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50)
2023(4631)
2022(3822)
2021(3564)
2020(2993)
2019(6895)
2018(6529)
2017(13494)
2016(7150)
2015(7581)
2014(7792)
2013(7792)
2012(7195)
2011(6454)
2010(6399)
2009(6071)
2008(6257)
2007(5780)
2006(4961)
2005(4763)
作者
(21363)
(17940)
(17813)
(17226)
(11610)
(8739)
(8135)
(6726)
(6708)
(6584)
(6077)
(6058)
(5914)
(5743)
(5740)
(5570)
(5377)
(5207)
(5130)
(5107)
(4440)
(4323)
(4265)
(4215)
(4105)
(4036)
(3929)
(3750)
(3743)
(3501)
学科
(32813)
经济(32781)
(24344)
管理(23149)
(21070)
企业(21070)
方法(17275)
数学(15490)
数学方法(15387)
(10648)
(8212)
财务(8207)
财务管理(8197)
企业财务(8054)
(7125)
金融(7125)
(6883)
中国(6856)
(6293)
银行(6286)
(6040)
(6036)
(6028)
(5894)
贸易(5890)
(5715)
业经(5523)
市场(4880)
技术(4683)
理论(4445)
机构
大学(110037)
学院(107467)
(48912)
经济(48025)
管理(42772)
理学(37063)
理学院(36696)
管理学(36124)
管理学院(35916)
研究(35894)
中国(28883)
(24924)
(22023)
财经(20277)
科学(19638)
(18579)
(18219)
(16935)
中心(16322)
研究所(16239)
经济学(15776)
财经大学(15510)
(15029)
业大(14624)
经济学院(14253)
北京(13844)
农业(13448)
商学(13441)
商学院(13318)
(12680)
基金
项目(69740)
科学(56289)
基金(54591)
(48076)
国家(47714)
研究(47486)
科学基金(41578)
社会(32215)
社会科(30792)
社会科学(30779)
基金项目(28543)
自然(28523)
自然科(27985)
自然科学(27977)
自然科学基金(27539)
(24708)
资助(23381)
教育(22295)
(21574)
编号(16970)
(16790)
重点(15226)
教育部(14831)
(14350)
(14171)
人文(14095)
国家社会(13842)
科研(13750)
成果(13530)
大学(13489)
期刊
(52214)
经济(52214)
研究(33073)
(20549)
中国(18620)
学报(17577)
管理(17319)
科学(16022)
(15295)
金融(15295)
(14032)
大学(13417)
学学(13011)
财经(11539)
(9822)
经济研究(9209)
农业(9110)
技术(7326)
业经(7124)
(7049)
问题(6866)
国际(6742)
教育(6712)
技术经济(5652)
理论(5652)
商业(5565)
(5205)
统计(5146)
世界(5062)
实践(4912)
共检索到160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游家兴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也不尽相同,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表现。这一发现为中国股市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所呈现的独有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胡昌生  池阳春  
本文对目前广泛使用的Baker and Wurgler(2006)情绪指数构建进行了质疑,分析了BW情绪指数构建的前提条件,根据提取共同因子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区分理性和非理性情绪的新思路。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没有仅将"理性"与基本因素相联系,而是从投资者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对情绪指数中"理性"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理性情绪反映的是"高明的投资",对应地,非理性情绪反映的是"弱智的投资"。最后,我们对15种常用的单一情绪代理变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很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观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尚煜  
传统投资行为研究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前提的,但是在市场环境下,自然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因而投资决策过程存在诸多不完全理性。本文考虑了中国制度环境,将投资者非理性与企业管理者的非理性纳入同一研究架构,并引入产权因素,采用面板固定效应估计法对2011—2018年1 27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讨论投资者情绪是否有塑造管理者乐观的能力,并以管理者过度乐观为中介变量探讨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永  王亚琳  邓伟伟  
通过选取2013—2015年沪深交易所未到期的半年度公司债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等,验证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异质性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越高涨,投资者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要求越小;投资者异质性越大,公司债信用利差也会越大;不同风险特征的公司债受投资者情绪和异质性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情绪低落阶段,信用利差对异质性引起的市场波动更为敏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超  陈伟忠  陈国文  
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是由资产价格中不能由理性预期或实体经济及流动性因素所解释的成分导致的。本文构建了市场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复合指数和非理性波动指数,并采用GJR-GARCH模型实证检验投资者情绪对非理性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与非理性波动出现了长期均衡关系,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投资者情绪对非理性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合理引导投资者情绪及防范非理性波动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莉亚  丁剑平  赵建晖  
自2001年以来,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顺差的指数型增长将我国推向了全球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风口浪尖。在国际金融危机频发、跨境流动资金波动剧烈的背景下,我国反常顺差所具有的潜在风险非常值得关注。鉴于此,文章的研究重点在于:(1)采用涉及27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数据,构建并计算了反映国际投资者情绪变化的风险偏好指数;(2)将国际市场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影响国际资金在我国跨境流动的驱动因素,以辨别跨境资金中的不稳定成分,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超  胡宗义  施淑蓉  
针对股市非理性投机泡沫研究的不足,通过引入投资者情绪构建基于噪声交易者模型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以此研究噪声交易者的认知偏差,其在投资过程中所带有的情绪及其对风险资产历史基础价值冲击的过度反应对股市投机泡沫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中带情绪的噪声交易者数量越多,股价中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成分越大,其波动程度也越剧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瑞卿  谢汉昌  
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将IPO首日超额收益分解为一级市场抑价与二级市场溢价两种效应,并分析了两种效应对新股上市之后市场业绩的影响机理,然后以中国A股中小板2008—2009年期间发行的新股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一级市场"抑价"与二级市场"溢价"现象同时并存,定价市场化可能导致的IPO发行价虚高现象并未得到支持;研究还进一步发现IPO新股上市首日尽管投资者情绪推动股价偏离内在价值,但市场的理性定价机制仍然发挥作用:一方面投资者情绪并非完全外生随机变量,而是受到一级市场抑价程度影响,抑价程度越高则投资者情绪越强,首日超额收益越高;另一方面市场仍然能够识别出新股的长期增长潜力,即溢价程度与增长潜...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蒋玉梅  王明照  
以1998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反应特征以及投资者情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于盈余公告效应具有系统性影响,情绪乐观时的市场对于正的意外盈余具有更积极的反应,反之则是对负的意外盈余具有更消极的反应;情绪悲观时,市场对于正负意外盈余的反应是不对称的,负意外盈余对市场的冲击力度更大。研究结果为投资者情绪影响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表明市场对消息的错误反应可能是投资者情绪驱动股票误定价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说明在事件研究中应增加股票市场对消息反应的时变性考虑,以提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培  余祖伟  侯天娇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其决策的影响过程,得出投资者情绪会影响公开增发的市场反应。如果投资者情绪逐步高涨,受其影响,公开增发的市场反应也是由负到正逐步变大。接着以A股市场2006年至2010年来实施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变系数模型,实证了在不同投资者情绪下,公开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大勇  金炜东  曾召友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秦利宾  武金存  
本文选取1999—2016年沪深A股市场交易数据以及与投资者情绪相关的数据,从市场层面研究了股价崩盘风险与投资者情绪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是股价崩盘风险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且股价崩盘风险往往要滞后于投资者情绪3期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崩盘风险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即乐观情绪对崩盘风险具有显著影响,而悲观情绪对崩盘风险影响不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远  钟琪  姚贝贝  
股票市场存在噪声交易。本文利用上证50指数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客观揭示我国股市噪声交易与市场波动之间的经验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噪声交易者有其生存空间,噪声交易中的投资者情绪与正反馈投资行为共同作用于股票市场,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噪声交易与股票市场波动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噪声交易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冲击较大,噪声交易者越多,中国股市波动越强烈。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汉昌  
我国资本市场频现的IPO破发现象使投资者情绪与投资策略成为行为金融理论关注的对象。本文选择沪深两市2010-2012年65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上市前后股东户数变化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考察投资者对IPO破发的反应。研究发现,IPO破发中小投资者因代表性偏差、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而产生过度反应,而机构投资者因信息优势和技术经验优势而过度自信以至于产生过度反应;由于投资者过度反应,退出股东的势力压倒进入股东的势力,造成破发股在市场上面临着在股东户数减少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降低情形下新一轮股东的大洗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汉昌  
我国资本市场频现的IPO破发现象使投资者情绪与投资策略成为行为金融理论关注的对象。本文选择沪深两市2010-2012年65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上市前后股东户数变化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考察投资者对IPO破发的反应。研究发现,IPO破发中小投资者因代表性偏差、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而产生过度反应,而机构投资者因信息优势和技术经验优势而过度自信以至于产生过度反应;由于投资者过度反应,退出股东的势力压倒进入股东的势力,造成破发股在市场上面临着在股东户数减少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降低情形下新一轮股东的大洗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