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07)
- 2023(3447)
- 2022(2790)
- 2021(2920)
- 2020(2444)
- 2019(5228)
- 2018(5341)
- 2017(8236)
- 2016(5716)
- 2015(7048)
- 2014(7029)
- 2013(5954)
- 2012(5477)
- 2011(5076)
- 2010(5233)
- 2009(4584)
- 2008(4615)
- 2007(4522)
- 2006(4037)
- 2005(3206)
- 学科
- 济(11030)
- 经济(11021)
- 管理(9895)
- 教育(8831)
- 中国(7728)
- 地方(5675)
- 农(5668)
- 教学(5530)
- 学校(4835)
- 业(4775)
- 工作(4505)
- 理论(4476)
- 政治(4356)
- 思想(4279)
- 思想政治(4193)
- 政治教育(4193)
- 治教(4193)
- 德育(4160)
- 农业(3726)
- 研究(3357)
- 业经(3291)
- 学法(3175)
- 教学法(3175)
- 学(3076)
- 企(2836)
- 企业(2836)
- 图书(2757)
- 书馆(2497)
- 图书馆(2497)
- 和(2431)
- 机构
- 大学(68260)
- 学院(62795)
- 研究(23792)
- 科学(16113)
- 管理(15843)
- 京(15246)
- 济(15156)
- 中国(14472)
- 经济(14397)
- 范(14205)
- 师范(14084)
- 农(13647)
- 教育(13034)
- 理学(12438)
- 所(12255)
- 理学院(12154)
- 业大(11523)
- 江(11523)
- 管理学(11506)
- 管理学院(11401)
- 研究所(11133)
- 农业(10744)
- 中心(10634)
- 师范大学(10490)
- 南(10211)
- 技术(9970)
- 州(9962)
- 北京(9894)
- 省(9283)
- 图书(8926)
共检索到114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云南大学 师资建设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石嘉 朱通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图书馆在抢救中国文化、恢复图书馆事业、发起文化救亡运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抗战爆发后,日军有意破坏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国立大学图书馆也惨遭劫难,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只得内迁、重建。各图书馆通过积极寻找馆舍、增加藏书数量、调整运营管理等措施得以重建,并且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各图书馆采取征集抗战史料,抢救珍贵典籍,购置、编印及展览救亡图书,助力后方民众教育等措施,担负起文化救国、传承文脉的重要使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立英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后方各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战的典型代表,因而也是西南边疆抗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服务团60人的编制从出征开始就处于动态,最多时达61人,最少时54人该服务团,从未出现过整60人的情形;第二,除团员回忆录外,笔者尚未发现日俘称团员为"女南蛮"的记载,却看到外省人称之为"女苗兵"的资料;第三,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前后两期,第二期的组建较第一期更完备,训练更严格,但受时局影响,未能出发前线。这些谬误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研究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和云南抗日战争史的态度、资料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抗战 团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浩然 马万利
民国前期,云南粮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随着抗战爆发,由于农业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资料匮乏、粮食需求增多和分配机制低效等原因,导致云南农村破败、粮食产出锐减、供求失衡、粮价指数和零售品价格指数上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应对粮食危机,云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种植面积、统制流通环节和抑制消费等措施减缓粮价恶性上涨的压力。但由于云南省政府更多关注流通领域的统制,导致粮政无法根本解决抗战时期的云南粮食危机,由此推动了战后昆明民主运动的开展和云南的和平解放。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云南 粮食危机 政府应对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海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强化税政管理,调适直接税制体系,拓展直接税源,加大稽征力度,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云南省财税领域的介入。但从央地关系与征纳关系的视角分析,稽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阻力与困境。就战时云南直接税收结构来看,各税目收入变化很大,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在稽征成效上,既取得税收收益逐年递增的成绩,但也存在征收数与纳库数之间留有缺口、税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脆弱性、税收汲取能力下降以及征管体制缺失、绩效低下等负面问题。战时作为"央税"属性的直接税制介入云南地方社会后,解构了战前"相对独立"的云南地方税收格局,展现直接税收与政治社会场域互动的丰富图景;也隐藏着特殊战时背景下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势力的又一轮博弈;还反映出征、纳主体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并在税收社会土壤的制约下,对征税的不同认知与执行策略。这为观察战时国民政府边疆地区的财税治理样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云南 直接税 纳税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抗战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制订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打乱了进程的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政策的紧缩也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八年抗战中,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恢复调整、发展壮大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研究所数量、招生人数以及专业分布,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高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所属地的实际,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以专业模式进行,适应国家战时需要。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建国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研究生教育 历史变迁 发展特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根福
作者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资料,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流迁情况。作者认为,抗战期间人口流迁大致可分为“九一八”事变后、全面抗战初期、全面抗战中后期3个阶段。流迁人口数量随战局发展变化而波动,在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因大片领土的丧失,流迁人口就多;在战略相持阶段,流迁人口则相对较少,变化比较平稳。抗战时期流迁人口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大后方、省内或邻省安全区、租界与港澳地区、抗日根据地、东北及沦陷区城市等地。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人口流迁 数量 过程 分布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乔
抗战相持阶段,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威胁,湖南民众生命朝不保夕。同时,神权迷信活动泛滥,妨碍了抗战运动的开展,国民政府因此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指导民众礼俗以期改变迷信泛滥局面。湖南省各县地方政府对于破除迷信神权的法令大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普遍采取了婉言劝告、宣传、巡查等方式来防止迷信活动泛滥,其成效虽有限,但对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提高民众觉悟,维护抗战国策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湖南 破除迷信运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蓉蓉 李飞
为克服抗战前军事教育成效不彰的弊端,国民政府利用抗战初期战区高校内迁和教育政策调整之机,进行大学军事教育改革,通过严格军事教官的遴选与管理、增设军事教育课程、完善军事教育内容等方式,加大大学军事教育的实施力度。战时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的精神国防,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大学军事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顾云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救济和补助因战争而被迫中断学业的高中毕业生,并为高等学校提供专业预备训练,教育部特别创立了大学先修班。大学先修班分教育部特设先修班和国立大学附设先修班。大学先修班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独创性。大学先修班与抗战进程相始终,它在救济青年学生学业、增进专业性向和学术兴趣、奠定其从事高深学术研究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学先修班 先修课程 国立大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牛力
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教授,收入显著下降。1942—1945年间,大学教授的薪津实值不及战前1/10,陷入空前的“薪津洼地”。教授生活困窘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影响到政治稳定,为政学各界瞩目。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济教授生活,以教员奖助金、久任奖励金和学术研究费最具代表。美国援华会在华成立教授补助金管理委员会,并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等机构对大学教授开展医药救助和研究补助。国民政府和民间机构的救助各有侧重,互有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但战时救济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教授生活,仅仅是将其“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直到抗战胜利,大学教授的收入才有所回升。
关键词:
全面抗战 大学教授 救济 援华会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晓军 隋红岩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坚持为教学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经费预算和使用方面形成了与战前完全不同的特点,如:通货膨胀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采购教学用书困难;外汇管制;由于战争,即使有外汇也难以及时购得外文书刊等。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高等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经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菁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不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内容 经济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解小明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地位逐渐凸显,内容上中共围绕着抗日、民主、科学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上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宪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