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5)
- 2023(10866)
- 2022(9601)
- 2021(9410)
- 2020(7655)
- 2019(17922)
- 2018(18088)
- 2017(33276)
- 2016(19050)
- 2015(21685)
- 2014(21802)
- 2013(20661)
- 2012(18931)
- 2011(17063)
- 2010(17103)
- 2009(14996)
- 2008(14360)
- 2007(12329)
- 2006(10880)
- 2005(9402)
- 学科
- 济(63791)
- 经济(63710)
- 管理(47606)
- 业(45365)
- 企(37961)
- 企业(37961)
- 方法(30775)
- 数学(26496)
- 数学方法(26166)
- 中国(22447)
- 教育(22322)
- 农(17640)
- 学(17281)
- 财(15508)
- 理论(14955)
- 业经(14145)
- 地方(12964)
- 技术(11923)
- 农业(11674)
- 和(11118)
- 贸(11105)
- 贸易(11099)
- 易(10780)
- 制(10186)
- 环境(10077)
- 发(9597)
- 务(9562)
- 财务(9500)
- 财务管理(9482)
- 教学(9467)
- 机构
- 大学(259756)
- 学院(253740)
- 管理(98610)
- 济(89604)
- 经济(87327)
- 研究(87321)
- 理学(86236)
- 理学院(85150)
- 管理学(83577)
- 管理学院(83098)
- 京(57076)
- 中国(56675)
- 科学(55782)
- 所(43775)
- 范(43394)
- 师范(43092)
- 研究所(40408)
- 财(39836)
- 农(39358)
- 业大(38526)
- 中心(38083)
- 北京(36702)
- 教育(36558)
- 江(36518)
- 师范大学(35479)
- 财经(32646)
- 院(31513)
- 技术(31010)
- 农业(30860)
- 经(29786)
- 基金
- 项目(178708)
- 科学(140970)
- 研究(135994)
- 基金(126450)
- 家(110203)
- 国家(108871)
- 科学基金(92387)
- 社会(81684)
- 社会科(76990)
- 社会科学(76967)
- 省(70978)
- 教育(68693)
- 基金项目(67526)
- 划(61731)
- 自然(60139)
- 自然科(58697)
- 自然科学(58681)
- 编号(57945)
- 自然科学基金(57602)
- 资助(51416)
- 成果(49247)
- 课题(42109)
- 重点(40743)
- 部(40552)
- 发(38431)
- 创(37459)
- 项目编号(35834)
- 教育部(35158)
- 创新(34560)
- 年(34273)
共检索到366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红香
边民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20世纪初,受西方外来势力侵袭和地方势力裹挟,地处滇黔川边的石门坎苗民国家认同混乱;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提升边民国家意识、一致对敌成了当务之急。国民政府汲取教育缺场、人为我谋之教训,以国家认同教育入手,通过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精英的双向互动,促使石门坎边民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做为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投身到保国卫家的爱国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史例说明,边教作为边民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场,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既需国家的主导,又需发挥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回顾这段历史,应汲取边地国家教育缺场所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强调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力量,依靠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边疆之繁荣稳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抗战爆发后,一方面,军工生产与后方建设物资开发十分紧迫,民族工业略有抬头机会,急需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战争带来大批青年学生颠沛流离陷入失学失业困境,需要收容、训练和安置。基于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在资金投入、政策制定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建设力度,使得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抗战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制订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打乱了进程的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政策的紧缩也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八年抗战中,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恢复调整、发展壮大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研究所数量、招生人数以及专业分布,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高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所属地的实际,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以专业模式进行,适应国家战时需要。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建国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研究生教育 历史变迁 发展特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正龙
抗战期间,西康省职业教育在国民政府"战时应做平时看"方针指导下,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团体及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级为主,初、中、高三个层次均有不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就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来看,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充分。西康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自然、人口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制约,各要素间彼此关联,交互作用,抑制了西康省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西康省 职业教育 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留宝 廖声丰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抗战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概况、学校管理及建设等方面予以较为具体而细致的考察与分析,这不仅丰富了抗战史的研究,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从整体上而言,学术界的研究仍注重于整体性概括,而缺乏对内在机理运作的分析,为此应在个案研究、区域特色呈现、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创新以及史料的挖掘上精耕细作,以期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 研究综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蓉蓉 李飞
为克服抗战前军事教育成效不彰的弊端,国民政府利用抗战初期战区高校内迁和教育政策调整之机,进行大学军事教育改革,通过严格军事教官的遴选与管理、增设军事教育课程、完善军事教育内容等方式,加大大学军事教育的实施力度。战时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的精神国防,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大学军事教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易棉阳
以抗战时期历年货币发行量为解释变量,以抗战时期物价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的发行量和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发行与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4127,即货币发行量每增长1%,物价指数上涨1.4127%,这表明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但国民政府却主要通过物质供需平衡来治理通货膨胀,没有采取严格控制通货发行来管制物价,治理措施严重失当是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通货膨胀 计量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磊
南京国民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内债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5月13日发行的3000万元的“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与1928年1月11日发行的4000万元的“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分别对“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的稳固与蒋介石下野后的复出起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27—1931年的短短5年间,国民政府发行的内债较之北洋政府16年的总额还多1倍左右。可以说,十年内战时期,公债政策是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及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的内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迄今为止,经济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债尚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照青
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问题成为晋察冀边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日寇的破坏、掠夺与经济封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根本原因;边区政府为了筹措抗日经费,迫不得已超量发行货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和贸易逆差也是推动边区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边区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物价问题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供求关系、发行关系以及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边区政府的物价管理工作,保障了战时最基本的军需与民生,繁荣了边区市场,积累了物价管理的经验。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晋察冀边区 物价 物价管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菁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不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内容 经济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熊斌
抗战时期,社会舆论与国民政府共同确立了消费合作社的基本经营原则。为完善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时人积极倡导运用广告媒介进行宣传,要求提高营业员素质以吸引社员,主张通过合作竞赛诱发其内在活力;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业务人才培养;为增进社员福利以及资金周转便利,消费合作社又号召发展公用、专营与兼营业务。这些经营管理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受人才缺乏、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一些思想的践行效果不甚理想。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消费合作社 经营原则 经营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