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0)
- 2023(9330)
- 2022(8519)
- 2021(8227)
- 2020(6939)
- 2019(15995)
- 2018(16015)
- 2017(30785)
- 2016(17131)
- 2015(19195)
- 2014(19136)
- 2013(18931)
- 2012(17204)
- 2011(15484)
- 2010(15266)
- 2009(13742)
- 2008(13214)
- 2007(11267)
- 2006(9755)
- 2005(8388)
- 学科
- 济(62358)
- 经济(62285)
- 管理(46246)
- 业(44253)
- 企(36491)
- 企业(36491)
- 方法(30519)
- 数学(26379)
- 数学方法(26083)
- 中国(17768)
- 农(17343)
- 学(15311)
- 财(15104)
- 业经(13875)
- 地方(13419)
- 农业(11749)
- 理论(11083)
- 贸(11057)
- 贸易(11052)
- 和(10813)
- 易(10713)
- 制(10570)
- 技术(10151)
- 环境(10108)
- 务(9844)
- 财务(9783)
- 财务管理(9769)
- 教育(9663)
- 企业财务(9271)
- 划(8893)
- 机构
- 大学(237941)
- 学院(235263)
- 管理(95542)
- 济(87182)
- 经济(85050)
- 理学(83609)
- 理学院(82650)
- 管理学(81197)
- 管理学院(80788)
- 研究(79715)
- 中国(55939)
- 科学(52427)
- 京(51325)
- 所(41131)
- 农(40747)
- 业大(38271)
- 财(37999)
- 研究所(37950)
- 中心(35336)
- 江(32683)
- 北京(32484)
- 农业(32181)
- 范(31953)
- 师范(31637)
- 财经(31357)
- 院(28720)
- 经(28521)
- 州(27198)
- 技术(25769)
- 师范大学(25711)
- 基金
- 项目(168989)
- 科学(131472)
- 研究(122559)
- 基金(121140)
- 家(106271)
- 国家(105351)
- 科学基金(89586)
- 社会(74293)
- 社会科(70151)
- 社会科学(70131)
- 省(66614)
- 基金项目(65361)
- 自然(60012)
- 自然科(58586)
- 自然科学(58571)
- 自然科学基金(57505)
- 划(56480)
- 教育(55947)
- 编号(50743)
- 资助(49711)
- 成果(41190)
- 重点(37483)
- 部(36765)
- 发(35767)
- 创(35048)
- 课题(34865)
- 创新(32589)
- 科研(32542)
- 项目编号(31341)
- 大学(31314)
共检索到329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根福
作者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资料,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流迁情况。作者认为,抗战期间人口流迁大致可分为“九一八”事变后、全面抗战初期、全面抗战中后期3个阶段。流迁人口数量随战局发展变化而波动,在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因大片领土的丧失,流迁人口就多;在战略相持阶段,流迁人口则相对较少,变化比较平稳。抗战时期流迁人口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大后方、省内或邻省安全区、租界与港澳地区、抗日根据地、东北及沦陷区城市等地。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人口流迁 数量 过程 分布
[期刊] 求索
[作者]
向明亮
抗战军兴,大后方成为经济建设的重心,数以万计寻求生活机会的劳工大量补充到矿工队伍,这些矿工构成了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大后方的矿业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战争也带来包括劳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矿工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饱受摧残与折磨。由于尚未跨越地缘、族群等差异,以及受制于国民政府的劳工政策,工人共同生活经历与体验并没有使他们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区别于"他者"的集体意识,没有成为"自为"的领导阶级。这表明,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浑然天成,它是一系列实践经历与复杂历史关系的产物。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工人 生存状况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新荣 刘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边区经济的发展对抗战胜利提供了财力和物资的保障,本文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延安边区经济的发展,阐述延安抗战时期的整体经济状况,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面对困难采取的改革举措以及改革后取得的成效,从而得到对现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启示。
关键词:
抗战时期延安经济 农业 工业 商业 税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抗战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制订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打乱了进程的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政策的紧缩也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八年抗战中,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恢复调整、发展壮大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研究所数量、招生人数以及专业分布,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高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所属地的实际,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以专业模式进行,适应国家战时需要。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建国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研究生教育 历史变迁 发展特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云南大学 师资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易棉阳
以抗战时期历年货币发行量为解释变量,以抗战时期物价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的发行量和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发行与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4127,即货币发行量每增长1%,物价指数上涨1.4127%,这表明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但国民政府却主要通过物质供需平衡来治理通货膨胀,没有采取严格控制通货发行来管制物价,治理措施严重失当是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通货膨胀 计量分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抗战爆发后,一方面,军工生产与后方建设物资开发十分紧迫,民族工业略有抬头机会,急需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战争带来大批青年学生颠沛流离陷入失学失业困境,需要收容、训练和安置。基于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在资金投入、政策制定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建设力度,使得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照青
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问题成为晋察冀边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日寇的破坏、掠夺与经济封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根本原因;边区政府为了筹措抗日经费,迫不得已超量发行货币,是形成边区物价问题的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和贸易逆差也是推动边区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边区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物价问题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供求关系、发行关系以及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边区政府的物价管理工作,保障了战时最基本的军需与民生,繁荣了边区市场,积累了物价管理的经验。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晋察冀边区 物价 物价管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磊
南京国民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内债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5月13日发行的3000万元的“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与1928年1月11日发行的4000万元的“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分别对“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的稳固与蒋介石下野后的复出起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27—1931年的短短5年间,国民政府发行的内债较之北洋政府16年的总额还多1倍左右。可以说,十年内战时期,公债政策是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及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的内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迄今为止,经济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债尚无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菁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不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内容 经济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熊斌
抗战时期,社会舆论与国民政府共同确立了消费合作社的基本经营原则。为完善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时人积极倡导运用广告媒介进行宣传,要求提高营业员素质以吸引社员,主张通过合作竞赛诱发其内在活力;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业务人才培养;为增进社员福利以及资金周转便利,消费合作社又号召发展公用、专营与兼营业务。这些经营管理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受人才缺乏、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一些思想的践行效果不甚理想。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消费合作社 经营原则 经营管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红香
边民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20世纪初,受西方外来势力侵袭和地方势力裹挟,地处滇黔川边的石门坎苗民国家认同混乱;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提升边民国家意识、一致对敌成了当务之急。国民政府汲取教育缺场、人为我谋之教训,以国家认同教育入手,通过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精英的双向互动,促使石门坎边民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做为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投身到保国卫家的爱国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史例说明,边教作为边民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场,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既需国家的主导,又需发挥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回顾这段历史,应汲取边地国家教育缺场所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强调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力量,依靠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边疆之繁荣稳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经济学家厉德寅先后负责四联总处、中美英平准基金会的统计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外汇政策研究。他坚持客观严谨的科学分析,指出国民政府的政策弊端和危害,预测并总结早期中英平准基金的政策失利;以消除外汇黑市的负面影响为核心,提出“隔离黑市政策”。任职中美英平准基金会时期,他从维护中国外汇政策自主性和抗战大后方经济稳定的立场出发,重订外汇管理方案,重视国内物资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具有相当的资政价值。本研究从重要经济学家的视角,对战时国民政府外汇管理的决策、执行与效果提供了新的历史评估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