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15)
- 2023(5234)
- 2022(4720)
- 2021(4255)
- 2020(3816)
- 2019(8374)
- 2018(8326)
- 2017(16384)
- 2016(9000)
- 2015(10424)
- 2014(10276)
- 2013(10576)
- 2012(10114)
- 2011(9173)
- 2010(9372)
- 2009(8609)
- 2008(8455)
- 2007(7288)
- 2006(6515)
- 2005(5998)
- 学科
- 济(41515)
- 经济(41456)
- 业(28064)
- 管理(25689)
- 方法(22194)
- 数学(20726)
- 数学方法(20586)
- 企(19390)
- 企业(19390)
- 中国(11265)
- 财(11041)
- 农(10969)
- 地方(10430)
- 制(9134)
- 贸(8291)
- 贸易(8284)
- 易(8014)
- 业经(7785)
- 农业(7411)
- 服务(7144)
- 银(6938)
- 银行(6929)
- 学(6728)
- 工作(6641)
- 融(6627)
- 金融(6623)
- 行(6618)
- 务(6331)
- 财务(6315)
- 财务管理(6292)
- 机构
- 大学(128251)
- 学院(126371)
- 济(53778)
- 经济(52559)
- 管理(49137)
- 理学(41819)
- 研究(41812)
- 理学院(41395)
- 管理学(40866)
- 管理学院(40618)
- 中国(32462)
- 财(27006)
- 京(26054)
- 科学(24126)
- 农(21493)
- 财经(20959)
- 江(20807)
- 所(20784)
- 中心(20726)
- 经(19020)
- 研究所(18528)
- 业大(17867)
- 经济学(17365)
- 农业(16873)
- 州(16820)
- 范(16301)
- 北京(16155)
- 师范(16101)
- 经济学院(15851)
- 省(15623)
- 基金
- 项目(84194)
- 科学(66405)
- 基金(61983)
- 研究(61582)
- 家(53446)
- 国家(53007)
- 科学基金(45783)
- 社会(40706)
- 社会科(38679)
- 社会科学(38669)
- 省(33210)
- 基金项目(32385)
- 教育(28835)
- 自然(28710)
- 自然科(28104)
- 自然科学(28096)
- 自然科学基金(27630)
- 划(27149)
- 资助(26042)
- 编号(24440)
- 成果(21332)
- 部(19293)
- 重点(18932)
- 发(17760)
- 创(17326)
- 课题(17156)
- 国家社会(17133)
- 教育部(17057)
- 人文(16525)
- 创新(16261)
共检索到199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立英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后方各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战的典型代表,因而也是西南边疆抗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服务团60人的编制从出征开始就处于动态,最多时达61人,最少时54人该服务团,从未出现过整60人的情形;第二,除团员回忆录外,笔者尚未发现日俘称团员为"女南蛮"的记载,却看到外省人称之为"女苗兵"的资料;第三,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前后两期,第二期的组建较第一期更完备,训练更严格,但受时局影响,未能出发前线。这些谬误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研究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和云南抗日战争史的态度、资料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抗战 团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云南大学 师资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浩然 马万利
民国前期,云南粮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随着抗战爆发,由于农业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资料匮乏、粮食需求增多和分配机制低效等原因,导致云南农村破败、粮食产出锐减、供求失衡、粮价指数和零售品价格指数上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应对粮食危机,云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种植面积、统制流通环节和抑制消费等措施减缓粮价恶性上涨的压力。但由于云南省政府更多关注流通领域的统制,导致粮政无法根本解决抗战时期的云南粮食危机,由此推动了战后昆明民主运动的开展和云南的和平解放。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云南 粮食危机 政府应对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海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强化税政管理,调适直接税制体系,拓展直接税源,加大稽征力度,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云南省财税领域的介入。但从央地关系与征纳关系的视角分析,稽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阻力与困境。就战时云南直接税收结构来看,各税目收入变化很大,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在稽征成效上,既取得税收收益逐年递增的成绩,但也存在征收数与纳库数之间留有缺口、税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脆弱性、税收汲取能力下降以及征管体制缺失、绩效低下等负面问题。战时作为"央税"属性的直接税制介入云南地方社会后,解构了战前"相对独立"的云南地方税收格局,展现直接税收与政治社会场域互动的丰富图景;也隐藏着特殊战时背景下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势力的又一轮博弈;还反映出征、纳主体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并在税收社会土壤的制约下,对征税的不同认知与执行策略。这为观察战时国民政府边疆地区的财税治理样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云南 直接税 纳税人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乔
抗战相持阶段,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威胁,湖南民众生命朝不保夕。同时,神权迷信活动泛滥,妨碍了抗战运动的开展,国民政府因此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指导民众礼俗以期改变迷信泛滥局面。湖南省各县地方政府对于破除迷信神权的法令大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普遍采取了婉言劝告、宣传、巡查等方式来防止迷信活动泛滥,其成效虽有限,但对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提高民众觉悟,维护抗战国策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湖南 破除迷信运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棉阳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由平时经济全面转轨为战时经济形态,战时经济显示出不同于平时经济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不平衡性、统制性、矛盾性。
关键词:
战时经济 不平衡性 统制性 矛盾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战地救护人员从数量到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抓住机遇,配合实际救护需要,开展了有效的战地医护职业教育,既服务于战地救护工作,降低了伤亡率,帮助保存了抗日军队战斗力;又帮助学员实现了就业有"出路",升学有"门路",推动了医护职业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战地医护 职业教育 卫训所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均霞
"农业国防"是以粮食为中心,通过加强战时粮食生产和调整粮食政策来增强国防力量,是农业国持久战与"消耗战"的主要表现。1939年,湖南省政府以"农业国防"为中心开办粮政,统制生产、加强购储与控制粮价,将粮政迅速纳入战时轨道。田赋征实后,湖南省政府调整战时粮政,加大粮食征集力度、加强粮政管理、严格粮食流通,以强化"农业国防"。"农业国防"政策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但巨大的征实征购摧垮了湖南农村经济,也使"农业国防"政策难以持久。
关键词:
农业国防 湖南 战时粮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圣菊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湖南省积极开展了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幅度增加了湖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军民用粮,同时也增强了国统区粮食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为坚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湖南粮食 品种改良与推广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马步青
1937年南浔沦陷后,嘉业堂藏书被日本军部以“保护”名义实行监管。随后日本各方积极联络刘承幹,试图在军队胁迫下收购嘉业堂藏书。刘承幹在确保藏书安全的情况下尽力与各方斡旋,并趁机将藏书秘密转移至上海租界,随后售予代表中国政府的文献保存同志会。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所藏相关人物函札日记,考证刘承幹在1938-1940年间保护藏书不被劫掠毁坏的历史细节,一方面探究抗日战争中日本各方在华“收书”的方式与经过,另一方面呈现私人藏家在战争期间保护传统文化的功绩与贡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潇 田正平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华侨心系祖国,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的危急时期,他们尽其所能提供支援。然而,受到战乱影响,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发展,尤其是侨生学业与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颁行一系列回国侨生资助政策,尽管存在相关部门时有纷争、经费不足、申请手续繁琐等问题,但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回国侨生的窘境,同时培养了一批抗战建国人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华侨 回国侨生资助政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蓉蓉 李飞
为克服抗战前军事教育成效不彰的弊端,国民政府利用抗战初期战区高校内迁和教育政策调整之机,进行大学军事教育改革,通过严格军事教官的遴选与管理、增设军事教育课程、完善军事教育内容等方式,加大大学军事教育的实施力度。战时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的开展,巩固了学生的精神国防,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大学军事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