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4)
2023(6494)
2022(5412)
2021(4787)
2020(4167)
2019(9495)
2018(9616)
2017(20025)
2016(10301)
2015(11648)
2014(11831)
2013(12299)
2012(11932)
2011(11103)
2010(11668)
2009(11583)
2008(11225)
2007(10259)
2006(9858)
2005(9276)
作者
(31622)
(26571)
(26231)
(25307)
(16835)
(12465)
(12136)
(10106)
(9819)
(9448)
(9241)
(8673)
(8580)
(8565)
(8211)
(8107)
(7678)
(7622)
(7562)
(7213)
(6887)
(6407)
(6346)
(6084)
(6047)
(5962)
(5649)
(5606)
(5396)
(5063)
学科
(73264)
经济(73223)
管理(31734)
(27632)
方法(24282)
数学(22297)
数学方法(22221)
(20442)
企业(20442)
中国(17340)
地方(16760)
(13980)
(13215)
地方经济(12633)
(11642)
业经(11243)
(10604)
(9729)
银行(9721)
(9587)
金融(9587)
(9413)
(9394)
贸易(9385)
农业(9189)
环境(9179)
(9076)
资源(8788)
(8483)
(8464)
机构
大学(170083)
学院(168559)
(88419)
经济(86872)
管理(62618)
研究(60787)
理学(52458)
理学院(51934)
管理学(51365)
管理学院(51039)
中国(48459)
(41846)
(35472)
财经(32842)
科学(31557)
(30916)
(29607)
经济学(29432)
研究所(27274)
经济学院(26355)
中心(25981)
(24921)
财经大学(24174)
北京(23495)
(21046)
(20749)
(20041)
(19942)
师范(19830)
业大(18457)
基金
项目(95809)
科学(75274)
研究(72116)
基金(70763)
(60100)
国家(59657)
科学基金(50553)
社会(49002)
社会科(46683)
社会科学(46667)
基金项目(36489)
(34861)
教育(31576)
资助(30270)
自然(29394)
(28929)
编号(28711)
自然科(28499)
自然科学(28490)
自然科学基金(27970)
成果(24154)
(22697)
(22369)
国家社会(21248)
重点(21216)
教育部(19856)
人文(19471)
课题(19222)
社科(18914)
发展(18822)
期刊
(107826)
经济(107826)
研究(59502)
(31267)
中国(30288)
管理(25308)
学报(20304)
(19793)
金融(19793)
科学(19508)
经济研究(19062)
(18340)
财经(17908)
(15582)
大学(15574)
问题(14873)
学学(14663)
业经(14413)
技术(14207)
(12773)
农业(12269)
国际(11600)
技术经济(11168)
统计(9943)
教育(9872)
经济问题(9147)
理论(8924)
世界(8892)
经济管理(8839)
商业(8792)
共检索到272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函葳  
国企和私企有不同的生产效率,投资在这两类企业之间的分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这种分配涉及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两类企业生产效率差额之间的权衡,即当一种类型的企业中投资过多而面临边际报酬递减时,转而投向其他企业更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动态优化模型论证了具体情形,随后利用我国1983-201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而言,私企较之国企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提高私企投资占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以2000年为分界点,在前一发展阶段中,国企投资占比与经济增长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私企投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函葳  
国企和私企有不同的生产效率,投资在这两类企业之间的分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这种分配涉及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两类企业生产效率差额之间的权衡,即当一种类型的企业中投资过多而面临边际报酬递减时,转而投向其他企业更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动态优化模型论证了具体情形,随后利用我国1983-201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而言,私企较之国企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提高私企投资占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以2000年为分界点,在前一发展阶段中,国企投资占比与经济增长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私企投资占比则与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后一发展阶段中,随着国企改革和规模缩小,相关关系出现逆转,并且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辉  
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和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对国别间人均产出的巨大差异的解释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国别间技术差距在减少,反而人均产出差距增大。我们发现一国的人均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除了技术进步,还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芳芳  王磊  周亚虹  
该文基于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整合的事实,实证分析了市场整合、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文章通过总量生产率分解方法构造资源配置效率度量指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检验了上述机制。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该文采用中国各省份之间的交通成本构造市场整合的工具变量,然后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排除扰动项同期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整合有助于省级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促进人均GDP增长,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大力破除地方政府的各种市场保护政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向楠  吴婷  
保险是配置和管理风险的重要制度,也具有资金融通功能。本文先说明了不同产业对保险部门的需求程度不同,然后,考虑到一个地区中各产业的增长潜力会受到"全国因子"和"地区发展阶段"的影响,构造了中国省级地区的两两配对的样本。在控制了经济、社会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后,对2005-2017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1)整体保险发展程度更高的两个地区的产业增长方式更相近;(2)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人身保险的发展。本文检验并支持了保险发展可以通过影响产业间资源配置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本文采用的经验研究设计可以用于研究中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其他一些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爱梅  杨德才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芳芳  王磊  周亚虹  
该文基于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整合的事实,实证分析了市场整合、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文章通过总量生产率分解方法构造资源配置效率度量指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检验了上述机制。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该文采用中国各省份之间的交通成本构造市场整合的工具变量,然后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排除扰动项同期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整合有助于省级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促进人均GDP增长,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大力破除地方政府的各种市场保护政策。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计志英  
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开放战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促进资本形成,发现扩大开放有利于通过促进资本形成带来产出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不同资本效率的分析,证实了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即市场开放促进了高效率资本的形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其春  邹恒甫  
本文着重于研究银行系统引发的信用膨胀。在生产函数里面引入信用,从而本文给信用需求一个微观基础,同时也给银行系统引发的信用膨胀施加了上界。银行系统通过信用膨胀能带来收益(等同于铸币税收益)。该收益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进入银行业这一虚拟经济部门,从而拉低企业家创新的回报。但是如果该收益是通过借贷给企业家来实现的,那么一部分收益会流向企业家,从而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如果该收益主要流向企业家,那么后一个作用起主导,从而信用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该收益主要流向银行等虚拟经济部门,那么前一个作用起主导,从而信用膨胀阻碍经济增长。在后一种情形下,政府为刺激经济继续增加通货膨胀率,会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在适当...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孙犇  宋艳伟  
本文将我国粗放式增长方式与信贷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之间通过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官员晋升行为联系到一起。首先,分析地方政府间为增长而竞争,如何由于增长方式的原因强化成为投资的竞争,而地方政府又如何利用金融体系制度控制干预信贷资源,助长了其非理性的投资。其次,从吸引内外资的手段入手,分析吸引内外资中本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再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主导型投融资体制下地方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行为选择,以及其中信贷资源的支持作用。最终归结到地方政府主导下投资拉动的增长过程中,信贷资源为这一目标的贡献。最后分析,这种扭曲机制如何形成投资效率低下而造成对信贷资源的浪费。之后,运用我国1985-2005年的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汝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南通市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外溢效应模型,得出南通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不均衡,致使地区经济增长所需人才储备缺口较大,严重影响未来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等结论。此外,还提出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布局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资源转化,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等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邱惠  杭静  徐现祥  
现有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既可引领经济增长,又会加剧资源错配。对此,本文提出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特惠政策。在理论上,本文证明当政府资源有限时,为了最大化辖区产出,政府采取偏向大企业的税收特惠政策来吸引流动性要素,从而增加辖区产出并加剧要素错配。在实证上,本文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省级增长目标数据,实证发现:增长目标每增加1个百分点,税收减免特惠程度显著提高3.2%;税收特惠政策偏向大企业,而不是偏向中小企业;在增长目标激励下,税收特惠政策加剧地区内的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本文揭示了地方政府为达成经济增长目标而实施特惠政策的普遍做法,表明新时代发展需要转向普惠政策,提高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韦欣  王浦劬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统筹地方资源、促进生产恢复,中央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以提高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文章对1949~1978年间我国省级区划撤并政策的治理效能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省级区划撤并通过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协调统筹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基础设施的配置效率,使资源错配率下降,工业生产效率提升。此外,省级撤并虽然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但政策对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源配置仍然具有影响。文章为理解政府的空间治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对认知我国行政区划影响生产率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永璞  储成君  
可耗竭资源的不恰当开发会扭曲市场机制,庇古税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构建庇古税改革、可耗竭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发现在不存在庇古税时,稳态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是受约束的最优状态。同时,庇古税对稳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但不同类型的庇古税由于征收对象的不同致使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税实施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低于资源税实施后的影响,且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倒U型拐点要晚于资源税,但环境税和资源税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影响不存在曲线形状上的差异。因此,政府应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李远天  胥英明  王文倩  
金融结构调整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主旋律,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并以2001—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通过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而相对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这一影响作用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