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
- 2023(870)
- 2022(938)
- 2021(910)
- 2020(763)
- 2019(1526)
- 2018(1527)
- 2017(2983)
- 2016(1789)
- 2015(2091)
- 2014(2064)
- 2013(2048)
- 2012(1990)
- 2011(1913)
- 2010(2026)
- 2009(1610)
- 2008(1758)
- 2007(1460)
- 2006(1393)
- 2005(1326)
- 学科
- 济(6036)
- 经济(6033)
- 管理(4363)
- 业(3477)
- 企(2885)
- 企业(2885)
- 方法(2377)
- 数学(2159)
- 数学方法(2148)
- 中国(1953)
- 学(1693)
- 制(1560)
- 业经(1523)
- 农(1489)
- 财(1481)
- 贸(1291)
- 贸易(1289)
- 地方(1285)
- 易(1252)
- 环境(1231)
- 银(1210)
- 银行(1200)
- 行(1152)
- 及其(1096)
- 融(1030)
- 金融(1027)
- 工业(976)
- 体(967)
- 划(924)
- 农业(891)
- 机构
- 大学(26111)
- 学院(25945)
- 研究(11709)
- 济(10387)
- 经济(10172)
- 科学(8034)
- 中国(7852)
- 管理(7608)
- 农(7496)
- 所(7037)
- 研究所(6397)
- 理学(6332)
- 理学院(6209)
- 管理学(6075)
- 农业(6042)
- 管理学院(6019)
- 京(5764)
- 业大(5506)
- 中心(4634)
- 江(4456)
- 省(4414)
- 科学院(4296)
- 财(4242)
- 院(3983)
- 农业大学(3822)
- 业(3554)
- 室(3530)
- 北京(3499)
- 财经(3356)
- 范(3299)
共检索到42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齐春风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期刊] 求索
[作者]
向明亮
抗战军兴,大后方成为经济建设的重心,数以万计寻求生活机会的劳工大量补充到矿工队伍,这些矿工构成了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大后方的矿业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战争也带来包括劳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矿工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饱受摧残与折磨。由于尚未跨越地缘、族群等差异,以及受制于国民政府的劳工政策,工人共同生活经历与体验并没有使他们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区别于"他者"的集体意识,没有成为"自为"的领导阶级。这表明,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浑然天成,它是一系列实践经历与复杂历史关系的产物。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工人 生存状况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防治病虫害奠定了初步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俊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等重要粮食产区先后沦陷,国內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国民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大后方粮食供应紧张情形,平抑物价,决定通过生产增加粮食总量,遂发起战时大后方各省粮食增产运动。其主要措施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大措施的实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后方各省粮食总产量,使后方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后期却因租佃问题、农村劳力问题、农家负债及资金周转问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大后方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
关键词:
抗战 大后方 粮食增产 问题 举措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长期效应 空间基尼系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一翔
近代中国的银行资本晚于产业资本产生,但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两者逐渐由发展不同步转而趋向同步发展,到30年代前半期,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溶合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可是,随即爆发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断了这个正常进程。那么,在战时经济条件下,两者的关系又如何发展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任竞 何晓阳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迄今未有专题数据库,抗战文献的开发、交流、研究存在一定的障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充分体现"特色选题"的原则,囊括抗战历史文献、现代文献、多媒体资源以及学术交流的相关资源,经过科学的数据加工组织,支持多终端阅读,对促进抗战文献资源建设、整合抗战文献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抗战文献资源,深化考证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大后方 专题数据库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志英
近代以来,随着重庆的开埠与经济的发展,到抗战爆发前,重庆已逐渐形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到抗战时期则进而发展成为了大后方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抗战的坚持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是得益于战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则使这一特殊环境不复存在,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便难以为继;但作为战时金融中心的重庆,对整个抗战大后方的影响和作用却是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
重庆 大后方金融中心 地位、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太昌
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近代交通运输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据巫宝三先生估算,1933年近代交通运输业的总所得在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所得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达到50%①。抗战前,国民党国家资本的产业活动在交通运输业电最为活跃,据统计,1936年国民党政府的产业资本为44000万元,其中54%集中在交通运输部门②。抗日战争期间,原有交通运输线路、邮电线路及交通、邮电器材遭受严重损失,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后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党政府乃大量投资,增修新的线路,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尹俐
文章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政府对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实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抗战爆发后,职业教育能够在战争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 教育政策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冰梅
本文介绍了文献中心的成立背景及其管理体制、建设宗旨与目标及抗战历史文献资源,分析资源整合共享的机制及资源建设的效果,阐述网络服务系统的功能与特色、主要服务模式与服务成效以及文献中心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
抗战文献 文献中心 重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国壮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丝改良事业。丝公司自身股本极其有限,其制种、收茧、缫丝、运销等各项业务均依赖于近代金融业的资金融通,且年年借款、季季借款,属于借贷性公司运营。尽管如此,丝公司却在战时年年有盈余,并在后方丝业危机应对、外销生丝生产、蚕丝业改良等方面均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丝公司的融资及经营活动中不难发现,战时后方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为:经济统制与丝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金融业与丝业发展有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