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03)
- 2023(3272)
- 2022(2628)
- 2021(2533)
- 2020(2076)
- 2019(4628)
- 2018(4567)
- 2017(7894)
- 2016(4628)
- 2015(5432)
- 2014(5319)
- 2013(5339)
- 2012(5119)
- 2011(4745)
- 2010(4915)
- 2009(4476)
- 2008(4719)
- 2007(4407)
- 2006(4128)
- 2005(3500)
- 学科
- 济(16715)
- 经济(16693)
- 管理(14929)
- 业(9521)
- 企(7396)
- 企业(7396)
- 中国(7210)
- 农(5849)
- 地方(5812)
- 资源(5347)
- 方法(4672)
- 业经(4476)
- 环境(4467)
- 和(4218)
- 财(4215)
- 学(3907)
- 发(3848)
- 农业(3835)
- 制(3818)
- 数学(3700)
- 数学方法(3668)
- 教育(3243)
- 人事(3059)
- 人事管理(3059)
- 理论(2949)
- 划(2811)
- 策(2784)
- 建设(2730)
- 及其(2697)
- 体(2466)
- 机构
- 学院(62573)
- 大学(62492)
- 研究(25400)
- 济(22912)
- 经济(22230)
- 管理(21521)
- 中国(19796)
- 理学(17220)
- 理学院(16984)
- 科学(16775)
- 管理学(16648)
- 管理学院(16522)
- 京(14973)
- 农(13814)
- 所(13770)
- 研究所(12317)
- 中心(11657)
- 江(11598)
- 财(11384)
- 农业(10751)
- 业大(10293)
- 省(10249)
- 北京(9595)
- 范(9370)
- 师范(9256)
- 州(9122)
- 院(9120)
- 科学院(8538)
- 技术(8315)
- 财经(7976)
- 基金
- 项目(40513)
- 科学(30550)
- 研究(30162)
- 基金(26991)
- 家(24269)
- 国家(24037)
- 科学基金(19621)
- 社会(17590)
- 省(16971)
- 社会科(16478)
- 社会科学(16473)
- 基金项目(14139)
- 划(13997)
- 教育(13852)
- 编号(13110)
- 自然(12648)
- 自然科(12160)
- 自然科学(12153)
- 自然科学基金(11921)
- 成果(11243)
- 资助(10878)
- 课题(9824)
- 发(9632)
- 重点(9570)
- 部(8718)
- 创(8070)
- 年(7790)
- 创新(7624)
- 项目编号(7569)
- 科研(7543)
共检索到113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红娟
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要的经济行政机构。从1936年开始筹划重工业建设,直至抗战结束,资源委员会一直担当国防重工业建设的经营管理之责。在战争的险恶环境中,为保证所属企业的有效运转,资委会采用了多种渠道的资金动员方式。资委会所属企业的创业经费,由国库拨款,通过财政渠道进行;营业流动资金向金融机关或其它单位借贷;将特矿盈余转用于生产建设,促进了建设资金的积累;此外,产品销售预收定金,与买方签订增产和约,取得合作协助金等。广泛的资金动员渠道,将与生产有关的各方都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融资过程,提高了国营事业的经营效率,资委会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也由此得以展现。
关键词:
资源委员会 重工业建设 资金动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邵俊敏 余进东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5年设立,1936年开始筹划重工业建设,直至抗战结束,一直规划管理国家重工业建设。过去学界对其主导下的重工业建设贬多褒少,本文首次运用经济统计学相关原理,从数量上考察工业化经营状况,以期对这一时期的重工业建设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资源委员会 工业化 抗战 绩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海燕
文章以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在广西的活动为基点,论述资源委员会对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及融合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产生这种促进作用的政府作用、民间力量、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战时公营企业与民族经济融合的关系。研究认为,当今要发展民族经济,应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福寿
国民党政府之资源委员会是旧中国经济上的“庞然大物”。它从1932年诞生后,“白手起家”举办重工业,经过17年的经营,到解放前夕垄断了全国的重工业。因此,它在中国工业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评价这个“庞然大物”,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人们在论及资源委员会的性质和历史作用时,一般是把它置于官僚资本之中,把它说成是落后的、反动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如果从一个方面看,这些结论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范章
为了破除"土地财政",更需贯彻"政企分开"。我建议国家应在各级建立国有资源(包括土地)委员会,作为国有资源的所有者载体,受各级"人大"管辖,对各级"人大"负责,接受本地政府的监督,维护和贯彻政府有关自然资源管理、保护的政策及法规。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主管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慧君
本文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工业开发活动为线索,全面论述了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工业开发活动,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了资源委员会在甘肃工业开发活动的功过得失。认为: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工业开发活动,是近现代甘肃工业化的继续,它努力发展近现代工业,健全工业门类,合理配置工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对甘肃近现代工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开发活动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资源委员会 甘肃 工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范章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须要"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有一定界限,它不应主导全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应该从经营性竞争性事业行业和领域中退出的是政府,而不是国有企业,应在各级"人大"领导下重塑国资委和建立国家资源委员会,实现政府"瘦身"计划。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和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分开,彻底贯彻"政企分开",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所必需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成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 政企分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经济制度讲,其基本"特色"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跟市场经济相"结合",其核心本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旷古未有、旷世未见的制度创新。中国在改革探索中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和"结合"方法,即国企改革,关键是"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把国企改革成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微观经济基础"。"政企分开"的要点,是把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各级政府)跟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在体制上分开,政府只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从事经营性国企的经营;要重塑"国资委",负责统辖经营性国企,同时成立国家资源委员会,二者受"人大"委托作为国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范章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房价飚升难抑,其体制根源在于"政企不分"。必须在认识上分清、在实践中分开两类性质、职能、营运原则不同的国有企业:一是政府给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屋的国企,属于政府提供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福利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政府财政支持,公屋归政府掌有和分配;二是经营性国有房地产企业。经营性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定位: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阶段应主要经营中低档商品房,培育、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同时也应鼓励、支持私人企业经营中低档商品房。此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配套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政企分开 土地财政 财产性收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荫贵
中国股票推进会是在抗战爆发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时期出现的民间金融团体。作者通过对中国股票推进会的分析,认为国家权力出现某种真空时,民间社团可以打破或填补这种真空,进而起到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源重组和改变的作用。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股票推进会 民间社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菁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不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内容 经济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解小明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地位逐渐凸显,内容上中共围绕着抗日、民主、科学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上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宪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云南大学 师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