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9)
2023(11474)
2022(9562)
2021(8758)
2020(7472)
2019(16466)
2018(16314)
2017(32219)
2016(17267)
2015(19466)
2014(18505)
2013(18561)
2012(17139)
2011(15083)
2010(15246)
2009(14172)
2008(14378)
2007(13002)
2006(11319)
2005(10212)
作者
(46617)
(39190)
(38918)
(36635)
(25295)
(18739)
(17601)
(14930)
(14842)
(14228)
(13334)
(13096)
(12598)
(12251)
(11965)
(11949)
(11506)
(11379)
(11367)
(11292)
(9607)
(9566)
(9516)
(8990)
(8787)
(8715)
(8694)
(8523)
(7687)
(7672)
学科
(86259)
经济(86176)
(84438)
(78202)
企业(78202)
管理(66226)
方法(37986)
业经(30687)
数学(29535)
数学方法(29407)
(26641)
(25705)
(20737)
财务(20730)
财务管理(20709)
技术(20654)
企业财务(19635)
农业(19171)
地方(18040)
中国(17968)
(15398)
(14451)
(14074)
(13912)
理论(13878)
产业(13381)
(13309)
贸易(13299)
技术管理(13167)
(12806)
机构
学院(247175)
大学(239520)
(110965)
经济(109135)
管理(103550)
理学(89240)
理学院(88439)
管理学(87614)
管理学院(87135)
研究(74650)
中国(59570)
(51198)
(48723)
科学(41355)
财经(40762)
(38568)
(38044)
(36934)
(35861)
中心(34697)
经济学(33813)
业大(33184)
研究所(31801)
经济学院(30795)
商学(30412)
农业(30239)
商学院(30148)
(30082)
财经大学(29950)
北京(29855)
基金
项目(160017)
科学(129323)
研究(121521)
基金(118099)
(99721)
国家(98787)
科学基金(88265)
社会(80658)
社会科(76790)
社会科学(76773)
(64774)
基金项目(63329)
自然(55072)
教育(54145)
自然科(53842)
自然科学(53830)
自然科学基金(52992)
(51618)
编号(48016)
资助(46687)
(39105)
(37272)
成果(36824)
(36103)
创新(35700)
(35642)
重点(34985)
国家社会(33488)
课题(32654)
(32334)
期刊
(126860)
经济(126860)
研究(73011)
中国(45318)
管理(44360)
(43955)
(36061)
科学(30754)
学报(28935)
农业(24834)
(24509)
金融(24509)
技术(24007)
业经(23341)
大学(23322)
学学(22255)
财经(21186)
经济研究(20120)
教育(19268)
(18454)
问题(16819)
(16658)
技术经济(15929)
现代(13565)
商业(13476)
财会(13030)
(12923)
世界(12605)
科技(11859)
经济管理(11551)
共检索到369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本文旨在以抗战时期上海著名的“新亚集团”崛起为例,考察战时上海产业证券与新兴企业集团的关系,借以说明战时条件下产业证券的兴盛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固然导致和助长了战时上海投机风气的盛行,形成了如同许多研究者所一再指出的战时上海经济的畸形发展;但另一方面,产业证券的兴盛对于当时公司制度的演进、新兴企业集团的形成了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企业公司是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演进中类似西方公司制度中的“控股公司”(HoldingCompany、ControlCompany)或“投资公司”(InvestmentCompany)的一种公司组织。在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 ,企业公司甚少有人涉及 ,较为正式的研究大致上仅有黄汉民先生《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学术月刊》1 994年第 1 0期 )。我们认为 ,尽管战时上海的企业公司类型不同 ,且在兴起之后又不免鱼龙混杂。但是 ,从近代中国公司制度逻辑演进角度观察 ,与战前的一般性公司相比 ,战时上海的企业公司已具有投资、控股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经营行业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 ,以及充分利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英  李娟  赵津  
抗战前国内银企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但在抗战特殊的环境下,内迁企业的资金困难和后方银行的投资需求构成有力的资金供需组合,产融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金城银行与天字号企业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产融携手后,银行与企业原先管理团队的矛盾让人始料未及。银行与企业创办人对经营权的争夺,企业生产热情与银行投机阴谋的冲突,甚至政治立场的不同,在战时都成为原则性的问题。资金供需的合拍引发了银企合作的幻想,双方长期目标的不同打破了"合作愉快"的脆弱表象。种种矛盾最终导致银企合作分崩离析,折射出战时特殊环境对企业决策的误导和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海燕  
文章以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在广西的活动为基点,论述资源委员会对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及融合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产生这种促进作用的政府作用、民间力量、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战时公营企业与民族经济融合的关系。研究认为,当今要发展民族经济,应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争平  尹秀秀  
贫困问题是全球性的世纪难题,需要多种力量结合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其中金融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扶贫工作的光辉历程中,农业贷款作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方式始终贯穿其中。抗战时期,北海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红色金融企业。在战时艰苦条件下壮大自身同时协助山东抗日民主政府解决贫苦农民的资金问题,坚持发放大量的低利农业贷款,力求高效扶贫,在贷款前对农贷对象的精准识别、贷款后的精准管理和对农贷干部的精准考核方面摸索出许多宝贵经验,获得较大实效,为根据地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对北海银行农贷工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在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公司是甚具特色的一个阶段。近代中国企业公司的大量出现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其中在当时的工商业都市上海,企业公司主要表现为在战时特定条件下兴起的投资、管理、经营一体的投资控股公司;而分布于内地各省区的则主要是各种国营和地方政府省营的企业公司。对于内地省区的企业公司,学术界还少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仅从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入手,对抗战时期内地省区的企业公司作一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荫贵  
中国股票推进会是在抗战爆发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时期出现的民间金融团体。作者通过对中国股票推进会的分析,认为国家权力出现某种真空时,民间社团可以打破或填补这种真空,进而起到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源重组和改变的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荫贵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各地相继沦陷,以上海为中心的沦陷区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因此产生了截然迥异的特色。此种变化和特色又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分界线,前后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以华商银行和钱庄业变化以及汪伪政权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和业务变化为典型特征。本文拟对上述两个阶段的沦陷区金融市场运行的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指出这两个阶段的金融市场虽有多种变化,但投机色彩浓厚和政权紧抓金融为当局服务,是此一时期金融市场贯穿始终并凸显出来的两个鲜明特点。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吕亚平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党内外文化工作者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在现代书刊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宓汝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全国军民当即展开反侵略的神圣战争。中国政府除了以与远东国际关系有关的国际条约如《九国公约》(1922年)等为依据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帝行为以明真相外,又本着“多交友,少树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璐  邓智团  汪莹  
基于生态学的产业共生原理,本文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内共生理论,并以该理论对上海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了解读。结论表明: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战略协同作用下,通过业务共生、技术共生和资本共生等形成内共生效应实现工业企业集团价值的增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国有工业企业集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喜军  宋美媛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亮  杨玉麟  
抗战时期,许多图书馆学人尽管不能亲自执干戈以卫社稷,但他们在文化战线上一直积极从事着救亡工作,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沈祖荣、杜定友、李小缘、刘国钧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图书馆学人和图书馆事业家,他们的救亡思想在图书馆学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言行对于抢救民族文化典籍,鼓舞抗战精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