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
- 2023(1031)
- 2022(1036)
- 2021(954)
- 2020(795)
- 2019(1650)
- 2018(1685)
- 2017(3390)
- 2016(2046)
- 2015(2155)
- 2014(1912)
- 2013(1957)
- 2012(1973)
- 2011(1938)
- 2010(1950)
- 2009(1633)
- 2008(1608)
- 2007(1325)
- 2006(1212)
- 2005(1133)
- 学科
- 济(7040)
- 经济(7034)
- 方法(3462)
- 数学(3313)
- 数学方法(3307)
- 管理(2303)
- 业(1820)
- 地方(1649)
- 学(1599)
- 融(1582)
- 金融(1579)
- 中国(1498)
- 银(1462)
- 银行(1452)
- 行(1412)
- 企(1337)
- 企业(1337)
- 理论(1275)
- 财(1241)
- 农(1172)
- 制(1096)
- 贸(1085)
- 贸易(1083)
- 业经(1082)
- 易(1047)
- 及其(1016)
- 货(954)
- 币(933)
- 地方经济(923)
- 货币(921)
- 机构
- 大学(26058)
- 学院(25231)
- 研究(11468)
- 济(11178)
- 经济(10961)
- 中国(9647)
- 科学(7112)
- 农(6714)
- 所(6691)
- 管理(6329)
- 研究所(6206)
- 京(5612)
- 农业(5405)
- 财(5363)
- 中心(5209)
- 理学(5137)
- 理学院(5046)
- 管理学(4930)
- 融(4930)
- 管理学院(4890)
- 金融(4888)
- 业大(4682)
- 财经(4316)
- 经济学(4230)
- 银(4219)
- 银行(4116)
- 经(4040)
- 科学院(3968)
- 经济学院(3904)
- 人民(3808)
共检索到40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守兰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聂荣臻率领部队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当时,晋察冀地区市面上流通的是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的"法币",还流通其他省的地方流通券和各县自制的土票,财政经济十分混乱。建立边区银行,发行边区钞票,不用国民党的票子,抵制敌占区发行的伪钞,是发展边区经济,打击敌人掠夺的重大经济政策。筹建印钞厂是建银行的首要任务。当时没有筹建基金,吕正操把从安国商会搞到的3万块钱作为基金,并向聂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照青
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问题成为晋察冀边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日寇的破坏、掠夺与经济封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根本原因;边区政府为了筹措抗日经费,迫不得已超量发行货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和贸易逆差也是推动边区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边区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物价问题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供求关系、发行关系以及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边区政府的物价管理工作,保障了战时最基本的军需与民生,繁荣了边区市场,积累了物价管理的经验。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晋察冀边区 物价 物价管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菁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不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内容 经济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卫东
北海币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曾以辅币的形式依附于法币,在币值、信用等方面得到了法币的有力支撑,而北海币亦为法币提供了有力保护,两者相辅相依,共同对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山东抗日民主政府为使北海币信用免受法币贬值的影响,在维持两币同时流通的前提下,以强制法币折价来扭转北海币对法币的依附关系,但却遭到市场的强力抵制。有鉴于此,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毅然取消了法币的合法通货地位,最终使北海币摆脱了法币的影响而成为根据地的本位币,而法币则在退出流通领域后转化为北海币的外汇,成为进行对日货币战的工具。
关键词:
北海币 法币 山东抗日根据地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宁
孙犁小说中的抗战书写与晋察冀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类叙事中,作者聚焦晋察冀妇女,不仅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她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而且注重揭示时代感召下妇女精神内涵的更新。孙犁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妇女民族意识的觉醒、婚恋情感的自觉、家庭身份的新变及其命运沉浮的呈现,渗透着他将抗战小说视为"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的创作理念。其文学书写具有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反观抗战的意蕴,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文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孙犁小说 抗战 晋察冀边区 妇女叙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晓玲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延续了近代手工业,开辟了边区通往经济现代化的新方向,反映出边区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前进。在战争背景下,其发展呈现区域化、传统化、市场化等特征。在近代手工纺织业发展进程中,尽管传统要素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抗战时期边区手工纺织业发展的根基。边区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手工纺织业发展、传统力量延续的关键动力。历史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市场化与工业化需同步前进,尊重传统要素、注重传统的延续性亦至关重要。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绥 手工纺织业 工业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德莉
国民政府为保障抗战胜利与发展经济,制定了许多巩固货币金融安全的政策。国民政府通过统一货币发行权、调控货币流通、加强外汇与黄金的管理以便稳定币值,巩固法币安全;实行战时经济金融统制政策,成立四联总处,扩大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建立地方金融网络,健全金融机构;为应对日本扰乱中国金融的意图,确保战争胜利制订系列对策。这些战时货币金融政策为巩固货币安全、保障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使命和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金融政策 货币安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潇 田正平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华侨心系祖国,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的危急时期,他们尽其所能提供支援。然而,受到战乱影响,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发展,尤其是侨生学业与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颁行一系列回国侨生资助政策,尽管存在相关部门时有纷争、经费不足、申请手续繁琐等问题,但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回国侨生的窘境,同时培养了一批抗战建国人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华侨 回国侨生资助政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德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渗透与反渗透、中国政府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利益博弈,由于法币的汇兑本位制的异化和货币发行控制权的异位,导致流通于中国市面的货币种类繁多,使得货币行使其流通手段时相互抵制,导致法币在流通领域里出现堵塞之异象,从另一视角诠释货币伪造现象产生的多重社会究因。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伪造货币 国民政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佳
抗战时期以黑峪口村为代表的晋西北农村社会在中共领导下发生巨大变化,农民阶级的升降导致其村内土地的重新分配,继而引发的土地买卖和地权转移又使各村庄间的原有土地归属格局,造成以下结果:一是村庄内部的土地分配趋向分散和小型化,小农家庭经济发展迅速;二是各村土地开始向本村集中,原本混乱无序的村落土地关系和村界亦由此变得逐渐清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平 韩雨楼
抗日战争时期,受战乱频仍、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晋绥边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政策法规,鼓励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筹措经费,完善劳动生产保护机制并广泛开展工业生产运动,多措并举推进工业经济建设,使边区的军工业、采矿业、纺织业等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边区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障了军需物资及基础产品的供应,有力地支撑了战争需要,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绥边区 工业经济 历史贡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玮
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和中共减租政策的影响,晋西北租佃关系发生重大演变,地租、租额及租率相应出现剧烈变动。如租佃形式由租种向伴种、地租由定租或钱租向分成租或物租逆转,租额降低而原租率相对提高,实租率仍维持战前水平。同时,在中共政治压力下,地主为避免减租或将因减租所遭受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纷纷采取诸如对原租佃形式进行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或降低租额而维持原交租额或将定租改活租等各种应对办法,从而使中共减租政策受到严重挑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