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7)
2023(10577)
2022(9538)
2021(9102)
2020(7812)
2019(18117)
2018(18183)
2017(34519)
2016(19449)
2015(21876)
2014(21848)
2013(21702)
2012(19809)
2011(17757)
2010(17665)
2009(16078)
2008(15481)
2007(13219)
2006(11238)
2005(9776)
作者
(58217)
(48446)
(48390)
(45847)
(30900)
(23480)
(21846)
(19339)
(18444)
(17396)
(16553)
(16288)
(15418)
(15368)
(15056)
(15009)
(14993)
(14572)
(13826)
(13716)
(12423)
(11897)
(11820)
(10948)
(10927)
(10896)
(10857)
(10554)
(10081)
(9868)
学科
(73524)
经济(73447)
管理(52342)
(49548)
(41848)
企业(41848)
方法(38765)
数学(34112)
数学方法(33569)
(18330)
(18151)
中国(17600)
(16868)
业经(15382)
地方(14865)
理论(13079)
(12390)
贸易(12384)
(12220)
农业(12175)
(11999)
技术(11484)
环境(11348)
(11118)
(11058)
财务(10991)
财务管理(10975)
企业财务(10402)
(10184)
教育(9837)
机构
大学(271158)
学院(269937)
管理(107276)
(97612)
经济(95265)
理学(94127)
理学院(92996)
研究(91483)
管理学(90894)
管理学院(90432)
中国(64044)
科学(63046)
(58307)
(52319)
(48266)
业大(47583)
研究所(44759)
(42354)
农业(41738)
中心(40667)
(38141)
北京(36705)
(35475)
师范(35067)
财经(34795)
(33006)
(31667)
(31569)
技术(31289)
(28297)
基金
项目(195230)
科学(150881)
基金(139554)
研究(136205)
(124563)
国家(123540)
科学基金(104108)
社会(81472)
(78695)
社会科(77043)
社会科学(77021)
基金项目(74387)
自然(71936)
自然科(70258)
自然科学(70237)
自然科学基金(68912)
(66600)
教育(62882)
资助(58956)
编号(55289)
成果(44435)
重点(43894)
(41639)
(41030)
(40577)
课题(38849)
计划(38728)
科研(38260)
创新(37809)
大学(35568)
期刊
(100858)
经济(100858)
研究(72960)
学报(52275)
中国(47726)
(47217)
科学(44928)
管理(38009)
大学(37179)
学学(35206)
农业(33212)
教育(30186)
(30099)
技术(23343)
(17911)
(17870)
金融(17870)
业经(16742)
经济研究(15752)
财经(15610)
图书(15521)
科技(14851)
业大(14370)
(13647)
理论(13166)
(13083)
问题(13070)
林业(12926)
技术经济(12840)
实践(12379)
共检索到376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间的关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李生荣  任勇  周强  陶军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兴普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贵苏  杜瑞恒  张喜英  
对谷子根部性状的遗传及根的地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高秆、矮秆材料的根重、根伤流液大小均是受遗传控制的性状。高秆材料的根条数明显地高于矮秆材料。谷子的根部性状与产量及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根条多、根重大、后期根伤流液大小适中对植株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成非常有利。根系大、在耕作层的分布范围广、后期根活力大、不早衰是高秆材料在产量上明显优于矮秆材料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文业  孙玉  张美荣  裴自友  孙善澄  李丕皋  封如敏  
李丕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导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33。通过对分33进行细胞学鉴定和对其穗分枝特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分33的基本核型及带型均为普通小麦型,为一普通小麦新品系;分33的穗分枝特性源于分枝型的圆锥小麦;分33小麦新品系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虽然穗分枝性状表达的程度不同,但均具穗分枝特性,且与分枝型圆锥小麦的遗传稳定性相似,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穗分枝性状的表达受两对隐性基因的控制,并可能受到一些修饰基因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书娈  陈秀敏  乔文臣  孟祥海  魏建伟  李丁  
通过对冬小麦品种衡观35灌浆期粒重干物质积累研究,初步发现该品种灌浆前期灌浆速率略低于对照,灌浆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明显比对照增长量多,且增长率快。整个灌浆期,平均日增量比对照高0.007g,相对增长率高18.92%。灌浆特点是灌浆前、中期旗叶比对照贡献率大,后期贡献率小,5月30日后的灌浆中后期旗叶贡献率明显比对照低;倒二叶在灌浆中、后期比对照贡献率大,前期与对照接近。除旗叶外,该品种倒二叶不仅灌浆前、中期起很大作用,在灌浆中、后期,对照倒二叶失去功能时,该品种倒二叶功能仍然很强,贡献率达2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兆夏  蒋国梁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具有明显的倾母现象,28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穗发芽率差异显著。不抗×抗和抗×不抗两组杂交组合F1、F2的抗穗发芽性表明,F1代的母体效应在F2仍能得到保持,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具有倾母遗传特点。白粒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但亦有主基因的作用。多数组合的穗发芽敏感性呈部分显性。抗穗发芽性的广义遗传力中等偏高,平均6307%。用抗性亲本回交可提高其后代的抗穗发芽性。在小麦白粒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中,早、中代选择及回交育种是可行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又佳  刘世家  吴兆苏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对后代穗发芽抗性的影响没有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振羽  冯晶  白玉路  蔺瑞明  彭云良  徐世昌  
本研究在苗期对小麦品种Holdfast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温敏微效基因检测,并构建Holdfast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对其成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oldfast苗期常温下对中国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和CYR33高度感病,高温下可诱导温敏微效基因表达;成株期大田条件下Holdfast对CYR32免疫,由1对显性和2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确认,Holdfast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全生育期抗病基因、1对显性成株抗病基因和2对隐性温敏微效抗病基因。建议将其作为抗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杨家秀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得杂种F1和F2群体。对杂种F1和F2群体分小种(CYR30和CYR31)接种鉴定表明,杂种F1抗性反应型与抗病亲本Decoy1/Ae.tauschi510一致,为免疫-高抗;杂种F2群体中免疫-高抗单株与抗-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即9∶7。分析表明,Decoy1/Ae.tauschi510对条中30、条中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应辉  周倩倩  罗丽华  
大穗是水稻高产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揭示大穗形成遗传机制是品种选育的理论基础。综述水稻穗粒数基因/QTL定位和克隆以及与穗粒数有关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等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洁  周荣全  吴玉川  宋新颖  林琪  穆平  
为研究小麦穗部性状的变化特点,以不同水分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水旱分离群体为材料,对小麦的9个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群体表现极为显著的超亲分离,分布呈偏态单峰和偏态多峰,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穗长、不孕小穗数、小穗着生密度和芒长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有效小穗数、小穗粒数、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符合1对主基因遗传模型。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着生密度和芒长,5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分别为88%,73%,64%,67%,95%,芒长的变异系数呈最高值为41%,因此,可能有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这些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解松峰  吉万全  王长有  胡卫国  李俊  张耀元  师晓曦  张俊杰  张宏  陈春环  
【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绍强  郑王义  谢咸升  李峰  宋保林  
利用3个抗黄矮病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F1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在所有亲本材料中,R96330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最高,后代组合中存在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晶  淦爱华  徐世昌  蔺瑞明  王凤涛  马占鸿  
南大2419(Mentana)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分析与等位性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分小种(菌系)鉴定,分析南大2419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特点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异同。结果发现:南大2419对Su-1和86036菌系的抗性正交由3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对CY26小种抗性正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所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正反交抗病遗传特点不同,可能与细胞质效应有关。等位性分析表明南大2419所含的3对主效基因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系中的主效基因Yr7、Yr8、Yr9、Yr10、Yr17、Yr19、Yr22、Yr23、Yr27和Yr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