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96)
- 2023(7903)
- 2022(6700)
- 2021(6136)
- 2020(5141)
- 2019(11270)
- 2018(11172)
- 2017(20154)
- 2016(11005)
- 2015(11867)
- 2014(11716)
- 2013(11265)
- 2012(10271)
- 2011(9219)
- 2010(9316)
- 2009(8836)
- 2008(8797)
- 2007(8046)
- 2006(6929)
- 2005(6381)
- 学科
- 管理(42572)
- 业(39230)
- 企(35872)
- 企业(35872)
- 济(34517)
- 经济(34447)
- 技术(15194)
- 财(13520)
- 制(13327)
- 方法(12383)
- 技术管理(11909)
- 中国(10658)
- 业经(10386)
- 数学(9940)
- 数学方法(9853)
- 体(9210)
- 农(9121)
- 学(8447)
- 务(8401)
- 财务(8382)
- 财务管理(8363)
- 体制(8013)
- 企业财务(7960)
- 银(7927)
- 银行(7897)
- 划(7642)
- 行(7556)
- 融(7249)
- 金融(7246)
- 贸(6589)
- 机构
- 学院(154605)
- 大学(153870)
- 济(59374)
- 经济(58066)
- 管理(57317)
- 研究(53270)
- 理学(49292)
- 理学院(48739)
- 管理学(47973)
- 管理学院(47676)
- 中国(39010)
- 科学(34389)
- 农(32303)
- 京(31686)
- 财(31085)
- 所(27882)
- 业大(26054)
- 农业(25744)
- 研究所(25229)
- 江(24887)
- 中心(24312)
- 财经(23685)
- 经(21398)
- 省(19561)
- 北京(19149)
- 技术(19116)
- 州(18958)
- 院(18760)
- 经济学(18232)
- 财经大学(17573)
- 基金
- 项目(106652)
- 科学(85160)
- 基金(78208)
- 研究(74844)
- 家(70113)
- 国家(69536)
- 科学基金(59588)
- 社会(47598)
- 社会科(45181)
- 社会科学(45174)
- 省(44852)
- 基金项目(41428)
- 自然(40064)
- 自然科(39229)
- 自然科学(39212)
- 自然科学基金(38587)
- 划(37344)
- 教育(34783)
- 创(29666)
- 资助(29609)
- 编号(27602)
- 创新(26766)
- 制(24916)
- 重点(24707)
- 业(23613)
- 部(22923)
- 成果(22909)
- 发(22578)
- 计划(21780)
- 课题(21226)
共检索到234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荣玮 王金凤 李钊 王爱云 杜丽璞 叶兴国 魏学宁 张增艳
【目的】全蚀病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创制转PvPGIP2和TaLTP5双价基因小麦,分析外源PvPGIP2和TaLTP5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与表达情况,选育抗全蚀病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PvPGIP2和TaLTP5双价表达转基因载体pA25-PvPGIP2-TaLTP5,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该载体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8,采用PCR、RT-PCR与qRT-PCR方法分析转基因小麦T0—T4植株中目的基因及其表达量,并对T3和T4逐株进行全蚀病接种与抗性鉴定。【结果】创制并选育出稳定的抗全蚀病转PvPGIP2和TaLTP5小麦株系6个。PvPGIP2和TaLTP5能够在这6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建力 惠红霞 黄丽丽 王敬东 朱永兴 陈孝 叶兴国
【目的】为小麦抗全蚀病育种提供更有效的抗病鉴定方法和便于利用的抗源材料。【方法】以感病小麦品种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将小麦全蚀病(G.graminis var tritici)菌种制成菌饼或菌粒,设菌饼法、菌粒法、菌粒+菌饼法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调查统计病根率、严重度和病茎率,用于筛选有效的抗病鉴定方法;选择22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麦材料,采用优选出的抗病鉴定方法对其进行抗性鉴定,筛选便于利用的抗源材料。【结果】菌饼+菌粒法对宁春4号的致病力明显高于菌饼法和菌粒法,其病根率、严重度和病茎率分别达到100.0%,57.3%和28.6%。22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麦材料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其中小麦-簇毛麦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韩群营 付艳平 肖炎农
1998年从湖北省潜江市采集小麦全蚀病株 ,分离获致病菌。根据对病菌形态、生理特性和对不同寄主致病力研究结果 ,认为潜江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这一致病变种在湖北发生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全蚀病菌 变种类型 小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国荣 黄丽丽 高小宁 乔宏萍 康振生
应用从小麦根部分离到的荧光假单孢杆菌株hw-5,以不同的浓度采用种子包衣、菌悬液浸种和土壤浇灌3种方法处理种子,研究该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在苗期均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宏萍 黄丽丽 王伟伟 高小宁 康振生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4~1.0×105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试验,有12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XG1的抑菌圈达到8.84mm。12株放线菌中有8株的发酵滤液对小麦全蚀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XC2,XA5和XF5的抑制效果达到80%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A5对小麦全蚀病在幼苗茎基部症状的控制作用达到59.2%,且幼苗的根长、株高以及株鲜重、干重与发病对照相比都有所增长,其中XC2处理的幼苗最明显,根长、株高、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双喜 徐兆师 张改生 李连城 陈孝 陈明 马有志
【目的】培育抗旱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解析转基因小麦抗旱生理机制,为转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转W16基因3个高代转基因小麦品系为供试材料,在2008—2010年连续两年大田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条件下,对转基因小麦品系进行田间抗旱性鉴定;同时对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其旗叶的SPAD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品系比对照济麦19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增加,其中单株粒重分别增加20.00%—23.08%、20.88%—24.71%和15.29%—25.27%;千粒重分别增加16.24%—19.85%、13.46%—16.95%和21.58%—2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池青 周鹏 刘香利 程绘绘 赵惠贤
【目的】通过基因枪介导共转化,获得转拟南芥抗旱基因PYL5的小麦植株,为转基因小麦的抗旱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西农889、绵阳19和宁春16为供试材料,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启动的PYL5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到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经过除草剂PPT(Phosphinothricin)筛选和愈伤组织分化,获得再生植株。根据目标基因PYL5和Bar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对移栽成活的小麦T0代再生植株进行基因特异性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分别轰击西农889的1800个、绵阳19的800个和宁春16的800个幼胚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和分化分别获得了9,5...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法 共转化法 PYL5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海 何方 鲍印广 明东风 董磊 韩庆典 李莹莹 王洪刚
【目的】小麦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对小麦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是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蕴藏着丰富的抗病、抗虫、抗逆和优质等优异基因。利用远缘杂交途径,将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培育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改良提供新抗源。【方法】通过细胞学分析和结实率调查,明确TA002及其与普通小麦杂种的细胞学稳定性和育性特点。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
关键词:
小麦 山羊草 白粉病 种质系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许铭 王建锋 王浩庭 韩德俊 康振生 韩青梅
以小麦生产品种小偃22、科农199和西农1376为受体品种,植物抗菌蛋白基因LTP作为目的基因,构建pAHC25-LTP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获得转LTP基因T0代小麦1247株。经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抗性筛选及PCR分子检测,获得阳性再生植株209株,转化率1.87%。阳性再生植株接种条锈菌CYR29、CYR31和CYR32混合小种后进行抗条锈病鉴定,获得抗性植株74株,其中抗性显著提高的抗病植株11株。本研究初步证明抗菌蛋白基因LTP在小麦抗条锈病菌的侵染中有一定作用,为获得转抗菌蛋白基因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奠定基础,以期获得育种中可应用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海燕 杨文香 刘大群
目的拟利用同源序列法分离小麦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方法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R)基因NBS-LRR保守区段设计两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5的RNA进行扩增。结果获得了3个通读的小麦抗病基因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PS13-1、PS13-2和S2A2,长度分别为239bp、289bp和539bp,编码78、84和177个氨基酸。核苷酸比较分析表明,PS13-1和PS13-2与已克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b同源性为91%;S2A2与大麦一个来源于mRNA的同源片段同源性为91%;经BLASTp比较,3个片段均含有NB-ARC保守结构域,与已知抗病基因I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 池青 吕金洋 刘香利 赵惠贤
【目的】获得转KN2基因的小麦植株,为研究KN2基因对提高转基因小麦抗寒性的作用,以及为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小麦抗逆性奠定基础。【方法】以弱冬性小麦品种小偃22为供试材料,通过基因枪法,用含有KN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经过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草丁膦)筛选和愈伤组织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并对得到的再生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采用基因枪法共轰击小偃22的幼胚愈伤组织1 680个,共获得再生植株17株,移栽到花盆中成活15株;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成活的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含有bar基因和KN2基因的转基因阳性...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法 共转化法 KN2基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李义良 张永安 曲良建 王玉珠 田颖川
Transgenic poplar(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 plants with the coleopterous insect resistant genes (BtCry3A and OC-I)were obtained. The transgenic nature of these plants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ot hybridization. The transgenic poplar's toxicity towards the Anoplophora glabripe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翟虎渠 刘秉华
阐明矮败小麦创制的过程和其在小麦育种上应用前景,提出矮败小麦育种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小麦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育种上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杂优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建荣 刘润堂 郭秀荣 侯变英 PeterLangridge
对 4个小簇麦及小麦亲本和抗源供体簇毛麦进行了AFLP分析 ,确定了 4个小簇麦是均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从得到的 3个与该基因可能较紧密连锁的标记和 7个不太紧密连锁的标记中 ,推测 4个易位系中簇毛麦DNA的长短不一样。文中还讨论了AFLP作为一种准确、快速鉴定易位系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易位 AFLP 小簇麦 簇毛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娟 侯万伟
【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关键词:
小麦 抗条锈病 抗病基因 分子检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