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72)
- 2023(6979)
- 2022(5854)
- 2021(5692)
- 2020(4986)
- 2019(11318)
- 2018(11240)
- 2017(21658)
- 2016(11751)
- 2015(13313)
- 2014(12725)
- 2013(12638)
- 2012(11359)
- 2011(9873)
- 2010(10141)
- 2009(9861)
- 2008(10736)
- 2007(10122)
- 2006(8971)
- 2005(8125)
- 学科
- 管理(58557)
- 业(54248)
- 企(53603)
- 企业(53603)
- 济(47517)
- 经济(47463)
- 方法(25876)
- 财(23750)
- 数学(21759)
- 数学方法(21538)
- 务(19783)
- 财务(19758)
- 财务管理(19728)
- 企业财务(19053)
- 技术(13112)
- 制(12479)
- 业经(10907)
- 技术管理(10061)
- 理论(9552)
- 中国(9498)
- 银(8808)
- 划(8800)
- 银行(8796)
- 体(8378)
- 策(8338)
- 行(8070)
- 经营(7679)
- 融(7623)
- 金融(7622)
- 体制(7460)
- 机构
- 大学(165227)
- 学院(163946)
- 管理(72958)
- 济(66759)
- 经济(65296)
- 理学(61448)
- 理学院(60887)
- 管理学(60023)
- 管理学院(59677)
- 研究(45102)
- 中国(40463)
- 财(38432)
- 京(34238)
- 财经(29317)
- 经(26628)
- 江(24902)
- 科学(24364)
- 商学(22098)
- 财经大学(22025)
- 北京(21951)
- 所(21942)
- 商学院(21912)
- 中心(21820)
- 州(20717)
- 经济学(19153)
- 研究所(18933)
- 业大(18564)
- 农(17298)
- 经济学院(17159)
- 范(17080)
- 基金
- 项目(97972)
- 科学(78895)
- 基金(73409)
- 研究(71345)
- 家(61996)
- 国家(61437)
- 科学基金(55709)
- 社会(46362)
- 社会科(44172)
- 社会科学(44160)
- 基金项目(38946)
- 自然(37395)
- 省(37216)
- 自然科(36688)
- 自然科学(36680)
- 自然科学基金(36077)
- 教育(33737)
- 资助(31010)
- 划(30595)
- 编号(27843)
- 创(23057)
- 成果(22665)
- 部(22271)
- 创新(21658)
- 重点(20657)
- 教育部(20051)
- 人文(19953)
- 大学(19242)
- 项目编号(19075)
- 科研(18773)
共检索到258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尹海员 华亦朴
本文选取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样本,收集整理样本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媒介使用手段和频率,分析其使用新媒介手段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偏好和规律,并分别就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手段的应用水平对公司股价延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仍然以传统媒介手段为主,新媒介手段的应用水平较低;民营公司以及股权集中度低、规模大、高账面市值比、业务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公司更偏好使用新媒介手段;投资者关系管理渠道的丰富和使用频率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股价延迟水平,进一步看,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手段对股价延迟的影响差异显著,新媒介手段使用水平的提高对降低股价延迟的作用更大。这些结论不仅证明了新媒介手段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股票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也为上市公司进一步改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方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春峰 李思成 房振明
本文以投资者对股票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了股价延迟现象的成因。实证检验了投资者认知度与股价延迟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投资者对股票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缓解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证明了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水平也是股价延迟现象的成因,进入市场参与博弈的知情交易者的数量越多,或非知情交易者数量越少,以及二者同时发生时,股价延迟越严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只有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适当地培育机构投资者及各种中介机构,通过对投资者的合理引导及构建信息环境透明的市场,才能有效缓解价格延迟现象,增强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
关键词:
投资者认知 信息不对称 股价延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青原 刘惠 王红建
本文选用2003-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与股价延迟度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压力抵制型与压力敏感型,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与股价延迟度之间呈U型关系,即机构投资者是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还是与公司管理层合谋而被动投票,与其持股比例密切相关;第二,在上市公司两类机构投资者对立共存的情形下,如果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占优时,机构投资者将体现为监督效应,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占优时,机构投资者将体现为被动参与公司治理或者是与管理层合谋的效应。该结果将有利于我们理解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谭跃 夏芳
本文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代理问题及信息不对称严重和投资者非理性状况共存的特征,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分析两者对股价的影响,进而分析两者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关系。通过划分平静时期和动荡时期,本文发现在不同的时期里,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导致的错误定价关系两者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盈余管理和投资者情绪在不同时期里分别主导着股价与公司投资的关系;而且在不同时期里,融资约束和换手率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投资者情绪 上市公司投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世斌 田涛瑞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短期盈利和股价表现优异,机构投资者明显出现增持医药上市公司股权现象。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A股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与公司股价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化会让投资者做出确认并成功地反映在持股公司中长期股价上;第二,在大股东绝对控股和相对持股两种不同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中长期股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只要"一股独大"情形存在,机构投资者很难影响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机构投资者会成为"搭便车者",无法影响股价。在大股东相对控股下,机构投资者扮演"积极股东",起到显著股权制衡作用,而且机构投资者通过持股行为将长期持有的信息反映在股价中,增加股价的正面信息含量,从而提升了中长期股价。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毕鹏 单书进
以2008—2021年华证ESG评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ESG表现对股价延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能够有效缓解股价延迟,股票流动性水平、分析师关注和内部控制质量是企业ESG表现缓解股价延迟的重要作用路径。截面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ESG表现对股价延迟的缓解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政企关联企业以及审计质量较高组中更强。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提供了新的线索,为推动企业ESG实践提供了必要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伟忠 李晓帆
动量效应是金融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不同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进行研究,发现短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显著强于长存续期公司股价的动量效应。本文依据H S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投资者对不同存续期股票投资行为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存续期股票股价动量效应差异的原因。最后,本文构建基于不同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差异的投资策略,并对其历史表现实证分析后发现该策略,可以获取优于市场组合的显著收益。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伟忠 李晓帆
动量效应是金融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不同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进行研究,发现短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显著强于长存续期公司股价的动量效应。本文依据H S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投资者对不同存续期股票投资行为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存续期股票股价动量效应差异的原因。最后,本文构建基于不同存续期公司股价动量效应差异的投资策略,并对其历史表现实证分析后发现该策略,可以获取优于市场组合的显著收益。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本文采用标准事件研究法来考察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股价反应。与在国外给公众股东带来巨大溢价形成对比的是,MBO在中国没有给流通股东带来收益,市场对MBO公告没有做出任何显著反应。进一步对中国投资者是否具有理性进行检验和比较后发现投资者是理性的,MBO在中国既不属于“利好”,也不属于“利空”,且似乎有市场操纵嫌疑,必须进一步规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铁军 林佳敏
基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上的问答数据,实证检验上市公司敷衍投资者的行为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回答投资者提问的及时性和切题性越低,其股价崩盘风险便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上市公司敷衍投资者行为通过两条途径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一是敷衍行为不利于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加剧市场信息不对称;二是敷衍行为有损公司声誉和投资者信任,容易导致投资者在上市公司面临利空消息影响时"用脚投票"、加剧股价波动。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要推动上市公司主动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实现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与投资者沟通中避免敷衍、搪塞的行为;监管当局可考虑采取"引导优先"的策略,发挥声誉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上市公司自觉重视、及时处理投资者的网络提问,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沟通功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铁军
运用深交所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的问答数据,从三个方面度量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提问的敷衍程度:回答的延迟性、回答的丰富性和回答的针对性。基于2010~2016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互动内容,研究上市公司敷衍投资者的行为对其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敷衍投资者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崩盘风险越高;相对于主板和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对于敷衍投资者的行为更加敏感。进一步研究表明,敷衍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会遭受"股价崩盘风险增加"的市场惩罚。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尹海员 朱旭
选取2007~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信息能力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实证表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能力差异程度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的信息能力差异可以促使其采取不同投资策略和差异化投资行为,避免羊群效应,有效缓解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在不同的市场环境状态下,相较于牛市,熊市中二者呈现更为显著的负向关系,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能力差异更能缓解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考虑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后,发现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增强机构投资者异质信息能力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负向相关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建勇
以2005年公开披露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50强中的3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来检验机构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上一期机构持股比例与当期投资者关系水平显著正相关,并且高水平的投资者关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其下一期机构持股比例将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投资者关系管理 实证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心丹 肖斌卿 王树华 刘玉灿
2005年来中国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全流通变革,证券监管部门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重要的监管工作。国外研究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市场效率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研究方向。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市公司能够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增强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融资资本成本(LangandLundholm,1993),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Higgins,1992),从而建立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论文架构了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化方程模型(SEM)证明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刚
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通过有效沟通来增加公司价值"的战略管理活动,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的标识,也是稳固我国证券市场良好情势的主流路径。为确证IRM在证券市场上的实际功效和真正价值,就必须对IRM进行评价和考量,这可以通过分别指向IRM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包纳量度、强度及流动性、资本成本、股价、市盈率和股利的信度和效度两个指标来确立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来进行。
关键词:
上市公司 IRM 效用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