂草种群的发生,如今后商业化种植需长期密切监测种群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文娟  刘勇  黄小琴  周西全  宋君  尹全  王东  陶李  张富丽  常丽娟  张蕾  雷绍荣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期喷施草甘膦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变化,阐明一定浓度的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生长繁育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过程中草甘膦喷施时间及浓度的合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1—V5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研究草甘膦对不同时期转基因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同期监测该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实际除草效果。【结果】1.23—12.30 kg.ai.hm-2的草甘膦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草甘膦超过推荐剂量1.23—2.46 kg.ai.hm...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志辉  杨立桃  艾晓杰  张大兵  邹思湘  
为了分析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大鼠生理代谢水平的影响及其内源和外源基因遗传转移的情况,选用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饲喂含30%转基因抗草苷膦豆粕和含30%非转基因豆粕的大鼠配合饲料,连续饲喂30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鼠体重,血清中尿素氮(SUN)、葡萄糖、天冬氨酸转氨酶(GPT)和血清总胆固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利用定性PCR方法检测试验大鼠的血液、肌肉、肝脏、胰脏、肾脏、胃及肠道内容物中的转基因豆粕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结果表明,在用含转基因豆粕的饲料饲喂的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了转基因豆粕的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片段,而在其血液及各组织器官中则没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原向阳  郭平毅  张丽光  王鑫  姚满生  王宏富  
【目的】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阐明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常规大豆对草甘膦及其剂量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研究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合成,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对两种药剂的抗性高于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4个大豆品种叶片的莽草酸含量随着草甘膦两种制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RR1和RR2的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全  李忆  侯雪  刘勇  王东  张富丽  刘文娟  常丽娟  宋君  
根据抗草甘膦大豆MON89788分子特征,选择大豆内源参照基因(LectiN)、玄参花叶病毒启动子(P-FMV 35S)、豌豆终止子(t-e93')和目的基因(cP4-ePSPS)4个基因作为复合PcR检测基因,其特异性引物序列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测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最终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除内源基因在外的3种外源基因复合PcR检测体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赵凤梧  刘冬成  张爱民  
以旱稻非糯性基因型远FH 2-1(旱稻65×长芒稗)为母本,高粱非糯性基因型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2分离出糯性胚乳新性状。据群体1 712株调查,糯性植株为340株,非糯性植株为1 372株。χ2分析结果,该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互作影响,符合13∶3抑制作用分离比例,不同于前人水稻糯性胚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大伟  陈立杰  段玉玺  
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高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辽豆15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将杂交后代分为抗池和感池。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大豆根系总蛋白质,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研究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胁迫下不同抗性大豆杂交后代根系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池、感池分别有367,372个蛋白点在银染的2-D胶上分离,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software对2-D胶分析后,以感池为参考胶,抗池有6个蛋白点特异表达,13个蛋白点的含量上调2倍以上,4个蛋白点的含量下调2倍以上,感池有4个蛋白点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占辉  高亦珂  刘菁芸  张启翔  
通过观测野鸢尾(Iris dichotoma)×射干(I.domestica)杂交F2代群体(n=61)中每一个体的株高、花径、花数、花色和彩斑等14个表型性状,对F2代与双亲性状差异、群体性状变异、主要性状间遗传相关性及花色遗传变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F2群体性状变异特点,指导夏季开花鸢尾育种实践。结果表明:F2代12个性状中,8个性状的观测值居于双亲之间;除花朵直径和花朵数量外,花葶长等10个性状基本均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外花被长与内花被长和外花被宽与内花被宽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734,趋于连锁遗传;对颜色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淑婕   郭诗芬   彭雅雯   刘忠松  
根据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与甘蓝型油菜‘中双11’杂交后代F_2和BC_1F_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芥甘杂种后代中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3、A~n08、A~n09、A~n10、C~n03、C~n09等6条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03、A~j10染色体在BC_1F_1群体中未见丢失,但B~j07染色体丢失频率最高,达62.83%;F_2群体中,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B~j基因组染色体比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C~n基因组染色体丢失多,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8、C~n03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B~j08染色体丢失少,分别为1.36%、1.36%和0.90%,而B~j07染色体丢失多,达56.56%;BC_1F_1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0,最高达5.31,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1.95,最高达12.85;F_2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6,最高达17.70,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2.18,最高达23.05。综上,芥甘杂交后代中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比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遗传物质更容易丢失,要将芥菜型油菜优异的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优质种质,需在油菜芥甘杂交育种的早期世代促进其染色体重组配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淑婕   郭诗芬   彭雅雯   刘忠松  
根据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与甘蓝型油菜‘中双11’杂交后代F_2和BC_1F_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芥甘杂种后代中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3、A~n08、A~n09、A~n10、C~n03、C~n09等6条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03、A~j10染色体在BC_1F_1群体中未见丢失,但B~j07染色体丢失频率最高,达62.83%;F_2群体中,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B~j基因组染色体比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C~n基因组染色体丢失多,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8、C~n03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B~j08染色体丢失少,分别为1.36%、1.36%和0.90%,而B~j07染色体丢失多,达56.56%;BC_1F_1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0,最高达5.31,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1.95,最高达12.85;F_2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6,最高达17.70,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2.18,最高达23.05。综上,芥甘杂交后代中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比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遗传物质更容易丢失,要将芥菜型油菜优异的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优质种质,需在油菜芥甘杂交育种的早期世代促进其染色体重组配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