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
2023(1189)
2022(1102)
2021(1285)
2020(1085)
2019(2149)
2018(2141)
2017(3147)
2016(2403)
2015(3028)
2014(2914)
2013(2369)
2012(2232)
2011(2195)
2010(2243)
2009(1862)
2008(1843)
2007(1710)
2006(1564)
2005(1437)
作者
(6143)
(5120)
(5027)
(4963)
(3239)
(2507)
(2407)
(2013)
(2010)
(1978)
(1770)
(1680)
(1673)
(1653)
(1648)
(1553)
(1552)
(1512)
(1494)
(1446)
(1441)
(1406)
(1375)
(1317)
(1173)
(1167)
(1159)
(1148)
(1137)
(1119)
学科
教育(5037)
中国(3288)
教学(2649)
管理(2471)
(2324)
经济(2319)
政治(2280)
思想(2231)
思想政治(2184)
政治教育(2184)
治教(2184)
德育(2182)
理论(2075)
工作(1764)
学校(1690)
(1525)
研究(1498)
(1486)
学法(1351)
教学法(1351)
高等(1315)
图书(1306)
(1304)
高等教育(1055)
农业(1010)
书馆(951)
图书馆(951)
读者(913)
地方(827)
(818)
机构
大学(30019)
学院(23684)
研究(11022)
科学(7947)
教育(7081)
(6991)
(6917)
(6492)
师范(6429)
(6083)
中国(5765)
研究所(5582)
农业(5579)
业大(5274)
师范大学(5180)
管理(4828)
(4551)
北京(4530)
(4458)
图书(4279)
书馆(4184)
图书馆(4184)
经济(4183)
中心(4018)
(3980)
理学(3937)
理学院(3776)
农业大学(3765)
技术(3687)
(3633)
基金
项目(15579)
研究(12185)
科学(11203)
基金(9066)
(8090)
国家(7979)
教育(7657)
(7216)
成果(6613)
(6507)
社会(5993)
科学基金(5923)
编号(5698)
大学(5534)
社会科(5482)
社会科学(5479)
课题(5151)
基金项目(4517)
(4508)
研究成果(3908)
重点(3860)
自然(3723)
项目编号(3723)
自然科(3648)
自然科学(3643)
(3570)
自然科学基金(3560)
资助(3534)
(3439)
规划(3360)
期刊
教育(15368)
研究(11979)
中国(11425)
学报(8261)
大学(7020)
(6898)
(6146)
经济(6146)
图书(5740)
学学(4853)
农业(4779)
科学(4759)
书馆(4683)
图书馆(4683)
高等(4202)
高等教育(3607)
(2673)
业大(2344)
职业(2255)
(2185)
(2170)
成人(2107)
成人教育(2107)
农业大学(2048)
管理(1870)
科技(1788)
教研(1778)
高教(1778)
(1655)
论坛(1655)
共检索到47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玉伟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牛力  
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教授,收入显著下降。1942—1945年间,大学教授的薪津实值不及战前1/10,陷入空前的“薪津洼地”。教授生活困窘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影响到政治稳定,为政学各界瞩目。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济教授生活,以教员奖助金、久任奖励金和学术研究费最具代表。美国援华会在华成立教授补助金管理委员会,并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等机构对大学教授开展医药救助和研究补助。国民政府和民间机构的救助各有侧重,互有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但战时救济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教授生活,仅仅是将其“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直到抗战胜利,大学教授的收入才有所回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郑天挺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作为一名学者,他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著名学府,长期从事大学行政管理工作。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和远大追求的学者的高尚人格和操守。他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有担当;他宽厚待人、恕以及人,调动尽可能多的人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服务。他严于律己,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洁身自好,不为名利所累,不因穷困而变易操守。郑天挺是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精神洗礼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在他身上激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主、进步的追求,与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他衡量是非、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救亡图存的壮举,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支撑郑天挺牺牲一己、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为维护祖国文化所有付出的力量源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正平  裴子卫  
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28年在讲坛上度过,其中,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整整23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纪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桃兰  
《未央歌》是一部以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和昆明为背景,描写青年成长和大学生生活的小说。作品关于学生的成长叙事和生活叙事,体现了西南联大"常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友爱亲仁"的优良传统,为我们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绚丽多彩的历史提供了另一类值得重视的文本。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严海建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除合作的面相外,校际的分立与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三校合组西南联大,所谓联合实际仅限于教学,除此之外在经费、组织及研究上均保持并立分置的格局。由于在组织、经费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清华在联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由此触发北大的自尊心和危机感,导致联大人事与组织上的一系列争执,甚至有分校之议。北大因内部的空虚而有严重的危机感,屡屡提出分校以突出主体性,但蒋梦麟等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认识到战时环境下即使独立也难有发展的可能,不如期之于战后。由于认识与期望的歧异,北大内部出现分裂,对学校发展的不满最终成为"倒蒋迎胡"运动的潜因。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媛  
《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是"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第二辑)中专门针对大学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而编著的讲义教材,2017年6月由朝华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在高等教育中为什么进行阅读推广以及如何进行阅读推广的教材专著。1《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容与特点《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蓉蓉  李飞  
为克服抗战前军事教育成效不彰的弊端,国民政府利用抗战初期战区高校内迁和教育政策调整之机,进行大学军事教育改革,通过严格军事教官的遴选与管理、增设军事教育课程、完善军事教育内容等方式,加大大学军事教育的实施力度。战时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的精神国防,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顾云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救济和补助因战争而被迫中断学业的高中毕业生,并为高等学校提供专业预备训练,教育部特别创立了大学先修班。大学先修班分教育部特设先修班和国立大学附设先修班。大学先修班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独创性。大学先修班与抗战进程相始终,它在救济青年学生学业、增进专业性向和学术兴趣、奠定其从事高深学术研究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德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左玉河  
中国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时,注重引入"教授治校"原则,并通过设立评议会及教授会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大学评议会及各科教授会亦为学术自由与学术独立精神之制度性保障。教授治校使大学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分干涉,堪称中国现代大学独立之重要标志。但国民政府以提高中国大学学术水平为借口,不断将政治势力渗入现代大学之中,破坏"教授治校"原则,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这样一来,中国现代大学所追求的独立自由精神与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方针及行政干涉政策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如何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棘手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玥  王运来  
答辩时间2013年5月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对研究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等做了具体说明。第一章作为研究的开端,对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校长做了仔细梳理和介绍;并在结合中外理论和校长们、研究者们的著述基础上,提出了"掌舵人"概念,将之作为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主要角色。第二章以"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