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4550)
- 2022(4091)
- 2021(4063)
- 2020(3625)
- 2019(8439)
- 2018(8479)
- 2017(17214)
- 2016(9447)
- 2015(10939)
- 2014(11328)
- 2013(11311)
- 2012(10771)
- 2011(9600)
- 2010(9862)
- 2009(9687)
- 2008(10372)
- 2007(9637)
- 2006(8898)
- 2005(8457)
- 2004(7595)
- 学科
- 济(40289)
- 经济(40222)
- 管理(31152)
- 业(30080)
- 企(26982)
- 企业(26982)
- 方法(19733)
- 银(17926)
- 银行(17781)
- 数学(16947)
- 制(16878)
- 数学方法(16670)
- 行(16425)
- 财(13960)
- 融(11204)
- 金融(11204)
- 度(10704)
- 制度(10695)
- 中国(10361)
- 业务(10198)
- 务(9937)
- 财务(9914)
- 财务管理(9889)
- 企业财务(9522)
- 农(8872)
- 银行制(8717)
- 学(7743)
- 业经(7447)
- 体(7355)
- 贸(7178)
- 机构
- 大学(141589)
- 学院(137961)
- 济(56926)
- 经济(55432)
- 管理(53176)
- 研究(45081)
- 中国(44801)
- 理学(44016)
- 理学院(43534)
- 管理学(42656)
- 管理学院(42415)
- 财(31851)
- 京(30611)
- 科学(25408)
- 财经(24279)
- 所(23982)
- 银(23102)
- 江(22809)
- 农(22404)
- 中心(22396)
- 银行(22170)
- 经(21834)
- 研究所(20806)
- 行(20708)
- 北京(20348)
- 州(19199)
- 财经大学(18013)
- 业大(17486)
- 农业(17348)
- 范(17110)
- 基金
- 项目(77822)
- 科学(60881)
- 基金(57638)
- 研究(55831)
- 家(49093)
- 国家(48628)
- 科学基金(41912)
- 社会(35116)
- 社会科(33220)
- 社会科学(33204)
- 基金项目(29884)
- 省(28335)
- 自然(28111)
- 自然科(27557)
- 自然科学(27551)
- 自然科学基金(27076)
- 教育(26559)
- 资助(26013)
- 划(24135)
- 编号(22438)
- 成果(19969)
- 部(18075)
- 重点(16710)
- 教育部(15942)
- 课题(15409)
- 大学(15356)
- 人文(15279)
- 创(15040)
- 性(14992)
- 科研(14975)
共检索到237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邵新建 王兴春 贾中正 廖静池
投资银行是直接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作为融资产品的"卖方"代表,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它所构建的投资者关系网络,但现有文献对于投行—投资者关系在证券发行中的作用还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机构投资者在中国IPO新股发行中的完整询价记录,基于报价参与和报价水平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关系强度测算方法,并由此细致刻画了投行—机构关系对股票发行、定价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投行可以驱动关系机构主动认购其承销的IPO新股,并引导关系机构给出与投行估值水平保持一致的高位报价,进而有效缓解了IPO拍卖制下的"投资者参与不确定性问题"。(2)关系机构的捧场报价显著提高了股票发行价格、增加了投行的承销收入;但是当新股交易价格在长期内逐渐向其内在价值水平收敛时,受到关系机构捧场支持越多的IPO新股,其长期回报率相对越低。(3)投行与机构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互惠的,一旦投行被赋予新股分配权力,它明显倾向于将新股抑价发行带来的巨大利益分配给在前期捧场的关系机构,二者的关系越强,机构报价被认定为"有效报价"的概率越高,而一旦被认定为有效报价,关系机构的新股需求更是将被优先满足。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万正晓 吴孔磊
借助模型从利润角度进一步研究了银行、政府及战略投资者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即银行因价值增值目标而会偏向次要战略股东;政府因"经营能力偏好"而会偏向战略大股东。但是,如果能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银行、政府和战略投资者三者的边界,就能实现三者共赢以及最终的利益共存。
关键词:
银行价值 政府利益 战略投资者 边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月霞
本文从投资者保护角度出发,研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试图给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的"影子银行"问题划定合理的边界,使得在合适的监管下既能保证投行业务创新带来的投资者收益,又避免不可控制的缓释的相关风险。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投资者保护 影子银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廖旗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指出了商业银行与投资者在理财产品营销、设计和经营上出现的利益不对称问题,从信息不对称、银行盈利动机和投资者有限理性三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商业银行与投资者理财利益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鹏 蔡庆丰
伴随着投资主体机构化态势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代理公众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但是否像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所强调的,公众投资者的"劣势"地位以及市场效率会因此得到改善呢?针对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结构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者道德风险行为,对机构投资者在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改善市场效率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公众投资者利益 机构投资者 委托代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晓东
2013年5月10日,平安证券开创了"先行赔付"的先例,即在行政处罚程序尚未终结并且未被起诉的情况下,出资3亿元设立赔偿基金先行赔付投资者。虽然"先行赔付"为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得到了监管方的赞同并加以推广,但投资者对"先行赔付"的态度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市场反应考察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并比较了不同投资者类型和投资行为特征是否影响"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研究表明,"先行赔付"从整体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但中小投资者对"先行赔付"表现出显著负面的反应,这与理论预期截然相反。进一步的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晓东
2013年5月10日,平安证券开创了"先行赔付"的先例,即在行政处罚程序尚未终结并且未被起诉的情况下,出资3亿元设立赔偿基金先行赔付投资者。虽然"先行赔付"为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得到了监管方的赞同并加以推广,但投资者对"先行赔付"的态度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市场反应考察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并比较了不同投资者类型和投资行为特征是否影响"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研究表明,"先行赔付"从整体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但中小投资者对"先行赔付"表现出显著负面的反应,这与理论预期截然相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中小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偏好与"先行赔付"降低风险的效应产生冲突所致。从投资行为特征看,长期持股的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更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投资者保护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强化中介机构问责机制来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但是,现有投资者保护制度对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为进一步发挥"先行赔付"的作用,监管方应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开展投资者教育,降低投资行为的非理性程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干云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行业逐步形成了综合化经营的格局,金融控股集团不断扩大。笔者以2009—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中银行贷款与银行系基金持股比例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控股集团内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受银企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中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与银行系基金持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银行的贷款成本与银行系基金持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键词:
银企关系 期限结构 资金成本 机构投资者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群
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状况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根本原因,而战略投资者在中国银行治理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在中国的生动演绎和创新——据此,本文提出了"叠加于股权机制之上的‘话语权机制’理论"。
关键词:
银行公司治理 战略投资者 话语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昌盛 孔祥纬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对于上市银行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获得投资者信任和支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银行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遇到的下述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应对策略:(1)禁售期结束后,非流通股股东抛售行为引发的股价波动;(2)股权再融资潜在的失败风险;(3)多种因素引发的股价异常波动;(4)高管层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视有待提高;(5)自愿性信息披露仍需加强;(6)信息不对称下更需要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
关键词:
上市银行 投资者关系 股权分置改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莉 高洪利 关宇航
2011年我国银行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但在H股市场上我国银行股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表现不佳,如何提高银行与投资者间的信息对称水平,使股价表现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是我国两地上市银行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投资者关系管理入手,分析各类投资者对银行公开信息的需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银行信息公布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模式。理论上通过分析中外投资者信息需求的特点,拓展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领域;实践上为我国两地上市银行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改善我国银行在H股市场上的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两地上市银行 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关系管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运 朱江水 李文
目前关于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的具体内容相对已经比较清晰,但如何准确定义和衡量"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以何种标准去判断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尚需探讨。本文主要从大型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评价体系着眼,在对现有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后,同时结合大型上市银行的经营特征,提出一套适合于大型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蘅
文章探讨保荐制实施之后,投资银行声誉与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文章利用2004年至2006年间IPO企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衡量IPO企业上市之后的质量,并通过模型检验高声誉投资银行是否与高质量IPO企业相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被扭曲,保荐制的实施并未促使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声誉 企业质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黄霞 蔡庆丰
本文首先对投资银行“利益冲突”行为的根源及表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介绍西方国家加强对“利益冲突”行为监管的逻辑思路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近期西方学术界有关华尔街投资银行“利益冲突”实证研究文献的梳理和综述,从学术角度探讨投资银行的“利益冲突”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美国监管当局出台相应监管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期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利益冲突 监管 实证研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吴淑琨 陈代云
本文遵循金融认证理论的研究路径,构建了IPO价值信息的传递与投资银行金融认证的理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首发市盈率与投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正相关,即综合竞争能力越强的投资银行,其承销的IPO发行市盈率越高。另外,综合竞争能力越强的投资银行,其承销IPO募集资金用途发生变更的企业比例、上市后违规企业的比例以及曾被ST的公司比例均相对较低。(2)新股抑价程度与投资银行的认证成本负相关,但缺乏统计显著性。(3)新股抑价与中签率负相关,与IPO风险测度正相关;新股抑价与投资银行类型的负相关缺乏显著性。(4)IPO中签率与投行认证信息因子、发行价格信息因子的关系缺乏统计显著性;中签率与投资银行的声誉信...
关键词:
投资银行 金融认证 IPO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